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製小豆腐——在我們老家叫餷渣

渣,也叫小豆腐、菜豆腐。我們老家把它叫作“渣”,製作渣叫作“餷渣”(chā zha)。

餷渣主食材是大豆、各種菜。適合餷渣的菜很多,不管什麼菜,只要能吃的菜就行,家菜、山菜,乾鮮均可。

在山東萊陽這裡,用的主要是菠菜、茼蒿、薺菜、芥菜葉、苦菜芽、蘿蔔絲等。用這些菜餷出來的渣分別叫作菠菜渣、茼蒿渣、薺菜渣、芥菜葉渣等等。

用初春的苦菜芽餷的渣,香中帶苦,清肝明目,藥食兩用,可謂渣中極品。用芋頭菜餷的渣,味道也不錯。

秘製小豆腐——在我們老家叫餷渣

不過,餷芋頭菜渣不能用新鮮的芋頭菜,必須要用曬乾了的芋頭菜來餷:

秋天芋頭地要套種小麥,就要把芋頭壟拼平了,套種上小麥,為了減少遮陰,還要把芋頭菜扥(dèn,拽)下來,叫扥芋頭菜。每棵芋頭只留下三兩片葉子。扥下來的芋頭菜(或刨芋頭時掰下來的芋頭菜)摘去葉子,只留下芋頭菜梗子。

秘製小豆腐——在我們老家叫餷渣

再用錐子把每根芋頭菜梗子從中間劃成四瓣,粗的多劃幾瓣,曬至八九成幹趁稍軟綰起來(為了便於儲存,少佔地方),再曬至徹底乾透收藏,也有把芋頭菜切成軲轆曬乾的,都一樣。

什麼時候想餷渣,把芋頭菜拿出來洗淨、開大火焯水、勤換水浸泡兩三天時間以上,如果浸泡時間少了,洗芋頭菜時有人會手發癢、餷出來的渣吃了也會嗓子癢發麻、發癢,但對人無害。

浸泡好了的芋頭菜攥幹水分,剁得越碎越好,餷出來的渣也非常香,也很好吃。

秘製小豆腐——在我們老家叫餷渣

還有一種渣,叫蝦粕渣,也是非常好。

過去,到了春、秋兩季,生產隊都派人到海邊用小推車推一些蝦回來分給社員,各戶再上水磨上推成蝦醬,作為半年的下飯菜。

第一個推蝦醬戶,預備好泡發好的大豆,接著最後一戶的蝦醬磨底推渣粕,這種渣粕餷出來的渣,豆香中帶著一點蝦的鮮味,特別鮮亮。

渣的製作工藝非常簡單,但製作起來費時、費事不少,要提前做好多準備工作,可謂“唱戲不如擺弄臺的功夫大”:

往往都是頭一天就要擇好菜,該洗的洗、該焯水的焯水,需要浸泡的還要浸泡,如洋槐樹花、乾菜,特別是芋頭菜,須把其苦澀、麻辣味浸掉。(沒有苦澀味的菜不必浸泡,以免營養流失)。

預先將適量大豆洗淨,再用清水泡發一宿後,上水磨(不是以水為動力的,是相對於加工麵粉的幹磨而言的,當地叫水磨或渣磨子)磨成渣粕,現在都用打漿機打,喜細打細一點,喜粗打粗一點,一些老人喜歡末了留幾個囫圇豆子放在鍋裡,叫“豆兒,豆兒,有餘頭兒”,寓意富貴有餘。

豆粕磨好了,把餷渣的菜切碎或剁碎了,即可開始餷渣了。

秘製小豆腐——在我們老家叫餷渣

餷的本意是熬東西時邊煮邊攪,一個“餷”字,道出了怎麼餷渣:1。 先用少許食油擦擦鍋,防止粘鍋。蔥、姜等調料爆鍋,把剁好的菜末翻炒一下;

根據菜末多少加水,把菜末攤平、中間稍凹,把豆粕倒在菜末上,這時別攪動,豆粕儘量別粘鍋上,這時粘鍋上容易糊。然後急火加熱。

等鍋底水開了、有咕嘟咕嘟響聲、冒大氣後,再開始用鏟子貼鍋底翻動菜末及豆粕,攪拌勻稱,然後蓋上鍋蓋,用慢火燉,這時切記別用大火,中間可以翻動幾次以防煳鍋。

至水將幹、乾溼合適時(別太乾了,帶點湯好)放入食鹽,攪拌均勻即可出鍋。

秘製小豆腐——在我們老家叫餷渣

終於把渣餷熟了,綠白相間,色香味俱全,看著就好吃,又當菜又

當飯。鄰里的大娘嬸子一家一碗,分享勞動果實,過去叫渣來往。

吃剩下的渣,第二頓用油爆好鍋炒一炒更好吃。

渣還可以上油鍋炒一炒,加上調料包餃子、包包子,也別有一番風味。

還有用幹豆麵餷渣的,只是將豆粕換成了幹豆麵,其製作方法相同,只是吃頭要比用鮮豆粕餷的渣遜色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