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號曰”是史書經常使用的尊敬用語

正史《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這裡,臥龍崗說有一個奇葩的觀點,認為“號曰隆中”不是該地原有的名稱,而是習鑿齒的命名。理由是“號曰”這個詞只是“地名第一次出現時才會使用,只有作者本人為該地命名時才會用號曰”。又說“號曰”帶有主觀、戲說的成份,可信度極低等等。

這些說法都編造的鬼話,沒有任何依據。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號曰”是史書經常使用的尊敬用語

其實,

“號曰”的意思就是“稱作”、“叫做”,用來引出後面的名稱。而且“號曰”還有雅稱、尊稱的意味,往往用在正式,高雅的文章中。

就比如問人姓名時,士井之徒可能就會直接問“你叫什麼?”,有學識的則會問“您怎麼稱呼?”就這點差別而已。

臥龍崗說把一個尊敬用語“號曰”故意曲解,完全是為躬耕之爭服務,試徒故意摸黑隆中。但打臉的是,

“號曰”卻在各種史書中被廣泛使用。

我統計了一下正史中使用“號曰”次數,其中:《史記》出現126次、《漢書》110次、《後漢書》102次、《三國志》37次、《晉書》54次、《宋書》32次、《南齊書》0次、《梁書》14次,《陳書》5次,《魏書》52次,《北齊書》7次,《周書》5次,《隋書》7,《南史》44次,《北史》60次,《舊唐書》88次,《新唐書》74次,《舊五代史》29次,《新五代史》17次,《宋史》139次,《遼史》37次,《金史》22次,《元史》47次,《明史》7個。

二十四史中,除了《南齊書》沒有使用過“號曰”外,其它正史共使用“號曰”1115次,平均每部正史使用“號曰”46次。從中可以看出,

史書中使用尊敬用語“號曰”是一種很普遍的作法和習慣。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號曰”是史書經常使用的尊敬用語

在這些“號曰”中有表地點的。如:

《史記》記載:“天柱山號曰南嶽”、又載:“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

難道這裡的南嶽、介山是司馬遷首次“號曰”出來的?

《後漢書》記載:“又建塢於郿,高厚七丈,號曰萬歲塢……”。

難道萬歲塢是劉曄首次“號曰”出來的?

《舊唐書》記載:”授琮瀛州刺史,始都樂壽,號曰金城宮”。

難道金城宮是歐陽修首次“號曰”出來的?

《漢書》記載:“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晉書》記載:“葉侯相,有長城山,號曰方城”。

不是說“號曰”是名詞第一次出現於史料才會使用嗎?為什麼《漢書》、《晉書》重複使用了“號曰方城”?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到所謂“號曰”是“地名第一次出現時才會使用”、“只有作者本人為該地命名時才會用號曰”的言論純粹就是胡扯!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號曰”是史書經常使用的尊敬用語

史料中的“號曰”也有表人名的。如

《漢書》記載:“始垂衣裳有軒冕之服,故天下號曰軒轅氏”、“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

“作罔罟以田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

軒轅氏、神農氏、炮犧氏是班固命名的嗎?笑話吧!可見“號曰”並不代表後面的稱謂是作者所起,“天下人”共同認可的名稱都可稱“號曰”啊!

史料中的“號曰”也有表事件的。

如《史記》記載:“十年王室亂,大臣行政,號曰共和”;“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周、召和其百姓行政,號曰共和”。 同一件事,在《史記》中多次出現,都使用了“號曰”,

可見“號曰”絕不是名詞首次出現才會使用。

史料中的“號曰”還有表職務的。如

《史記》記載:” “呂不韋……號曰文信侯”

《漢書》記載:“正月,追尊兄伯號曰武哀侯”

《後漢書》記載:“(侯霸)元帝時,佐石顯等領中書,號曰大常侍”

《三國志》記載:“卓至西京,為太師,號曰尚父”

《晉書》記載:“遷帝於金墉城,號曰太上皇”

《舊唐書》記載:“命高仙芝副之,於京城召募,號曰天武軍。”

以上史料中的文信侯、武哀侯、大常侍、尚父、太上皇、天武軍難道都是作者主觀的戲說?都是可信度極低嗎? 按照臥龍崗說的邏輯,中國的二十四史都大量使用“號曰”,都是可信底極低的戲說囉?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號曰”是史書經常使用的尊敬用語

其實從以上的列舉,大家都應該很清楚了,

所謂“號曰”只是表稱呼的正式用語或尊敬用語

而且是史書這等正式文獻中慣常使用的表達方式

。《漢晉春秋》是史書,其使用“號曰隆中”,正是史書的習慣而已。

臥龍崗說之所以認為“號曰”奇怪,原因可能是

臥龍崗沒有任何史書記載

,他們沒機會看史書罷了!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號曰”是史書經常使用的尊敬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