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撰文 | 魏水華

頭圖 | 藍梅見

公元1363年,驕奢的張士誠不聽勸諫,自立為吳王。幕僚羅貫中終於看透了張士誠不能成大事的本質,忍無可忍之下離開張府。

懷才不遇的羅貫中決定寫一本書,描述他理想中的“帝王術”。他喜歡《三國志·劉備傳》裡的這段話:“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把史書改寫成小說,需要增加細緻的場景描述。為了體現貴族宴飲過程的古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借用了宋詞

“青梅煮酒鬥時新,天氣欲殘春”

的句子。

膾炙人口的《青梅煮酒論英雄》就這樣出爐。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梅與酒的組合,自此被詮釋為東方人剛柔相濟、劍膽琴心的文化圖騰。

水果中滋味最銳利張揚的,是梅子;飲品中滋味最複雜含蓄的,是糧食酒。自誕生之初,二者就有著天然的互補性和深厚的歷史關聯性。

賞梅飲酒、嘗梅品酒、投梅煮酒、漬梅沁酒,每一次的審美迭代和技術升級,都伴隨著梅與酒的碰撞。

乾與坤、陰與陽、平與仄、菊與刀、梅與酒,截然相反,又相輔相成。它們是東方人的市井之誼、江湖之義、鴻漸之儀。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No.1

原產於東亞地區的梅,是一種很特殊的水果,因為很早以前,它並不被當成水果使用。

“五經”之一的《尚書·》裡,出現過

“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這樣的句子。顯然,在食醋釀造技術尚未成熟之前,鹽與梅,是人們最重要的烹飪調味料。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作為果酸含量極高的水果,梅子的應用範圍很廣,以梅汁漬魚蝦,有效祛腥增香;以梅子泡蔬菜,可以彌補乳酸菌單調的酸味,帶來滋味層次更豐富的泡菜;以梅肉梅核燻烤肉類,油膩減輕,讓肉食更輕盈適口。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很早就懂得“乾製生香”的道理,比如醃製脫水的火腿、經過日曬焙乾的海米、經過煙燻的臘腸、經過風吹的幹鮑,它們水分流失、風味物質濃縮、分子結構被打碎,香味陡生。

但梅子又不同,

曬乾的梅子被稱為“烏梅”,它除了濃縮大量果糖和果酸外,還在曬制過程中,因美拉德反應產生了代表鮮爽與香濃的棕化物質。

多層次的、倍增的滋味。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樸素的晾曬,成就了梅子在東方飲食中“百搭”的一面,讓它適用於煮製成萬能的解暑藥“酸梅湯”、泡製成深夜的靈魂慰藉茶泡飯、醃漬成隨時隨地的零嘴話梅,也為它日後與酒的相遇埋下了伏筆。

這也是為什麼桃子、李子、杏子、楊梅等水果,隨著時代推進,被人們馴化得越來越甘甜美味,只有梅子依然保持著上古時代酸澀風味的原因所在。

這是一種被東方人賦予更高價值的水果。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No.2

相比梅子,糧食酒的歷史要短得多。

“葡萄美酒夜光杯”,水果是最早被人類拿來釀酒的原材料,因為果糖的化學結構簡單,能直接被酵母菌分解利用,生產酒精。但大部分水果中所含的固形物遠不如穀物豐富,栽種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也遠遠高於穀物。

怎樣把穀物裡的澱粉變成酵母菌可利用的單糖,一直是橫亙在酒類釀造技術面前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漢書》裡,一個“麯”字的橫空出世,標誌著中國人率先完善了糧食酒的釀造技術:“麯”本意是發黴長芽的麥子。中國人發現,麥芽裡的黴菌和糖化酶,卻能分解穀物裡的澱粉。透過人工的選種育種,馴化微生物,最後擇取黴菌、酵母菌和麥芽混合的團塊,投入糧食中,一邊讓黴菌分解澱粉,一邊讓酵母菌生產酒精。

這就是聞名世界的雙邊釀酒法。

風靡全球的“單一麥芽威士忌”,實質上是西方世界一直沒有誕生製作酒麴的工藝,由於黴菌本身的不穩定性,人們只能利用同一種發芽大麥、在同一片區域內發酵,確保酒體品質的可控。費時、費力、費材料。而這,也是蒸餾技術誕生之前,水果酒一直佔據西方世界主流飲品的最重要原因。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但在東方,不管是韓國的真露燒酒、日本的清酒、越南的沉香酒、中國的白酒黃酒,還是風靡整個東亞的梅酒,其背後的隱藏主角,都是糧食。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圖 | 梅酒搭配片皮烤鴨,典型的中國滋味

