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變登樓,老長沙吃上“羊腸湖蟹”

登山變登樓,老長沙吃上“羊腸湖蟹”

螃蟹為重陽節最佳美食。如今在長沙,人們很容易就能吃到大閘蟹。

登山變登樓,老長沙吃上“羊腸湖蟹”

重陽佳節美食大閘蟹。

登山變登樓,老長沙吃上“羊腸湖蟹”

長沙蔡鍔北路荷花池菜場邊的恩慶包點小店仍供應宋朝以來流行的重陽食物千層糕。

登山變登樓,老長沙吃上“羊腸湖蟹”

重陽節,一枚枚菊花為重陽增添詩意。陶淵明賞菊已成重陽的重要典故。

登山變登樓,老長沙吃上“羊腸湖蟹”

譚延闓像

登山變登樓,老長沙吃上“羊腸湖蟹”

到嶽麓山登高過重陽,是長沙長期以來流行的習俗。

文/任大猛 圖/廖美麗 徐暉銘

生活在上海的譚延闓,重陽節電梯登樓

重陽節,第一節俗活動就是登高。登高喻意步步高昇,走向光明。這是兩千年以來,大家都已接受的重陽節俗活動。然而進入近現代以後,在譚延闓的身上,我們卻發現古老的重陽節俗已然發生重大變化。上世紀,從湖南都督下臺,去大都市上海當寓公的譚延闓,在重陽節爬山登高已變成重陽節坐電梯登高樓。

長沙市麓山景區管理處副主任劉贊一直關心與嶽麓山相關的歷史史實。劉贊說,我們隨意都可找出三次出任湖南督軍、湖南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的譚延闓登嶽麓山相關史實,一找就是一大把,比如黃興國葬嶽麓山、清明節植樹活動等,譚延闓都曾來到嶽麓山,且登上嶽麓山頂。但劉贊也嘆惜,近年來隨著《譚延闓日記》正式出版,他們發現,因種種歷史原因,具體到重陽這一天,譚延闓雖然登了國內不少名山,但偏偏沒有登過嶽麓山。

劉贊介紹,譚延闓作為民國初期政治家、書法家、組庵湘菜創始人,1918年10月為反對北洋軍閥張敬堯,從上海出發,繞道廣東、廣西,進入湘南,來到永州。1918年10月13日重陽節,人在永州的譚延闓,登上了芝城第一山鷂子嶺。

我們找到中華書局2017年2月一版一印的《譚延闓日記》。譚延闓在1918年10月13日重陽節這天日記中記道:當天五時天未明即已起床,騎赤馬,同嶽森、呂苾籌等手下,由大街騎至校場,在蕭昌熾陪同下騎了八圈馬。隨即譚延闓與同人牽馬過黃溪廟,繞山至東門騎行,再由華嚴巖上到芝城第一山鷂子嶺。譚延闓與他的下屬在鷂子嶺山頂徘徊了很久。譚延闓在日記中記道,1918年重陽騎馬爬“芝城第一山”,全城在目,“符登高故事”。然後譚延闓滿意地騎馬回家食粥吃早飯,臨唐顏真卿的楷書《麻姑仙壇記》六紙,學英文,譚延闓忙碌的一天就此開始。

但在波譎雲詭的歷史狂潮中,譚延闓的仕途其實並不是太順利,因多種原因,譚延闓三次被迫離開執掌湖南政治的高位,跑到上海當寓公。但每一年的重陽均會如期到來,譚延闓也依然在不斷調整自己。在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上海,因為重陽節,即使是雨天,譚延闓依然要登高,不過此時的登高,則已不像在湖南,登個嶽麓山或芝山,也要看是否颳風下雨,他再也不必像1919年在永州日記中寫道,“今日重九,匆匆過去,以陰雨不能登高也”。在上海當寓公的譚延闓此際在上海百貨公司登高樓,坐電梯上去就是。當時,乘電梯登高樓過重陽,在上海已成為流行民俗。1915年10月17日,名士俞明頤邀請譚延闓一起過重陽節,譚延闓“同大武(譚澤闓),呂滿(呂苾籌)攜繩、康兩兒出,入新世界,以電梯登高,啜茗小坐。晚,由電梯下,步入震豐泰食蟹,滿座喧呶,酒不能入口,飲白酒,食麵而出。” 1917年10月24日又是一個重陽節,譚延闓記道:“步入新世界,登高,眺望久之。出至小有天,仍以車,雨沾衣皆溼。”

當然,長沙依然保留著到嶽麓山登高過重陽的舊俗。天氣晴朗的重陽節,嶽麓山的山路全是人。有記載,在1935年,城市人口接近46萬的長沙,重陽節那天,據統計有不下2萬人登了嶽麓山,也就是每24個長沙人中,至少有一人去登了嶽麓山。今天又是重陽節,在桂香滿山的時節,只要不下雨,劉贊相信今年的重陽節前來登山的人依然不會少,長沙人很重視傳統,並且喜歡熱鬧。

