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動者的動彈不得:《我是金智恩》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

能動者的動彈不得──《我是金智恩:揭發安熙正,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

能動者的動彈不得:《我是金智恩》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

本書作者金智恩女士,曾擔任南韓政治明星、下屆總統熱門候選人

安熙正

的隨行秘書,在任職

8

個月期間,遭到安熙正九次性暴力的侵犯,案經南韓最高法院判處有期徒刑

3

6

個月確定,罪行包括利用權勢性侵及性騷擾。

權勢性暴力受害者通常都會選擇沉默,她卻在全球

MeToo

運動的鼓舞下,接受南韓

JTBC

《新聞室》節目訪談,控訴自己遭受性暴力的遭遇,轟動南韓社會。

權勢性暴力的案件,往往會以不起訴或無罪作結,但金智恩在一審判決無罪後,仍持續發聲,終於成功說服上級法院在二審判決安熙正有罪

,這樣的結果也間接鼓舞了其他性暴力受害者站出來。

難能可貴的是,性暴力受害者大多會深陷精神困擾,無法以清晰的思路訴說,她卻以第一人稱寫出權勢下的處境,出版成書。金智恩突破重圍,從被性侵、被汙名、被八卦化、被隔絕的父權環境中,勇敢地活了下來。

具體描繪外界未能感知的殘酷真實

能動者的動彈不得:《我是金智恩》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

金智恩表達、控訴性暴力的方式值得讚賞。一般而言,或許是為了贏得大眾的同情與憤慨,在陳述性暴力事件時會強調加害人的可惡,一一列舉其野獸般的行為與卑劣的控制手段,但這也可能激起持反對立場者,以加害者的溫文儒雅與仁民愛物之例作為「反證」,最後演變成各說各話的困局。這樣的方式無異於落入了父權的圈套,演戲誰都可能會演,慣性犯罪者往往都是戲精,聚焦於外在的表演,反而有利於加害者。

然而,本書的鋪陳卻與此截然不同,

作者放棄描繪加害者客觀的侵犯行為,反而鉅細靡遺地勾勒出金智恩女士的勞動內容與工作環境,讀者可從她高強度的日常,體認到她與安熙正間的主從關係。

除此之外,書中具體重現社會各界對她的攻擊,血淋淋交代了政治圈、媒體圈與大眾的種種質疑,讓外界理解她艱險的處境。加上各種政治場域的男性連結、身為女性的性客體孤立處境,形塑出一個外界從未能感知到的真實世界,既嶄新又深刻。

能動者的努力,成為掌權者的影子

我不會將這樣的狀況看成特例。

許多人就像金智恩女士一樣,生命中總會遇到類似尋偶不順、父親倒下等不幸,當有機會從約聘職轉入充滿政治前景的團隊,被特別拔擢到充滿權力與魅力的老闆旁工作,勢必會竭盡所能符合其要求,以便於實現自我,這叫作「能動性」(

agency

)。

能動者的動彈不得:《我是金智恩》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

例如,半夜被指示到老闆住處處理事情,即使再不合理的要求,能動者都可能說服自己要把握機會。隨行秘書的能動內容與方式,幾乎就是安熙正知事耳提面命的指示:「不要新增妳的意見、不要說妳的想法、妳是映照我的鏡子,要清澈透明地映出我的樣子、要像影子一樣。」於是,認真工作的員工把自己當成未經雕琢的木頭,刻劃成老闆的樣子,說出老闆的想法,這是能動者的努力,最後卻變成掌權者的影子,動彈不得。身為受害者,作者準確地捕捉到,自身對於遭受這樣一個被全世界肯定的老闆性侵時,如何難以自處,投射出必須順從而喪失靈魂的幽微心理。

我們是否還要質問,身為影子的受害者,到底同意還是不同意?縱然是有力的能動者,在權力之下,都可能越發動彈不得,無法回答主觀意願這種再微妙不過的問題。

寫出共通處境,突圍後絕處逢生

能動者的動彈不得:《我是金智恩》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

本書就像一個當代寓言,訴說著所有人的故事,勞動者是如何在面對工作時失去人格。藉由這個家喻戶曉的事件,展現出金智恩對人性弱點的洞察入微,毫不留情。安熙正在臉書上承認性侵前,媒體對其的評價是「關注人權、人品正直」,而他一邊對外聲稱支援

MeToo

運動,同時又擔心受害者金智恩「出賣」他,說服她保持沉默的方式,竟是再次性侵,藉以展現權力。

掌權者非但讓受害者在性侵當下失去人格,也對旁觀者產生關鍵性影響,也就是圍繞在權力周圍的人,其實都有類似處境,同樣是在努力工作的同時,被剝奪了自由的判斷與行動。從旁觀者的反應,我們醒悟,問著,在這個共通的環境,能動者越啟動自身就越動彈不得,多數人到底是怎麼活下來的?在權力面前,不同經歷的人會發展出不同的因應方式,「隱身」其實是常見的求生方式:有人蒙著眼,找尋安全的角落;有人氣不過,看清醜陋而離開;有人屏住氣,開鑿空隙以呼吸;有人心一橫,鑽營謀略求利益。不同的是,權勢性侵的受害者只是其中一個極端案例,他們的空間遠比一般人更小,無法安身、無處可逃、無能為力。

MeToo

的「現身」,竟是除了死亡之外,唯一的選項。

能動者的動彈不得:《我是金智恩》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

我是金智恩

》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能動者動彈不得,卻也可能絕處逢生的突圍。本書寫出了直面動彈不得的勇敢,只是多數人習於同溫層取暖,排拒此種令人不悅的創舉。疏不知,在這過度包裝的世界中,怪異、卑屈、雜亂、突變,才是這個時代應該聆聽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