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玻璃,窗戶都是紙糊的,一戳就破,那下雨刮風怎麼辦?

大家有喜歡看古裝劇的,應該會經常遇見這樣的橋段:蒙面黑衣人們趁著夜色,偷偷跑到目標人物家的窗戶前,用手指沾上口水,往窗戶上輕輕一捅,窗戶紙就被捅開一個小洞眼兒……

兒時看見這些畫面還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不過等到稍微懂事後才發現:既然古人的窗戶紙一沾水就破,被人輕輕用手指一捅也能破損,那遇上颳風下雨時,該怎麼辦呢?

我們能想起來的這一些問題,古人同樣也能想到,並且他們還給出了相對應的解決辦法。

古代沒有玻璃,窗戶都是紙糊的,一戳就破,那下雨刮風怎麼辦?

中國古代的窗戶上有一種“黑科技”,它的秘密就在窗戶格柵裡。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窗戶就是建築的眼睛。如果家裡有老房子或者去看那些古色古香的中華傳統老建築時,一定就會發現,傳統房屋建築中的窗戶會有各色各樣的格柵。

甚至一些大戶人家的窗戶還會出現一些形狀不同的樣式,如仙桃葫蘆、石榴蝙蝠、福壽延年。

一面面窗戶就像是一張張古畫,讓遊者誤以為是在畫廊中漫步觀景。

這種形式各異的窗戶有個學名叫作“窗欞”。窗欞就是本文說的古人應對颳風下雨,窗戶紙沾水就破的“黑科技”。

古代沒有玻璃,窗戶都是紙糊的,一戳就破,那下雨刮風怎麼辦?

窗欞,堪稱中國傳統木構結構中框架結構設計的藝術結晶,中國傳統的窗戶都是上下開啟,窗戶開啟後用掛鉤或者用竹竿支柱。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潘金蓮和西門慶第一次相識,就是因為潘金蓮支窗戶的竹竿不小心從二樓打到西門慶的身上。

傳統建築中的窗戶是有窗格的,後來出於美觀的考慮,設計出了變化各異的欞格圖案。形狀五花八門,有方形、長方形,還有菱形和其他形狀。

一扇窗戶要經常開啟,窗戶上橫豎或者不同形狀的幾何格紋,就構成了不同的圖案。這些五花八門的設計圖案,通通被稱呼為窗欞。

有錢人家窗戶的構造十分講究,窗欞上雕刻線槽與各種花紋,從室內透過窗子看向外面,就像是一幅幅帶框的畫像。

古代沒有玻璃,窗戶都是紙糊的,一戳就破,那下雨刮風怎麼辦?

還有一些人家對窗欞的設計頗為標新立異,雕刻出方形、長方形、扇形、仙桃拜壽等等極富趣味的異形圖案。

如果大家去過北京參觀四合院,應該不難發現,四合院裡的窗戶都呈“井字格”,這就是窗欞其中的一種。

古人不是說單純地為了好看,才對窗戶設計出五花八門的圖案。從實用價值來看,窗欞能將自然的光影和人造空間相結合,隨著每日24小時不同的光線轉變,室內景象呈現出不同的風景。

太陽初升時,陽光沒有直射進入室內,透過窗欞形成淡淡的光影,打破了室內的封閉與沉悶,提醒還在沉睡的人們趕緊起床。

太陽到了中午直射進入室內時,陽光穿過窗欞直接在室內投射出各種各樣的圖案,讓人產生許多暢想。

古代沒有玻璃,窗戶都是紙糊的,一戳就破,那下雨刮風怎麼辦?

大詩人杜甫的《絕句四首》,其中就有一句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窗含西嶺千秋雪”,可以理解為杜甫在室內從窗欞向外看,看出了西山的積雪,猶如一幅畫作那麼美麗。

再舉個更通俗的例子,如今人們在裝飾新家時會非常注重燈光的使用,晚上家裡會設定成暖光,給人一種靜謐、舒適的感覺。

有的人為了不讓家裡太過單調,還特意裝上了多彩燈。一旦開啟,這種燈會在地板上照射出不同的花紋。

窗欞的作用與這種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獨屬於這戶人家的風情與韻味。

窗欞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存在於社會各個領域,且窗欞造型中經常使用的雕刻技藝是中國數千年來逐漸形成的傳統技藝。

古代沒有玻璃,窗戶都是紙糊的,一戳就破,那下雨刮風怎麼辦?

手工靈巧的匠人們會使用浮雕、透雕,搭配無釘的榫卯工藝,符合中國人傳統審美觀與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不一樣的樂趣。

說完了窗欞在透光與獨具的美感,再來和大家簡單聊聊,窗欞與一捅就破的窗戶紙有什麼必然聯絡?

玻璃是到了清朝才由西方傳入中國,屬於奢侈品,普通人家根本無福消受。在沒有玻璃的年代,古人們在窗戶內部採用木質欞格條支撐窗戶上的糊紙避免被強風吹破。

中國古代甚至到了20世紀70年代,大多數人家房屋的窗戶基本都需要糊窗戶紙。

窗戶具有對外通風,觀看室外景物的功能。有了窗欞,人們在其上面貼上窗戶紙,既可以擋風,還可以防止他人窺探。

古代沒有玻璃,窗戶都是紙糊的,一戳就破,那下雨刮風怎麼辦?

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在現實中,我們都要透過手指或者其他尖銳物體刺進窗戶紙,將它弄破。到了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主動破壞自己家的窗戶。

遇上颳風下雨,窗欞能夠有效阻斷氣流的衝擊,使得窗戶紙更加結實。想要通風或者觀察室外狀況,可以把窗戶推開,用竹竿或者木棍支起來。

我國東北地區氣候寒冷,室內以火炕取暖,冬季室內外溫差較大。當地百姓就把窗戶紙糊在了窗欞外面,隔絕冷空氣。

即使是在自然條件惡劣的東北地區,糊上一層新的窗戶紙大概能保一年甚至兩年。如此不難看出,氣候更加溫暖的南方地區,窗欞搭配窗戶紙,後者的使用時間會更長。

古代沒有玻璃,窗戶都是紙糊的,一戳就破,那下雨刮風怎麼辦?

因此,中國的俗語“窗戶紙一捅就破”,源於窗戶紙易碎的特性,在一些武俠小說和古裝劇中經常能看到類似的情節。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老祖宗發明的“黑科技”窗欞,搭配糊窗紙使用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容易破損。

至少不主動破壞的話,糊上一層窗戶紙,應該能保一年的時間。因為是紙,即使破了一塊。再重新貼上也是非常方便的。

條件不好的人家發現窗戶紙壞了,只在壞的地方補上一塊,有的人家還會用舊書報紙糊窗戶,所以窗戶紙的整齊破舊是衡量這戶人家日子過得好壞的標誌。

古代沒有玻璃,窗戶都是紙糊的,一戳就破,那下雨刮風怎麼辦?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即使是在偏遠的農村地區,都很難再看到帶窗欞的窗戶和糊窗紙的窗戶了。

或許在我們居住城市某個不知名的衚衕街道里,往往就會蘊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窗欞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雖然漸漸離開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獨特的窗欞與糊窗紙仍然會保持在我們的記憶中。

參考文獻:

[1]中國傳統窗欞形制的歷史流變與設計應用,作者王庚 張揚,設計 2022年04期

[2]窗戶紙糊在外,作者陸廣才,建築工人 198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