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世界亦有美與愛,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翩翩起舞在指尖?

今晚,北京冬殘奧會將在鳥巢開幕。冬殘奧會開幕式主題為“生命的綻放”,參演人員中30%為殘疾人。殘疾人不僅是體育運動的觀看者,也能成為參與者、受益者!殘奧會正在改變人們對殘疾人的態度,努力實現一個更具包容性的世界,這是殘奧會獨具的意義。

昨天也恰好是全國第23個愛耳日,我國聽力障礙人數已近3000萬,這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提醒社會各界關愛聽障人群。

美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說:“視障隔絕了人與物,聽障隔絕了人與人”,對於聽障人群來說,手語是他們溝通最重要的方式。手語雖可以滿足日常生活基本的交流需要,但聾人群體依舊很難透過常規語文教學充分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唐詩之美,既表現在它的語言美、音韻美,更表現在它的意境美、志趣美。

那麼如何透過手語來真正傳達唐詩的美感和韻律?讓中國的古詩詞可以“靈魂起舞”?

雖然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很多聾人藝術家在嘗試創作真正意義上的手語詩歌,但國內尚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成果幾近空白。

手語很美,它應該被介紹給世界各國不會手語的朋友,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手語這麼美麗,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如此有魅力。

究於此,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璇的團隊一直在探索的路上,旨為讓手語詩歌真正成為一種文學。鄭璇主編的《中華手語大系(視聽版)》目前已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1.從失聰女孩到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

有一個小女孩,在2歲的時候就失去了聽力,即使戴上最大功率的助聽器也只能聽到微弱的聲音。在寂靜的世界裡,她時刻懷著誠惶誠恐的心態警惕地用眼睛觀察外界。生活中,大家都覺得她過於沉默,也很少有孩子願意同她做朋友。

值得慶幸的是,聽和說的言語鏈的斷裂,並不能阻止她去尋找其他的出口。寫作和舞蹈為她插上了放飛自我的兩翼,她不再沉寂,她小小的情懷在另一個世界裡噴薄而出。6歲時,她連蒙帶猜讀完了《西遊記》;7歲時,她公開發表第一篇作文;9歲時,她模仿唐詩三百首寫下“轉瞬不知何處去,星河深處覓蹤影”的詠螢詩句;12歲時,她已經屢獲各種作文比賽、語文知識競賽的獎項;15歲時,她把心裡話寫成長長的日記,每週交給最信賴的班主任老師;18歲時,她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個人隨筆集被“榕樹下”網站在首頁推介。同時,她還著了魔似的喜歡舞蹈。年幼時,她趴在少年宮的視窗,看裹在粉色紗裙白色舞鞋裡的小夥伴們翩翩起舞,但嚴格的家教卻讓她始終沒有加入她們的機會,第一次走入舞蹈教室已是考上大學之後。數年苦練,她先後加入湖北殘疾人藝術團、上海殘疾人藝術團,在舞臺上跳《千手觀音》,跳《踏歌》,跳《孔雀飛來》。到復旦大學讀博之後,她以一己之力創立了研究生舞蹈隊。工作之後,不論到哪裡,她都是所在單位舞蹈隊的中堅力量。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鄭璇,她是我國首位獲語言學博士學位的聽障者,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曾榮獲2018年度“全國最美教師”。她幼年失聰,經家庭語言康復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是“聾健合一”模式培養出來的優秀學生。她能夠熟練使用漢語、英語、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在聾人和健聽兩個群體、中國和外國多邊學界無礙交流。

從2歲時算起,迄今她已在無聲世界裡度過了38個年頭。從前頭的這個成長故事中,可以抓取出“閱讀”“寫作”“舞蹈”“表達”等諸多關鍵詞。而如今,她的故事又有了新的關鍵詞,那就是“手語”和“教育”。

她創立了“漢語—手語—溝通技能”的聾教育三位課程體系,主編的《手語基礎教程》廣被業界選用,加印達8次之多,創手語教材國內銷量記錄。她熱心聾人公益事業,國內聽障人士的社會活動,幾乎都可發現她的身影。

鄭璇說:

