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如今還有嗎?和珅子孫在農村種地,祭祀仍維持清代排場

引言

《孔子家語》中有言:“所求於邇,故不勞而得也。”現在我們常用“不勞而獲”這個成語來形容自己不勞動卻佔有別人的勞動成果。毫無疑問它是一個貶義詞,這種人也時常為他人不齒。然而在封建時期,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及其親眷總是合理合法地過著這樣的生活。將“親眷”人數擴到最大的無疑是清朝,清代八旗子弟都不事勞動,而是由朝廷供養。這也導致了他們從驍勇善戰的代名詞淪為驕奢淫逸、不學無術的代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八旗子弟全部都是滿洲人。

其實最早的滿洲軍隊只有正黃、正紅、正白、正藍四旗,其中已經有著少量的蒙古人和漢人。

擴充到八旗之後,更是將滿洲人無論貴賤、軍民全部編入其中。

八旗子弟如今還有嗎?和珅子孫在農村種地,祭祀仍維持清代排場

▲今人扮演的八旗士兵

其實最早的滿洲軍隊只有正黃、正紅、正白、正藍四旗,其中已經有著少量的蒙古人和漢人。

因此,清朝統治者給予了他們的後裔極大福利,這些人一般都可以憑藉祖蔭當兵,領到一份錢糧——即所謂的“鐵桿莊稼”,即便他們已經根本不會騎射。

01

經過數代繁衍,八旗子弟人數已經相當多,有些人雖然已經變得窮困,不過

由於居住條件和環境特點,早期的八旗軍民基本人人都善於騎射,而且驍勇彪悍,於清朝開國有大功。

,所以即便是不能入營的也無人敢惹,大多在街上游手好閒。雖然不能輕易離京,但八旗子弟相比於其他人享受到的特權是無與倫比的。首先在法律方面,

由於居住條件和環境特點,早期的八旗軍民基本人人都善於騎射,而且驍勇彪悍,於清朝開國有大功。

八旗子弟如今還有嗎?和珅子孫在農村種地,祭祀仍維持清代排場

▲提籠養鳥玩鳥賞鳥的老旗人

其次,

仗著身份和祖上的榮耀,依舊可以橫行霸道

,這些田產也成為他們的立身之本,是他們揮霍的基礎,不過在清朝中期,這些土地中就有很大一部分被典當了。此外,

仗著身份和祖上的榮耀,依舊可以橫行霸道

,若是貴族則還會有糧食配送。如此豐厚的條件,自然會養出一大群“寄生蟲”。

八旗子弟如今還有嗎?和珅子孫在農村種地,祭祀仍維持清代排場

▲清末旗人兵丁舊照

老舍先生作為滿族旗人,曾經在《正紅旗下》中描述過旗人的真實生活——不準隨便離京,不一定能夠補缺當兵,但即便是終身失業的人也要窮講究,若是其中有人去學習其他手藝,還會被人看不起。因而

清代“滿漢不同律”,旗人犯罪由旗會協理,往往會有意輕判,而且是極大程度地輕判

,在民國期間到新中國成立時,大部分人已經與常人無異,甚至連自己的姓氏都改掉了。不過

清代“滿漢不同律”,旗人犯罪由旗會協理,往往會有意輕判,而且是極大程度地輕判

02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由於黑龍江省邊界常年與沙俄有摩擦,再加上糧食供應日顯不足,乾隆帝於是實施了“移民屯墾”的政策,這個政策直到道光年間都是清朝的國策之一。

在清朝剛入關時,朝廷還按照人口數給八旗每個人都分了土地和房屋

,來到拉林鎮過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在清朝剛入關時,朝廷還按照人口數給八旗每個人都分了土地和房屋

八旗子弟如今還有嗎?和珅子孫在農村種地,祭祀仍維持清代排場

▲豐收時節的拉林農村

從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5年)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8年)間,又有2000戶旗人移居這裡,總共建立了32個京旗滿族屯。

八旗子弟若是參軍,撫卹金、紅白事等的補助會比普通士兵高很多,而且不用向朝廷納稅

當地居民講話沒有東北口音 ,上年紀的基本都還帶有幾分京腔,過節都行老禮,還愛喝黃豆豆汁兒。

八旗子弟如今還有嗎?和珅子孫在農村種地,祭祀仍維持清代排場

▲身穿旗裝參加活動的京旗後裔

八旗子弟若是參軍,撫卹金、紅白事等的補助會比普通士兵高很多,而且不用向朝廷納稅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有遺存文物資料1100多件,其中還包括2件滿漢兩種文字的皇帝詔書。目前,黑龍江省已經將京旗文化列為哈爾濱特色文化之一,並且開始開發當地旅遊區。

在清朝中晚期,隨著軍隊糜爛,八旗子弟大多被鴉片掏空,最終被歷史洪流碾碎

03

在搬到拉林的數千戶旗人中,不乏曾經權傾一時的名人的後代,例如康熙朝名相赫舍裡·索額圖的後代,以及乾隆時期寵臣鈕祜祿·和珅的後代。

在清朝中晚期,隨著軍隊糜爛,八旗子弟大多被鴉片掏空,最終被歷史洪流碾碎

在拉林鎮紅旗鄉孤家子村,有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名為何玉歧,他是索額圖的第十二代孫,在介紹先祖榮耀時,他依然會十分激動,並且與有榮焉。而同村的人有些也很羨慕他,何玉歧老人的鄰居付英儒甚至笑著說:“早年,老何可是正宗的正黃旗貝勒爺,索額圖是康熙的老丈人,像我們這樣的人見著都要問安。”

八旗子弟如今還有嗎?和珅子孫在農村種地,祭祀仍維持清代排場

▲京旗後裔在參加活動前演練叩拜

時過境遷,曾經的“特權階級”現在除了先祖的歷史與他人不同外,其他方面與同村的普通百姓後代也並沒有差別了。

時至今日,我國還有一個地方生活著正宗的八旗子弟後人,這裡就是黑龍江省拉林鎮。

例如據生活在拉林鎮雙橋子村的和珅後人和英琦講,自己家族仍然世代遵循祖先留下的風俗,在操辦婚喪嫁娶等大事時格外注重排場。

時至今日,我國還有一個地方生活著正宗的八旗子弟後人,這裡就是黑龍江省拉林鎮。

八旗子弟如今還有嗎?和珅子孫在農村種地,祭祀仍維持清代排場

▲拉林赫舍里氏後裔供奉的先祖畫像

當年八月,最早的一千戶閒散旗人離開了京都的百年老宅

。在這裡,每年的除夕夜每個家庭都要祭拜“老影”,也就是祖先畫像,家中的老人會給後代講述家族的歷史,這是每一個子孫都必須參加的活動。另一個保留的滿族特色體現在“老影”放置的位置上——

當年八月,最早的一千戶閒散旗人離開了京都的百年老宅

遺憾的是大多數的畫像都只是副本,只有和珅的畫像還是最早的真實版本。

結語

人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的意思十分簡單明瞭,然而清朝統治者對待八旗子弟的方式就是典型的“送魚”,而不是“授漁”。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他們遵從朝廷指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有事徵調,無事耕獵。”

。觀照八旗子弟的變化過程,現在的我們也應當自省:在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的情況下,我們不能沉溺於其中,還是應當不斷豐富自己,否則終有一日會坐吃山空,到時就悔之晚矣了。

參考資料:

《孔子家語》

《正紅旗下》

《揭秘京旗二十四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