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北京三種聞名中外的美味小吃,看看有你喜歡吃的嗎

盤點北京三種聞名中外的美味小吃,看看有你喜歡吃的嗎

文/美餐文化節

1.小窩頭

盤點北京三種聞名中外的美味小吃,看看有你喜歡吃的嗎

小窩頭

北京小吃。為宮廷風味,玉米麵的蒸製品。其上尖下圓如塔狀,色澤鮮黃,小巧別緻,送入口中慢慢咀嚼像吃栗子,甜香繞舌,別有風味。小窩頭原為清慈禧太后晚年齋戒時吃的一種甜食,流傳到民間已有80多年曆史。以經營宮廷風味而著稱的北海公園仿膳飯莊和頤和園聽鸝館飯莊,均擅長製作此食品。1956年國慶節,在一次招待外賓的宴會上,仿膳的老廚師、原清宮御廚牛文質等人大顯身手,製作了4千多個精巧的小窩頭,外賓交口稱讚,一時傳為美談。製作小窩頭講究用新磨的細玉米麵,否則既不暄軟,又乏香味。

製作要領:

新磨細玉米麵400克、黃豆麵100克、白糖250克、糖桂花10克一起放入盆中,逐次加入溫水共150克、慢慢揉和。揉勻後搓成直徑約2釐米的圓條,再揪成100個小面劑。捏窩頭前,左手心上先擦點涼水,然後取一個面劑放在左手心裡,用右手指先揉捻幾下,再用雙手搓成圓球形狀,仍放在左手心裡。右手食指蘸點涼水,在圓球中間鑽一個洞,邊鑽邊轉動手指,左手拇指根及中指同時協同捏攏。這樣,洞口由小漸大,由淺漸深,並將上端捏成尖形,直到麵糰厚度只有0。3釐米左右,且內壁和表面均光滑時為止。逐個捏好後,上屜用旺火蒸10分鐘即成。

2.豌豆黃

盤點北京三種聞名中外的美味小吃,看看有你喜歡吃的嗎

豌豆黃

北京小吃。為宮廷風味,用豌豆製作的春季應時佳品。顏色淺黃,細膩甜香,清涼爽口,有生津止渴之功效。北京民俗,農曆“三月初三為上已,居民多食豌豆黃”。所以,每年入春伊始,豌豆黃便陸續上市,一直賣到夏季。製作豌豆黃講究用白豌豆,如用褐色花豌豆則須加黃梔子水染成黃色。豆煮爛後,或加糖炒,或間以棗肉,涼後切塊。製作豌豆黃最有名的是1925年開業的仿膳飯莊,他們繼承清宮御膳房的傳統做法,選料嚴格,工藝精細,成品細膩純淨,香甜涼爽,入口即化,非一般豌豆黃可比。

製作要領:

選白豌豆500克磨碎、去皮、洗淨。鋁鍋(或銅鍋)內倒入涼水1。5千克,用旺火燒開,下入鹼面1克和豌豆,水再開時,撇淨浮沫,改用微火煮2小時。煮時不要攪動,以免豆沙沉底易煳。當豌豆煮成稀粥狀時,下入白糖350克攪勻,將鍋端下。取瓷盆一個,上面翻扣一個馬尾籮,逐次將煮爛的豌豆和湯自在籮上,用竹板刮擦,透過籮形成小細絲,落到瓷盆中成豆泥。把豆泥倒入鋁鍋裡,在旺火上用木板不斷地攪炒,勿使煳鍋。豆泥不要炒得太嫩(水分多)和太老(水分少),可隨時用木板撈起試驗,如豆泥往下流得很慢,流下的豆泥形成一攤,並逐漸與鍋中的豆泥融合(俗稱“堆絲”)時,即可起鍋。隨即將豆泥倒在白鐵模子(約32釐米長、17釐米寬、2。3釐米高)內攤平,用淨紙蓋在上面,晾56小時,再放入冰箱內凝結後即成豌豆黃。吃時揭去紙,將豌豆黃切成小方塊或其他形狀,擺入盤中即成。

3.豆頭糕

盤點北京三種聞名中外的美味小吃,看看有你喜歡吃的嗎

豆頭糕

北京小吃。為回民風味,芸豆、黃米夾餡的蒸製品。糕分五層,白、黃、褐各色分明。質地軟糯細潤,香甜利口。宜秋冬季製作,講究熱吃。早年隆福寺、護國寺廟會和一年一度的廠甸年貨市場均有出售。有人曾賦詩說:“豆醋糕兒價值廉,盤中個個比鶼鶼。溫涼隨意憑君擇,灑得白糖分外甜。”

製作要領:

取白芸豆500克洗淨,加涼水1。5千競用旺火煮1小時。待芸豆煮漲後,撈出再蒸30分鐘,用刀剁成碎瓣。即為豆錯。將黃米1千克淘淨,用涼水1。5千克浸泡2小時後,連米帶水一起磨成稀糊狀,裝入布袋裡吊起瀝淨水(可出黃米麵約1。6千克),再倒在屜布上,用旺火蒸30分鐘即熟。然後將熟黃米麵趁熱連同屜布一起放在案板上,灑上少許涼水,用手反覆按揉,直到麵糰柔軟光潤時,撤去屜布,將麵糰分成相等的兩塊,分別按成33釐米長、16釐米寬、2釐米多厚的長方形面塊。案板上先鋪一半豆錯(其面積與面塊相同),放上一12塊面塊,上面平攤上一層豆餡,再將另一塊麵塊覆蓋在豆餡上,最上面撒勻餘下的一半豆醋,即為豆錯糕。吃時,將糕切成各種形狀的小塊,上籠蒸熱,撒上白糖或澆上紅糖桂花汁即成。

好了,這次美餐文化節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創內容,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