No.3 叄

時間轉到公元959年,南唐太子李弘冀突然暴斃,在此之前,他的四個弟弟也相繼早夭。太子之位莫名其妙地傳到了第六位皇子身上:南唐後主李煜。

這位看起來文弱謙遜的君主,其實有著敏感多疑的內心。對於父親李璟留下的班底,李煜表達出強烈的不信任:比如時任吏部侍郎韓熙載。

他派出宮廷畫師顧閎中、周文矩、高太沖等人,潛入韓熙載的府邸,窺伺韓家的夜宴。憑藉目識心記,畫師們創作了《韓熙載夜宴圖》,向李煜彙報韓侍郎縱情聲色的模樣。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心慈手軟的李煜最終沒把韓熙載怎麼樣,但傳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卻以中國畫裡少見的寫實筆法,凝固了唐五代貴族夜宴的模樣。

絲竹雅音、深杯秀盞,三碗五碟、鮮果佳釀。

佳釀自然是甘甜的糧食酒,而水果,則是夏季裡江南地區最常見的梅子。

事實上,《韓熙載夜宴圖》裡的圖景,並不是梅與酒的第一次相遇。早在此前五百多年的南北朝,詩人鮑照就留有“憶昔好飲酒,素盤進青梅”的句子。

由於不經蒸餾的發酵酒帶有大量殘糖,天然具備甜美的風味,能中和梅子的酸澀;而梅子濃烈的口感,則是佐酒的良伴。在貴族宴飲的場合上,這是既美味、又風雅的吃法。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是的,唐與五代時期,“青梅煮酒”其實是兩種食物。

所謂“煮酒”,指的是糧食酒釀造過程中,透過低溫加熱殺死雜菌的做法,是“巴氏殺菌法”的雛形。

在蒸餾技術發明以前,這是提升低度酒的飲用安全係數,延長保質期的極其先進的工藝。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圖 | 梅見夜宴劇照

到了宋代,“煮酒”逐漸變成一個溫酒的動作。陸游詩“青梅旋摘宜鹽白,煮酒初嘗帶臘香”,描繪了摘梅子、鹽醃漬、投進酒裡溫熱、最後酒水散發出臘梅香味的整個過程。

無獨有偶,謝逸的《望江南》裡,寫下了“漫摘青梅嘗煮酒,旋煎白雪試新茶”:摘下青梅用以溫酒,再煎煮雪水用以泡茶,一整套儀式韻味十足。這是宋代社會審美高度發達的產物,也是經濟水平騰飛的果實。唐五代的皇室貴族獨享,越來越走近尋常巷陌、走進文人雅士的生活。

梅酒的誕生與流行,代表了衣食富足之後人們高遠的精神追求,更縮影了盛世之下社會經濟的蓬勃景象。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No.4 肆

幾乎與《韓熙載夜宴圖》的誕生同時,日本平安時代中期,在村上天皇的作品《清涼集》裡,出現了一種名為“うめぼし”的食品。這是一種用完全成熟的梅子,加鹽醃漬脫水後,再以紫蘇調味的蜜餞。天皇認為,可以用它和昆布配伍治療疾病。

今天,漢語習慣把“うめぼし”翻譯成“酸梅”或者“梅乾”。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這是日本的文字史料中,第一次出現梅子的身影。聯絡到7世紀到9世紀長達200多年中,日本十餘次向中國派出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的社會制度、科技成果和文化習俗,可以得出推論:中國貴族士大夫食用的梅子,在此期間被遣唐使帶到日本,並以更容易儲存、更方便食用的方式進行推廣。

事實上,梅子的儲存和運輸一直是困擾東方人的難題。即便晾曬脫水,梅子依然有被蟲蛀和發黴的風險。所以在中國,唐宋以前梅子的食用一直被侷限在精英圈子裡,與赤貧階級無緣。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日本人以鹽醃梅,固然與島國的海鹽資源豐富有關;但更是遣唐使們學習了唐朝貴族階級的生活方式,卻無法在貧瘠國家的庶民階層照搬推廣有關:

No.4 肆

在中國,被稱為“話梅”的同類食品,一直到明代才出現。這是社會上說書文化盛行,草根階級聆聽觀看話本演義過程中,最廉價的消遣。

但到了14世紀後半葉,另一種技術透過中國與東南亞的海上貿易傳入日本,卻徹底改變了梅子的地位。

酒的蒸餾技術。

1534年,明朝的冊封使陳侃在出使琉球時所寫的筆記《陳侃使錄》,就提到了一種名為“南蠻酒”的酒精蒸餾飲品。當地人稱它“泡盛”,意思是可以用來浸泡盛放食品,提高防腐能力。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與之同時,技術更高階的“燒酎”也在九州島流行開來。它們共同構建了今天日本清酒之外的,蒸餾酒的譜系,也成就了梅酒新的時代:

