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少數民族,採用靛染和種植藍草的習俗十分普遍,歷史悠久

靛染是利用從夢科植物中得到的植物染料對織物染色的方法。夢藍,其拉丁學名為Poiygonum tinciorium,民間俗稱藍草或簡稱蔽、大巔等等。大約在夏代人們便開始了對旋的認識和利用。旋染法染出的織物,色澤以藍為主,隨著染色次數的增加,顏色逐漸加深,呈深藍色。旋染織物色澤飽滿,牢度好,不易脫色。旋染染料的原料獲取很容易,而且提純簡單,無須複雜的裝置,因此利用能對織物進行染色經久不衰,一直為人們所青睞。

雲南少數民族,採用靛染和種植藍草的習俗十分普遍,歷史悠久

雲南少數民族採用靛染和種植藍草的習俗十分普遍,歷史也很悠久,有的民族甚至以旋染方法作為自己的別稱。居住在雲南、貴州、廣西等省交界處的瑤族,時至今日還家家種藍草,戶戶以靛染色,旋靛技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因此,他們自豪地稱自己為藍瑤。據調查,在藍草種植、靚染技術方面水平較高、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雲南少數民族有彝族、白族、苗族、瑤族、壯族、哈尼族、阿昌族、傣族、景頗族、布依族、水族、布朗族等。各民族之間由於經濟文化水平和地理條件的差異,他們對於藍草的種植、取得,藍和進行靛染的方法尚有一定差別。

雲南少數民族,採用靛染和種植藍草的習俗十分普遍,歷史悠久

(1)藍草的種植

各民族種植藍草,分為庭園種植和大田栽培兩類。瑤族、壯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景頗族、阿昌族、水族每年對靛的需求量不是太大,一般都把藍草種植於菜地一角或是庭院四周,數量不多。庭園種植的藍草葉子較小,植株細高。婦女們稱為小靛。上述民族的居住區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十分有利於藍草的生長。庭園栽培的藍草一般不進行專門管理,更不施肥除草,任其自由生長。大田栽培藍草(大靛),規模很大,有數畝至數十畝的種植面積。

雲南少數民族,採用靛染和種植藍草的習俗十分普遍,歷史悠久

以白族、彝族種植的藍草最多,管理也較好。白族居住地氣候較冷,有霜期長,為保證藍草不受凍害,大田栽培還要搭防霜棚,以利於藍草的生長。移裁藍草和種植藍草的時令也有一定的要求,就大理地區而言,大多選在端午節前後。這段時間氣溫和溫度都特別有利於藍草成活,此時移栽的藍草成活率在90%以上,成活以後容易發棵,枝葉繁茂,容易過冬。平時對藍草的管理,主要是施肥和除草。以農家肥施肥為主,除了施足底肥,還要追肥。除草不用器具,而用手工拔草,烈日當空的日子,拔出的雜草經烈日一曬就死去了。

雲南少數民族,採用靛染和種植藍草的習俗十分普遍,歷史悠久

(2)造靛

造靛就是從藍草之中提取靛藍。採集藍草以秋季為主,據說此時採集的藍草,造出的靛泥數量比較多,色澤豔麗。採集時用鐮刀或鋤割挖起藍草植株,用水洗去泥土,截斷後放入缸盆之中,放水浸沒,稍加溫度或曝曬,數日以後藍草迅速發酵,這稱作靛。當藍草浸泡汁液由黃綠色變為黑色,併發出惡臭時,便要剔出雜質,兌入一定量的石灰乳,沉澱以後,留下底層深藍色的泥狀沉澱物,攪拌均勻,這道工序稱鹼化。這就是造靛的過程。關於制靛的技術,古代工匠並不清楚其原理,所描述的只是現象。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旋的生成主要是藍草中的靛甙在起作用,藍草經發酵以後,靛甙經水解成引噪,在正常氧化作用下吲噪縮合成靛藍。

雲南少數民族,採用靛染和種植藍草的習俗十分普遍,歷史悠久

而生成靛藍的同時也產生另一種染色物質旋白,旋藍和旋白可以互相轉化,旋白溶解度較小,呈弱酸性,可以染絲織物和毛織物,還適合染棉麻織物,它還會影響靛藍的氧化回覆。靛白的另一個特性是極易溶解於鹼,溶於鹼後不僅可以染絲、毛織物,也可以用來染棉麻織物,擴大了染色品種。這就是在旋泥之中加入石灰、稻草灰等強鹼性物質的原因。研究表明,對旋白進行鹼化處理後,靛更加容易氧化還原。染好纖維以後再氧化著色更牢固。同時也增強了棉麻類纖維的親和力,大大減弱了上色難度,擴大了入染物的品種和入染範圍。

雲南少數民族,採用靛染和種植藍草的習俗十分普遍,歷史悠久

(3)入染

將織物浸入染液之中染色就叫入染。靛染織物比較特殊,是在常溫常壓條件下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因此,它一般都要經過幾次,甚至幾十次反覆浸染、曬晾,方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多次入染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靛藍含量很少,必須多次浸染使靛藍對纖維進行上色還原才可以達到要求。

雲南少數民族,採用靛染和種植藍草的習俗十分普遍,歷史悠久

(4)染缸的管理

入染完成以後,對染缸的管理至關重要,它決定著下一次入染的成敗。一般,要每天用竹、木棍攪動數次,並加入稻草灰水,同時“喂靛”,讓其在靛液表面泛起一層紅色焰狀物,這樣的染液才最標準。假若不對染缸進行管理,靛藍就越來越少,得不到補充,以後的浸染費工費時,甚至出現織物無色的“死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