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感受和順地域文化

我迫不及待的舉起了手中相機,我要留住這美好的畫面。

過了元龍閣龍潭,上一道坡,就來到了艾思奇的紀念館。

艾思奇紀念館是一座以以中式為主,中西合璧的老院子,它建於1918年,由香港人設計,在當時是非常時尚與氣派的宅子。

就是在這裡孕育出了一代哲學宗師艾思奇,他的《大眾哲學》引導幾代進步青年投身革命,蔣介石曾經說過:“一本《大眾哲學》,沖垮了三民主義的思想防線”。

艾思奇開創了哲學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先河。

能在先賢的故居緬懷宗師,也不枉來一趟和順吧!

遊記:感受和順地域文化

離開艾思奇紀念館,回到我們棲息的客站《蘭香民居》稍事休息,便開始尋訪原汁原味的和順古鎮。

小鎮依山而建,走在不寬的石板路上,小鎮從上而下呈放射狀,看著順山勢而建,順巷而建的古鎮民居,雖然沒有了傳統意義上的方位之感,卻符合順其自然,只有順其自然,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為基本建築格局,門頭朝向變化豐富,以符合風水理論和審美的要求。

而和順沒有豪宅深院,豪門大戶不張揚,與小康之家的私宅形成一派和諧順暢的建築景象。

建築上則融合了徽派建築、江南民居、西方建築文化的特色。

建築材料用火山石,牆基高築,古樸厚重,隱隱透出別緻的古風古韻,顯得十分隨和。

八大宗祠和睦相處,七大寺廟儒釋道共榮共存。

透過對和順古鎮的瞭解,這“四和三順”的古鎮建築很好詮釋了和順的之意。

遊記:感受和順地域文化

在古鎮裡面,你可以感覺到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戶與戶之間的和睦,沒有吆五喝六的商業氣息,一切都那麼自然祥和,雖然遊客如織,仍然是那麼的安詳、寧靜,一種有別於其他古鎮的愜意。

唯一遺憾的是在不寛的街道上,機動車的行駛破壞了小鎮安寧的氣氛。

圍著小鎮走了一圈,順小巷几上幾下,回到了鎮口,剛才領略的是和順先民勤勞智慧的創造,而在這裡,我們卻感受一種未經雕琢,純粹自然的美。

古樹橫臥溪邊,小溪清澈見底,溪邊幼童戲水,村姑浣紗洗衣,微風搖動柳枝,小橋流水碧綠。

好一幅鄉村美景,美得讓人驚心,美得讓人銷魂。

此刻,把自己融入這絕美的畫面裡,咔擦、咔擦的相機聲響個不停,每一個人都想留下自己在這鄉村美景中的一抹倩影。

天色已晚,大家遊興正濃,意猶未盡,無奈約定的小鎮家宴時間快到了,在依依不捨中離去,去感受和順家宴,另一種舌尖上的和順。

遊記:感受和順地域文化

在客棧的大廳,滿滿一桌子的菜顯得十分風盛;土雞燉的湯金黃油亮,香氣襲人,紅燒的鴨子、和順的醃肉、野菜、趕馬肉、茄肉等各種葷素菜餚,滿桌席上當然缺不了大名鼎鼎的“大救駕”。

所謂“大救駕”是當年明朝永厲皇帝被吳三桂追擊,逃到和順,永厲皇帝飢腸轆轆。

催促農家儘快做飯,農戶把餌塊三刀兩刀剁切成片,瘦肉、蔥薑蒜大塊大段切好,加上雞蛋,丟到鍋裡胡亂炒熟,永厲皇帝如食山珍海味,便問:“這是什麼菜?”農戶答到:“匆忙之中做的,沒有菜名。

”永厲皇帝說:“真是救了朕的大駕啊!

”,騰衝的炒餌塊從此得名“大救駕”。

這是此次行程中最豐富的一頓晚餐,,望著桌上熱騰騰的湯汁,以及各種原汁原味的地方菜,味蕾釋放出了強烈吸收的訊號。

一種躍躍欲試的願望,勾起了食慾,夾起一塊雞肉,放進嘴裡,輕輕一嚼,湯汁滿嘴,那個鮮啊……酒足飯飽,天已漸黑,一部分人去騰衝觀看情景舞蹈詩《夢幻騰衝》,餘下的部分人則沿著和順小巷散步,也順便欣賞一下夜色中的和順小巷酒吧一條街。

遊記:感受和順地域文化

皎潔的月色,寧靜的夜,望著小溪中的殘荷,不由得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

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這是一種何等美妙的契合啊。

遊記:感受和順地域文化

過了荷塘,黑夜中紅紅的燈籠,漫射的燈光,悠悠的薩克斯,大樹下的茶座,充滿了溫馨和浪漫。

淌漾其中是另外一種的愜意。

不在此小坐一番實在是對不起這美麗的夜晚,泡上一壺雲南的普洱茶,大家圍在一起,無拘無束的擺起龍門陣,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的神吹,真的是一種放鬆,一種享受。

一直到去騰衝觀看情景舞蹈詩《夢幻騰衝》的同伴回加入其中,又座了好久好久。

都想在難得的休閒中盡情地享受這邊城之夜,意猶未盡,實在不想離去。

回到客棧,洗漱完畢躺在床上,回想這幾天的行程,覺得最美的,最值得留念的還是和順,一個值得住下來的地方……夜已經深了,遠處傳來隱隱地狗吠,我慢慢地進入了夢鄉……

遊記:感受和順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