鹽雖然能有效延長梅子的保質期,但卻會對梅子的酸甜優美的口感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被遣唐使們記載在書本里的,中國人青梅煮酒的風雅,終於在日本實現了庶民階層範圍內的推廣。這是歷史發展的巧合,更是技術進步的恩賜。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蒸餾酒以其較高的酒精度,能有效幫助梅子防腐;晾曬後的梅子在浸泡於蒸餾酒的過程中,果酸、果糖和棕化物等醇溶性、水溶性有機質又能逐步析出,降低酒精度,並使酒液的口感變得圓潤順滑。

隨著大航海的軌跡,清甜利口、回味醇美的梅酒迅速走出東亞,攻佔全球飲品的市場。從東南亞、到歐洲、再到美洲,幾千年來偏處一隅的東方一隅的梅酒,越來越被人所熟知。

最晚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西進運動的大背景下,肥沃的加州中部谷地出現了人工移栽種植的梅樹。當地亞裔僑民種梅、採梅,除了醃漬蜜餞之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製作梅酒。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No.5 伍

與此同時,東方人也從未懈怠於梅酒口味和品質的精進。在江戶末期、明治初期,出產於日本和歌山縣紀州山上的一種皮薄、果核小、果肉柔軟、外表渾圓美麗的梅子開始被人注意,南部高等學校的農學家竹中勝太郎、高田貞楠等人開始有意識地對紀州山的優勢梅種進行馴化選育。

被後世譽為殿堂級梅子的“南高梅”由此誕生。今天,幾乎所有追求品質的梅酒,都有南高梅的參與。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但弔詭的是,在梅酒最早的誕生地中國,卻因為異族入侵、文化程序打斷、飲食生態更迭等原因,逐漸淡忘了“青梅煮酒”的傳統。原本只是作為米酒酸敗後的處理酒——蒸餾白酒,完成了從“臭酒”到“國酒”的身份進化。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但凡事總有例外。鴉片戰爭之前的明清時代,雖然封關禁海,但南方的廣州,是官方許可的“一口通商”口岸。無數來自海外的資訊、習慣和風俗由此流入,深切地影響了閩粵地區。

作為明清以降中國最具航海傳統、也是最早睜眼看世界的地區,以閩南人為代表的閩粵百姓,還進行了時間跨度長達數百年的下南洋討生活。並把無數海外的生活方式和物產帶到了今天的潮汕、泉州漳州等地。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今天,潮汕地區下轄的普寧縣、漳州地區下轄的詔安縣,都是全國最大的梅子產區之一。兩地種梅子、制梅乾、釀梅酒都有百餘年有據可考的歷史,與華人下南洋的時間節點不謀而合。

中國梅酒的復興之火,其實很早以前,就已埋下種子。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END-

一個頗耐人尋味的細節是,20世紀80年代,由於土壤退化、市場需求陡增等原因,日本國內南高梅緊缺。從事梅酒製造的日本企業來華考察後,發現了一個“天選之地”——四川大邑縣。

位於邛崍山脈的大邑,是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度區域,有著極為垂直的地貌落差和多樣化的動植物譜系。高原性氣候的大溫差,讓這裡的梅樹生長緩慢,有著充分的灌漿週期,滋味濃郁;溫帶季風帶來的四季分明的水汽、熱空氣,以及西嶺雪山純淨的融水,則為梅子提供了健康正向的生存環境。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圖 | 邛崍山脈達瓦更扎的雲海 高承攝

與日本的和歌山縣紀州山相比,更具地理和氣候優勢。

四十多年的選種育種,讓大邑出產的南高梅,品質不輸甚至高於紀州山南高梅。而今天,國內品牌“梅見”已經在大邑建立了南高梅基地,為旗下高品質梅酒“藍梅見”專供原料。

等待四十年南高梅老樹果實成熟度達到80%以上後,經過仔細的採摘、去蒂、清洗,保留直徑3釐米以上的大果晾曬,濃縮風味,保證每一顆梅子所含的有機物都有接近完美的充盈。最後與清香型高粱基酒一起入壇封存一年以上,平衡青梅的酸、甜、澀,不搶梅果香,增加酒體花果香氣。待其緩慢熟成,才能裝瓶。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

到今天,加州谷地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梅子產區之一,這種原產自東方的、並不甜美適口的果子,能夠登陸整個地球最遙遠的土地,證明梅酒的滋味已經被全人類認可,也證明謙忍內秀的東方文化,有著巨大的普世價值。

當唐宋時代的精英文化失去又再流入的時候,中國人表現出了遺簪安用、敝帚自珍的態度。它彰顯了華夏民族隱藏在性格深處的文化自信,也證明了梅酒與東方世界觀的天然契合。

在藍梅見醞釀過程中,所有一切精益求精的步驟,都讓人覺得恍若初見,又似是故人來。

讀者(tianxuechun)對本文亦有貢獻

梅酒的往事,是前塵隔海、故人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