我所追求的執教理念,一是對聾人的支援做到最大,二是讓聾人的潛能開發到最優。播種有時,花開有期。無聲的愛,終將植入每個孩子心間。

2. 架起“聾”“聽”橋樑

有愛·無礙

小時候,鄭璇和千千萬萬個普校隨班就讀的聽障孩子一樣,因交流不便而忍受孤獨,被邊緣化,甚至遭受歧視,所以一度排斥自己的聾人身份;而現在,她早已學會悅納自我,憑藉良好的手、口雙語能力在有聲和無聲兩個世界裡穿行自如,並最終成為一名特殊教育專業教師,去影響和帶動更多的聽障孩子及其家人。

無聲的世界亦有美與愛,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翩翩起舞在指尖?

本書主編團隊 鄭璇(中)邰麗華(右)陳源清(左)

”除了聽,聾人們什麼都能做。”這是美國加勞德特大學首位聾人校長金·喬丹的名言,也是鄭璇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我的成長受益於教育,而如今又投身教育。溝通於我,曾經是魔咒,而當我終於衝破魔咒、走向語言的光明自由之境時,我期待:人們可以經由我做出的成績,看到聽障群體巨大的潛力;人們可以透過我發出的呼籲,瞭解到聽障群體真實的訴求。我也相信,不僅我能做到,更多的聽障孩子透過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實同樣能做到。他們所需要的或許只是一個機會、一方平臺、一點支援。而我,願意用我的行動去幫助他們達成自己的夢想。

近年來,現代科技飛速發展、造福特殊群體,越來越多的聽障孩子戴上了助聽器,植入了人工耳蝸,進入普通學校學習。從表面上看,手語的使用者少了,手語似乎走向“瀕危”了。但只有從溝通障礙中走出來的人,才能深深地體會到,

視覺語言才是聽障者最易於習得、最適合習得、最有感情的溝通方式

國外有一位聽障長者曾說:“手語是上帝賦予聾人的最高貴的禮物。”——這是何等尊貴的禮讚!

聽障圈子裡還流傳著這樣的詩句:“如果你砍斷了我的雙手,我就用雙臂打手語;如果你砍斷了我的雙臂,我就用雙肩打手語。”——這又是何等地震撼!

口語和手語,並非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關係,即使對於能聽會說的聽障者、甚至聽力健全人士而言,多學一門視覺語言,也並非壞處,相反會極大地便利其溝通、拓展其表達,開啟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門。

無聲的世界亦有美與愛,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翩翩起舞在指尖?

趙莉(聾人)攝影作品《書》

手語是否能表達任何抽象概念?這個有意思的話題正巧也是鄭璇當年的博士論文題目。從語言學的視角審視,我們認為,

手語有著人類自然語言所具有的全部潛力。但一門語言的成長,離不開環境和文化的滋養。手語必須擁抱主流文化、必須走向千家萬戶,方能消弭“小眾語言”和“弱勢語言”的刻板印象,方能規避在醫學主義殘障觀的衝擊下逐漸走向瀕危的風險

《中華手語大系》的誕生,正是基於這份珍視手語、倡導手語的初心,我們的團隊也深懷讓手語走入普通大眾、和主流文化相結合的宏大願景。用手語解說漢字、翻譯《論語》、誦讀唐詩,讓手語對映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就是我們所做出的第一個嘗試。

無聲的世界亦有美與愛,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翩翩起舞在指尖?

《中華手語大系》主創團隊

多年前,鄭璇曾經在隨筆中寫下這樣的句子:“也許前世我不是一隻黃鶯所以此刻不能縱情歌唱,但我一定曾是一隻蝴蝶所以今生註定要盡情飛舞。”她感謝命運讓她得以獲得了語言表達的自由,嚐到了新生的喜悅。今後她也將繼續在有聲和無聲世界之間“飛舞”,做語言的紐帶,做文化的橋樑。

3.與殘障人群共享中華文明

這套大系由聽障人士與健聽人士合力完成,十分切合平等賦權的現代殘障意識。主要製作者和作品呈現者都是聽障人士。作為曾經的舞者,鄭璇深知手語的美,唯有最專業的聽障藝術家才能演繹得淋漓盡致,因此這本書邀請到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華女士一起主編,她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千手觀音》的領舞,精縮舞劇《化蝶》的主演。手語模特都是具有豐富舞臺經驗的聽障藝術家,插圖繪製都是聽障畫家、聽障攝影師,朗讀配音都是達到普通話一級甲等的聽障口語者,手語打法研討人員多為經驗豐富的聽障教師,影片的拍攝和剪輯亦均由聽障者創業團隊完成。

這些聽障人士為何能夠如此成功?

