秦嶺拾珍之六:騎行偶遇孫思邈藥王堂,瞭解藥王的有趣故事

孫思邈,中國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加持於其身的光環無數,光“第一”就可羅列整頁。孫先生是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是中國歷史上活得最久(據傳141歲)的道家;是《千金方》、《唐新本草》的著作者;曾參與過火藥的研製開發……今天,騎行來到他在終南山的隱居、採藥地——藥王谷,和大家一起看一下這位偉大人物在終南山留下了哪些遺蹟。

秦嶺拾珍之六:騎行偶遇孫思邈藥王堂,瞭解藥王的有趣故事

▲ 位於柞水縣營盤鎮藥王溝村的藥王堂,是一處祭祀孫思邈的廟祠。類似於這樣的廟宇,多到散佈於全國各地,數不勝數,多是為了求一方百姓免受疾患之苦而設。但是,有些卻並不是。遊走中國,見過了許多與藥王有關的遺蹟,其中留有深刻印象的除了這裡,還有兩處。一處是銅川耀州區的藥王山,另一處是河南焦作的藥王堂。前者是藥王孫先生的故里,後者曾是孫先生的暫居地。柞水的藥王堂,也不是沒來由,這裡,曾是藥王採藥和行醫的地方。

藥王堂,地處秦嶺大山腹地,野生藥材資源極為豐富,天麻、靈芝、杜仲、丹參、茱萸,太多經方中慣用的草本都在這裡有大量的野生,想來藥王來此採藥也並不不可能。傳說中,藥王非但在此採藥,還為當地百姓無償診病,且把醫術傳給了一些有天資的當地人,使大山深處原本對疾病一無所知的人們從此開始瞭解自己的身體變化。時至今日,藥王堂附近,還有很多與藥王有關的地名和遺蹟。附近有一條路,叫做藥王砭;對面的一條峪,叫藥王溝;山上有一處大石,名曬藥臺;還有藏藥洞等等……

秦嶺拾珍之六:騎行偶遇孫思邈藥王堂,瞭解藥王的有趣故事

▲ 如今的藥王堂,顯然除了懷念一位給當地人帶來福利的外鄉人之外,還有新的意圖。廟外莊戶人家的牆上,活靈活現地繪製了許多關於藥王的彩繪,顯而易見,這是開發旅遊時一系列構思中的一部分。

孫思邈,大概人盡皆知。但他到底是位什麼樣的先賢,卻未必是所有人都能說得清楚的。無意羅列其一生事蹟,單從幾個方面來說上幾點,來大致瞭解一下先生的不凡。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因年少時多病,自述“

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故而立場學醫

。這一看似無奈的思想變化,成就了一位偉大的醫藥學家,也為後世留下了十分寶貴的遺產。

孫先生的一生,有三奇。

1 . 長壽老人

:關於他的年齡,至今成謎。從101歲開始,一直到160幾歲,很多種說法。古時候受著自然條件以及對科學的認知等方面的因素影響,人的壽命普遍偏低,今人常掛在嘴邊的“人活七十古來稀”,就是一個例證。歷朝歷代也都留下了人口平均壽命的資料可供參考,周秦以前,低於20歲,漢代為22歲,唐代為27~30歲,宋代穩定為30歲,清朝為33歲,目前國人的平均壽命達到了76。7歲。

孫先生主要活動時間段為隋朝和唐初期,即便是他活到百歲,也是平均壽命的三倍不止。孫先生到底長壽與否?又究竟活了多少年歲?有幾件事情瞭解一下就知道了。第一,他在

《備急千金要方》中說他在一百多歲時寫的;第二,唐代魏徵受命撰寫“

齊、梁、陳、周、隋

”五代史書時,曾向孫先生請教。孫先生逐一開釋,如同親歷。什麼叫如同親歷,那就是他的親身經歷好嗎?

2 . 神話傳說

:圍繞著孫先生的神話故事,非常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段“坐虎針龍”的傳說。故事一聽就是神話故事,卻不由得偏就相信了它。

關於虎,是說孫先生曾在山中救過一隻猛虎,後來這隻虎還成了他的坐騎。話說孫先生正在山中採藥,忽遇一隻猛虎當道,仔細觀察發現猛虎並無惡意,只是喉嚨中被異物所卡,所以才來求助。出於人道主義本能,孫先生決定救助老虎。

秦嶺拾珍之六:騎行偶遇孫思邈藥王堂,瞭解藥王的有趣故事

▲ 他在老虎嘴裡放入一個鐵環,避免老虎誤傷到自己,從環中揮手將異物取出。老虎感恩戴德,甘受驅使。後世的遊方郞中,都在手指上套一個金屬環,名為“虎撐”,其由來便是源自於這個傳說(見下圖)。虎撐,其實是一個搖鈴。古代沒有各大衛視,也沒有APP和報紙傳媒,想讓人們知道你的特長,只能靠自己走出去,以真本事贏得大家的認可。而醫者又不同於普通的小商販,不可能像其他人一樣沿街大喊“祖傳醫術,專治某症”,所以便以虎撐來招引患者的注意。虎撐也大小不一,大的重達三十二兩(二斤),小的也有半斤(八兩)重,越大說明醫術越是高明,通常並不在走街串巷中看到,而你所能在自家門前見到的,多是小小的那種。你只管請進家來,治不好不要緊,他可以幫你轉診,找那個三十二兩的去治。

