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建築師》導演丁文劍:在影像的詩意中尋找鄉愁

中國人自古就對‘’鄉愁‘’有種特別的情緒。鄉愁也是很多導演們樂此不疲的創作主題,從小生活的故鄉給予他們想要創作的衝動和表達慾望。賈樟柯執著於講述家鄉汾陽的故事,畢贛將家鄉凱里拍成了詩。而作為江蘇電影界的代表人物,導演丁文劍同樣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展現了關於家鄉泰州的人文風貌。

前不久,由丁文劍自編自導的首部電影《建築師》在家鄉泰州首映。作為土生土長的泰州人,丁導懷揣著濃濃的鄉愁,精雕細琢了這部《建築師》,用影像記錄家鄉的鉅變,訴說他對家鄉的綿綿情意。

電影《建築師》導演丁文劍:在影像的詩意中尋找鄉愁

《建築師》的劇情並不複雜。一位旅居海外的建築師從新加坡趕回故鄉安葬母親,在重返家鄉後,遇見年少時暗戀的姑娘李梅,又因一次老同學聚會捲進了老城改造工程中。在參與舊城改造的過程中,重新喚醒了內心深處的鄉愁記憶,並與隔閡多年的父親從緩和到釋懷的故事。

《建築師》是充滿詩意的。影片一開始,古色古香的青石板小路,佈滿青苔的石井,磚縫裡鑽出的野草……鏡頭下,這座古樸安靜的小城,佈滿了歲月的痕跡,又帶著原始的生命力。

電影《建築師》導演丁文劍:在影像的詩意中尋找鄉愁

電影《建築師》導演丁文劍:在影像的詩意中尋找鄉愁

緊接著畫風一轉,雜亂無章的電線上掛滿著居民晾曬的衣物,一名工作人員架著經緯儀在巷口測量,預示著這座江南小鎮的命運即將被改寫。

電影《建築師》導演丁文劍:在影像的詩意中尋找鄉愁

導演丁文劍用他充滿詩意浪漫和日常情愫的鏡頭,構成了家鄉泰州的生猛底色。在丁導的電影裡,無論是家鄉的景還是家鄉的人,他都沒有做刻意的美化。讓觀眾在大銀幕上得以窺見泰州這座江南小城最真實最原始的風貌。

主人公文新穿過建設中的新城,進入曾經生活過的老城。巷口拉手風琴的老大爺,走街串巷的小販,以及坐落於老城街區一隅的天天麵館,都藏著老城最後的市井氣。生活在泰巷裡的人們聚在這兒吃飯、唱歌、打麻將、聊家常,時間也在這樣的消磨中漸漸溜走。

電影《建築師》導演丁文劍:在影像的詩意中尋找鄉愁

一邊是大刀闊斧、如火如荼的建設新城,一邊是寧靜、愜意、慢生活的老城。這是丁導對城市化中的家鄉忠實的記錄,對即將逝去的東西一種緬懷。

電影《建築師》導演丁文劍:在影像的詩意中尋找鄉愁

此外,導演透過建築在影片中探討人與故鄉的關係。在關於老城改造拆除“九十九間半”賓館的討論會上,主人公文新與另一位建築師凌工在理念上第一次發生了衝突。作為“九十九間半”賓館的設計者,凌工憤慨地對文新說道:“我雖然沒有出生在這裡,但是我的根已經深深地紮在了這裡,而你的根早已從這塊土地上拔走了,可是今天你卻在這裡跟我談故鄉,談鄉愁?”

電影《建築師》導演丁文劍:在影像的詩意中尋找鄉愁

凌工的話讓人不禁想起弗蘭茲·卡夫卡的經典語錄:我們生活在一個惡的時代。現在沒有一樣東西是名符其實的,比如現在,人的根早已從土地裡拔了出去,人們卻在談論故鄉。

故鄉對主人公來說,更是年少時想逃離,長大後不願回的地方。家鄉的記憶除了年少時的情竇初開,都是苦澀的。這樣一個對家鄉沒有情感依戀的人,大談鄉愁多少有點諷刺。而文新拆除“九十九間半”賓館是有私心的,因為賓館的建成擋住了他家的陽光,害得母親風溼病加重最終離開人世。

從文新回到家鄉以來,能感受到他與家鄉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在家鄉人的眼裡,他漸漸成為了故鄉的客人。故鄉只屬於那些生活在街區和天天到麵館吃飯的人。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跟主人公一樣,年輕時嚮往詩和遠方,離開家鄉多年,卻發現家鄉也成了詩和遠方。

電影《建築師》從歸家引出鄉愁,既有親情的和解,情感的糾葛,也有時代的印記。影片沒有曲折的故事線、跳躍的時間線、繁多的人物以及過多的臺詞,它以散文化的手法描畫平淡細碎的日常,展現家鄉人的生活故事。

從故鄉出發,反觀故鄉,又迴歸故鄉。這是每個電影創作者的必經之路。侯孝賢的臺南漁村,賈樟柯的汾陽縣城,以及畢贛的凱里,丁文劍的泰州,這些電影人在描畫與懷想故鄉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回憶、重讀、思考和發現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