因千層糕、螃蟹、羊肉更愛重陽節

受颱風“圓規”影響,重陽節前長沙天氣突然變涼了,但有人說,這是涼風有信。因為古人早就說了,重陽節前後“盲雨滿城,涼風四起,亭皋落葉,隴首飛雲,人以此為立秋後第一寒信”。重陽節前後的長沙,天涼讓人更有食慾。

長沙重陽節應節食物有重陽糕、螃蟹、羊肉和菊花酒。

重陽糕,其實就是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長沙街頭還隨處可見的蒸籠中的涼發糕。不過,現在涼發糕已經完全消失了,而與涼發糕相伴的重陽另一食物千層糕,在蔡鍔北路荷花池菜場邊的小店仍然能夠找得到。這種宋代就有記載的千層糕至今仍保留著在糕上灑紅綠絲的傳統,其實,這就是重陽糕的遺制。

晚清民國時期,長沙還流行著在發糕及千層糕上插彩旗之俗,並在旁邊點上燈,說,這就是“燈”“糕”了,諧音就是登高。

重陽糕只能算是點心,過傳統佳節,總得要吃點好東西。

今天,長沙美食界研究《譚延闓日記》已經成為風氣。長沙著名的湘菜文化專家範命輝在閱讀《譚延闓日記》中對譚延闓重陽美食有兩大發現。一是譚延闓在1916年已經吃到了“羊腸湖蟹”。範命輝認為,“羊腸湖”似應是今天的陽澄湖。“羊腸湖蟹”在《譚延闓日記》中共出現兩次。在1916年11月1日的日記中記道:“晚,上辦公廳畢,還至又一村,與毓昆(醴陵張翼鵬)飯。餘岸稜(岳陽餘道南)送羊腸湖蟹來,交秘書室烤之,呼家釀至,與徐大、雨人(瀏陽劉澤渥)、黎九(湘潭黎承福)痛飲劇談。”這是譚延闓在長沙又一村吃陽澄湖蟹的記載。此外,在1926年11月8日的日記中,身在廣州的譚延闓記道:“(張)靜江忽電約吃蟹,遂赴之。蒸蟹三十枚,羊腸湖來者,以糖、姜、醋、醬油和為汁,蘸食之,亦別有致。餘食八隻,螯盡足不盡也,李百蟹法如此。”範命輝說,這就應當能夠確定羊腸湖就是今天的陽澄湖。陽澄湖蟹,一直被認為是螃蟹之冠。

十多年前我去都正街清香留巷的長沙老輩美食家易仲威(筆名新權、松華)家約稿。易仲威老人興致勃勃地向我談起,清代揚州八怪鄭板橋曾有詩說:“佳節入重陽,持螯切嫩姜”,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長沙青石橋(今解放西路)上有一家小桃源餐館,老闆為揚州人,在樊西巷營“花業”。每年重陽節,她運來大量陽澄陽大閘蟹應市 。重陽節前後,青石橋小桃源餐館內聚滿了湖南的老饕,他們紛紛來此大過陽澄湖螃蟹癮。十多年前,坡子街三王街口的向群鍋餃店的鍋餃特別紅火,它就是由曾在小桃源學藝的老將梁寅生制餡,已經消失的小桃源餐館美食由此可見一斑。

陽澄湖大閘蟹,讓長沙重陽節有了相當的亮色。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嶽麓小志》記載,愛晚亭畔小溪中曾大量出產青楓蟹。重陽節時,小販便聚集在愛晚亭前擺起燒烤攤,這些燒烤攤專向遊客出售炭烤青楓蟹。

此外,上世紀二十年代在廣州,張靜江曾邀請譚延闓吃上海寄來的螃蟹,譚延闓在日記中記道,張靜江請吃螃蟹宴,其螃蟹做法頗似湖南炒菱角蟹。

如果說炒菱角蟹是從前老湘菜中較有名者,酷嗜螃蟹的譚延闓在吃過眾多螃蟹後,他指導譚廚曹藎臣發明的一味蟹黃炒魚翅,在今天看來,應當就屬於“創新湘菜”了。這味蟹黃炒魚翅,後來也成為組庵菜中名品。

另外,我到坡子街火宮殿打聽重陽節主推的傳統菜式,火宮殿副總經理周後長告訴我:“酸辣羊肉和黑山羊燉粉皮,是他們在重陽節及這個深秋主推的重要菜式。”周後長說:“羊肉性暖祛寒,長沙在以前的重陽節除給發糕上印羊的圖案外,一直以來各重要餐廳均會推出羊肉菜餚,重陽節吃羊肉便自然而然成為長沙重陽節重要的節俗內容了。”

【來源:長沙晚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