秦嶺拾珍之六:騎行偶遇孫思邈藥王堂,瞭解藥王的有趣故事

針龍的事兒,傳說中的版本就多了。比較有意思的一個,是說藥王在街上見到了一個小頑童,正在玩弄一條小蛇。藥王心生不忍,於是便把身上所有的錢都給了小孩,要把蛇買下來。小孩子不肯,藥王便把衣服脫下來給了他,他才答應。藥王見小蛇垂危,便為小蛇行針,救活並放了它。過了幾天,全然忘記了這件事情的藥王突然受人邀請,赴約時才知道他救的是涇河龍王(又是涇河龍王?)的太子。原來龍雖強悍,但每年都有那麼一天是心理及生理上最脆弱的,這一天裡一切法力盡失,最怕見到小童男。這涇河小龍偏在這一天遇到了那個頑劣的小童男,若不是藥王出手,估計這時候大概早被煲湯了。

另一個關於孫先生與龍的故事,是唐太宗李世民初見孫先生時所發的感慨:“

故知有道者,羨門、廣成豈虛言哉

!鑿開經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和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唐太宗見到孫先生時,孫先生已經是七十多歲的人了,卻仍然精氣神十足,唐太宗一邊讚歎他的道骨仙風,一邊誇獎他的醫道高明,一句“降龍伏虎”,可能被後人領會錯了意思,於是便被想象出了眾多的傳神版本。

而孫先生真正與“龍”有關的事蹟,應該是給皇族懸絲診脈的事,也和李世民有關。長孫皇后大病,太醫無措,於是請來了孫先生。孫先生不敢輕觸皇后,於是就“懸絲”的方式替長孫皇后診脈。確診之後,一針便解決了一眾太醫都頭疼的重病。這還不算完,回過頭來一看李世民,立馬說“我看你也有病”。於是給李世民也攮了兩針,李世民頓覺神清氣爽,大讚神醫。這,就是德雲社于謙先生的經典唱詞《同仁堂》中關於“一針治好了娘娘的病,兩針紮好了龍一條”。傳說雖未必可信,但這個,倒沒有神化色彩的渲染,可信度還是有的。下面是《同仁堂》關於這一部分內容的唱詞:

同仁堂開的本是老藥鋪,先生好比甩手自在王。

藥王爺就在上邊坐,十大名醫列在兩旁。

先拜藥王後拜你,那麼你是藥王爺的大徒弟。

這個藥王爺,本姓孫,提龍跨虎,手捻著針。

內科先生孫思邈,外科的先生華佗高。

孫思邈,醫術高,三十二歲入的堂朝。

正宮的國母得了病,走線號脈治好了。

一針治好娘娘的病,兩針治好了龍一條。

萬歲一見龍心喜,欽身點他在當朝。

封他文官他也不要,封他武將就把頭搖。

萬般出了無計奈,欽身賜柬大黃袍。

在一旁怒惱哪一個,惹惱了敬德老英豪

秦嶺拾珍之六:騎行偶遇孫思邈藥王堂,瞭解藥王的有趣故事

▲ 藥王堂前,民居牆上的彩繪像。

3 。

多項第一

:時至今日,各地專門供奉藥王的廟祠很多,其中尤其以陝西和河南為多。為什麼要供奉他?看看他一生中得到的第一,就知道為什麼了。

他的《千金方》,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整體現“臨床醫學”這一學科的典籍;

他是第一個麻風病專家;

他是首個提出“醫德”觀念的人;

他是針灸大師,開創了以手指量距取穴的方法;

美容藥物的使用,他開創了先例;

第一個著述單獨開設婦科、兒科的人;

第一個馴化野生草藥的人;

首個利用動物內臟治療疾病的人,如羊肝治眼病;

第一個對

複方治病提出系統論述的人;

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醫療思想;

作為內科主治醫師,他還發明瞭導尿術。

是不是覺得藥王如果放在今天,得個諾獎什麼的,並不為過?

秦嶺拾珍之六:騎行偶遇孫思邈藥王堂,瞭解藥王的有趣故事

秦嶺拾珍之六:騎行偶遇孫思邈藥王堂,瞭解藥王的有趣故事

▲ 因為不太熟悉路徑,所以關於藏藥洞和曬藥臺便沒去看,僅在藥王堂附近轉了一會。門鎖著,進不到裡面去。

秦嶺拾珍之六:騎行偶遇孫思邈藥王堂,瞭解藥王的有趣故事

▲ 道邊民居的小圍牆上,也有彩繪。一幅幅畫法原始的草藥彩圖,向路人展示著秦嶺大山的寶藏。

秦嶺拾珍之六:騎行偶遇孫思邈藥王堂,瞭解藥王的有趣故事

▲ 離開藥王堂,回首再望一眼。藥王堂的飛簷斗拱雖看起來與眾不同,終是沒能高過富庶人家的屋頂,被掩在一堆新式格局下,再前行幾步,便沒了蹤影……

秦嶺拾珍之六:騎行偶遇孫思邈藥王堂,瞭解藥王的有趣故事

▲ 過了藥王堂不遠,一塊農田裡,發現了一種草藥。七葉一枝花,又名重樓,據說是對免疫系統極好的天然植物。目前山裡大概已經很少見了,只能靠家植才能得以保障供應。

行文於此,突然想起忘了交行孫先生與火藥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知道火藥的發明者,基本都是認同葛洪這位道士的。卻不知道最早見諸於史載的關於火藥的描述正是孫先生。伏火硫黃法的製取,出自於他的

《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文,文中詳細說明了以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製成粉末,然後用以煉丹。

或者,這一說法是存在爭議的,但我仍然相信。畢竟對遠離我們的古事,我們只憑兩個途徑來判定它的真偽。一,考古;二,史載。除此之外,一切言論,哪怕再精彩、再有據有論,也都不可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