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孩子是怎麼寫作的?

對於學生而言,語文學習有三怕:

“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想必每一個過來人都有所體會,特別是其中的作文,曾讓多少學生折戟沉沙啊。都說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語文”

,可是作文不是你想得,想得就能得啊。

很多學生咬爛了筆帽,揪斷了頭髮,刮空了枯腸,但就是寫不出一篇像樣的作文來,恨不得自己有個當作家的老爸。那麼,作家的孩子是怎麼學習寫作的呢?這就是我看《花萼與三葉》這本書的初衷。

作家的孩子是怎麼寫作的?

嚴格來說,《花萼與三葉》其實是兩本書,一本叫做《花萼》,一本叫做《三葉》。先說《三葉》,由於作者是葉氏男女兄弟三人,故此名之。而《花萼》這個書名,則是他們的父親題寫的,因為棠棣樹之花,萼蒂兩相依,有保護花瓣的作用,古人常用“花萼”比喻兄弟友愛。所以,這《花萼》與《三葉》其實是一個意思,一脈相承的。

這葉氏男女兄弟三人,大哥叫葉至善,二姐叫葉至美,小弟叫葉至誠。光看名字就可知這一家的家風如何了。他們的父親,叫作葉聖陶,沒錯,就是你心裡想的那個葉聖陶。

作家的孩子是怎麼寫作的?

葉聖陶先生

《花萼》與《三葉》這兩本集子,分別寫於1942年和1944年,是兄弟三人習作的結集,分別由著名學者宋雲彬和著名作家朱自清作序。

葉至善在《花萼》自序中表示:“我們寫這些文章,原為練習,合將起來,豈不成了作文字兒?”但事實上,集子中的文章涉及面很廣,文句優美,且頗多思考,頗有深度,宋、朱兩位大家在各自所寫的《序》中有很到位的點評,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作家的孩子是怎麼寫作的?

總之,這是一本不僅要讀正文,連《序》、《自序》以及《後記》都要好好去讀的書。葉至善在《重印後記》寫道:

“其實父親教給我們的主要是兩條守則:一條是寫的時候要寫自己的話,一條是寫完之後要自己用心改。我們願意把自以為受到好處的這兩條守則,貢獻給願意學習寫作的年輕朋友們。”

要寫自己的話,我以為,就是要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找寫作素材。書中幾乎所有的內容,都是作者們的親身經歷或者所見所思所想。文學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只有自己親自撲到生活中去體驗,去感受,去思考,寫出來的才會是自己的話。

作家的孩子是怎麼寫作的?

關於修改,至善在後記中寫道:“說是看父親改,實際是商量著共同改。父親一邊看我們的習作一邊問:這兒多了些什麼?這兒少了些什麼?能不能換一個比較恰當的詞兒?把詞兒調動一下,把句式改變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看不明白的地方,還要問我們:原本是怎麼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沒有?為什麼表達不出來?怎樣才能把要說的意思說明白?……多麼嚴格的考試呀,同時也是生動活潑的訓練,要求我們筆下寫出來的能毫不走樣地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思。”

不是每個人都有個當作家的爹,但是,寫完文章之後,自己多讀兩遍,總能發現一些不足之處的。把不通順的句子理順,把多餘的字詞刪去,文章毫無疑問會越寫越好的。

最後一點,寫作是需要同伴。葉家三兄妹在寫作的過程中,相互鼓勵,相互批評,相互促進,後來他們都走上了文學寫作(翻譯)的道路。也許大家不一定有兄弟姐妹,但如能找到幾位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在寫作的路上一定可以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