他們不僅是中華文明的享有者,還是中華文明的貢獻者

。正是因為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條件享有中華文明,而後方能成為文明的創造者。“共享文明、共創文明”是個理想,人類社會距此理想還有不小距離。

無聲的世界亦有美與愛,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翩翩起舞在指尖?

手語模特陳靜在工作中

無聲的世界亦有美與愛,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翩翩起舞在指尖?

手語模特祝悅在工作中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李宇明在為該書寫的序言中說道,《中華手語大系(視聽版)》更深層的意義,是把文化注入手語中,可使中國手語具有更強的文化表現力;是向聽障人群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讓其共享主流文明,繼而可望與主流社會一起創造文明。

對待殘障人群,不能僅僅是不歧視,僅僅是使其得到社會的照顧救濟,更要尊重他們,創造各種條件充分激發其潛能,使之成為社會的建設者,甚至能夠像本書的編創團隊一樣,成為文明的創造者

。如何對待殘障人群,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殘障人群對社會生活的感受和為社會做出的貢獻,更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

無聲的世界亦有美與愛,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翩翩起舞在指尖?

手語模特祝悅在工作中

無聲的世界亦有美與愛,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翩翩起舞在指尖?

手語模特郭家聚在工作中

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唐詩之美,既表現在它的語言美、音韻美,更表現在它的意境美、志趣美。然而,長久以來,由於溝通障礙的存在,聾人群體卻很難透過常規語文教學充分體會到這種傳統文化的魅力。

如何透過手語來真正傳達唐詩的美感和韻律?讓中國的古詩詞可以“靈魂起舞”?

詩歌翻譯不易,有專家認為,從某種意義而言,詩歌甚至是不可翻譯的,那麼,鄭璇團隊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們的理念是‘以詩譯詩’。一首唐詩,翻譯成手語之後,變成一首‘手語詩歌’。手語也可以‘押韻’。”鄭璇解釋,“手語包括四個要素:手形、位置、方向、運動。這其中任一個要素的重複都可以做到‘押韻’,押的是手語韻。比如,《靜夜思》全詩四句,第一句末尾手勢方向是在右上方打出(明月光),第二句的末尾手勢是在左下方打出(地上霜),第三句又回到右上方(望明月),第四句再回到左下方(思故鄉)。這樣就是用方向來押韻:右上——左下——右上——左下。又比如《江雪》這首詩,四句手語的最後一個動作,我們都用了同樣一個‘5手形’,這就是手形去押韻。”曾學過多年舞蹈並且多次編創過手語歌的鄭璇很好地將手語和藝術結合起來。

“以詩譯詩”是從藝術角度對原詩的再創造,運用手語本身的手形、位置、方向、運動等諸要素,結合韻律、節奏、停頓等,展現手語本身的形式之美。

無聲的世界亦有美與愛,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翩翩起舞在指尖?

《中華手語大系(視聽版)》

鄭璇 邰麗華 主編

《中華手語大系》是一套用中國手語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美讀本,可作為特殊教育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材和健聽人的手語學習指南。第一輯由《手語說漢字》《手語讀》《手語誦唐詩》三本分冊構成,組建字、句、詩的新手語學習體系。

從古漢字、《論語》、唐詩文獻中,甄選出華人常學常用、耳熟能詳、廣為傳頌的字、句、詩,進行:疑難字詞疏通;全句手語翻譯;全句拓展講解;全書配以真人影片示範,讓中國及華語區聽障學生,透過手語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藏的哲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