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巔峰時期稱霸歐亞,為何到了明朝連鐵鍋都造不出來

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建立後和蒙古的殘餘勢力打打停停長達200多年,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鐵鍋戰”一直是這段時期的重頭戲,也算是很有意思的。

昔日的“北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出了瓦剌、韃靼、兀良哈等多個部族,實力雖然等等不一,但有一個共同的困難——沒有鐵鍋!而且已經不是“揭不開鍋”的程度,而是直接就沒有鍋。

這些部族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用動物的皮囊來煮飯,味道可想而知,當時這些部族南下侵擾明朝邊防的時候,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對金銀珠寶視而不見,唯獨對鐵鍋情有獨鍾。

曾經橫掃了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部族,在退居草原之後,為何會落到這般田地呢?難道是生產力太落後了?

蒙古巔峰時期稱霸歐亞,為何到了明朝連鐵鍋都造不出來

一、古代造一口鐵鍋的困難

1、資源的佔有

根據史料記載,蒙古部族在退守草原之後,有一項產業發展的很快,這就是冶鐵業,比如明朝中期的時候,他們還是靠搶奪生存和獲得資源,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蒙古部族的冶煉水平有了質的提高。

嘉靖年間,韃靼騎兵已經是全副武裝到了馬匹,金戈鐵馬用在他們身上實在不為過,給明軍造成了極大的困擾。那麼問題來了,鐵甲兵器都能鍛造,鐵鍋會造不出來?

事實還真就是這樣,首先牽扯到了原材料,這對蒙古部族來說是很金貴的,瞭解一下漢民族的鑄鍋史,最早起源於漢代,原材料為生鐵,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應用這一資源的國家,春秋時期就出現了鐵製品,比歐洲提前了近2000年。

到了明朝建立的洪武初年,朝廷主導的生鐵產量維持在9300噸左右,是經濟最發達的宋朝兩倍有餘,這個數字是相當驚人的,換句話說,當時用在鐵鍋鑄造上的原材料完全都是中原政權掌握著的,一家獨大,無可匹敵。

還有一個比原材料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生產工藝,技術層面的東西可比原材料難得多,大家不要小看了造鍋,其複雜程度比製造兵器鎧甲還要難上一個檔次。

蒙古巔峰時期稱霸歐亞,為何到了明朝連鐵鍋都造不出來

2、精湛至極的技術

我國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鐵器時代”,軍隊已經普遍裝備鐵製武器,但是鐵鍋可不是現在這樣家家戶戶都有的,完全是“奢侈品”。到了隋唐時期,鐵鍋除了寺廟之外就只有皇室貴族階層才能享有,一直到了宋代才逐漸在民間流行開來。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便是技術上的難題,鑄造門檻實在太高。根據《天工開物》的記載,想要鑄造出厚度在兩分的大鐵鍋,不但要在內外各做出兩層泥膜,還要厚薄均勻,尺寸準確無誤。

在燒鑄鐵水的時候更要時刻注意質地均勻,哪怕是一個細微的環節出了錯,造出來的鐵鍋都會質量大打折扣,甚至一敲就碎掉,前功盡棄。

我們這樣描述,可能沒有從事過冶煉工作的朋友不夠直觀,總之大家只要知道,在漫長的封建時代裡,鐵鍋沒有像現在這樣成批次的生產技術,屬於你有錢也買不到的稀缺物質,其中技術含量極高。

蒙古巔峰時期稱霸歐亞,為何到了明朝連鐵鍋都造不出來

1、邊關貿易的“剛需”

其實不止是蒙古草原上沒有鐵鍋,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

古代的世界各國都把鐵鍋當做寶貝,在中世紀歐洲諸國的貴族階層裡,如果誰家有一口上好的鐵鍋,基本上就是傳家寶一樣的。

宋代時,鐵鍋製造工藝突飛猛進,透過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流向世界,基本到了哪裡都是緊俏貨,多年前我國對“南海一號”沉船進行水下考古工作,就發現其上有不少出口用的鐵鍋。

蒙古巔峰時期稱霸歐亞,為何到了明朝連鐵鍋都造不出來

萬曆年間,大名鼎鼎的一代宰輔張居正,就在蒙古缺少鐵鍋這件事上動了不少腦筋,他給當時的宣大總督王崇古去了書信,言明雖然韃靼部稱臣了,兩邊的貿易也很繁榮,但是鐵鍋依舊是重中之重,一定要把控好。

可見到了這個時期,鐵鍋都是兩個貿易中的戰略物資,輕易不能放手。

根據現有的資料來看,當時明朝賣給蒙古各部的鐵鍋都有“指定廠家”,大都屬於廣鍋,這種鍋異常堅固,韃靼人想要熔化後鑄造兵器都做不到。

蒙古巔峰時期稱霸歐亞,為何到了明朝連鐵鍋都造不出來

2、海上絲綢之路的“硬通貨”

明朝後期著名的“隆慶開關”時代,東南沿海也對外敞開了大門,這得益讓大宗的中國商品在世界範圍內流通,作為當時鐵鍋鑄造業內的龍頭,佛山鐵鍋在對外貿易中扮演著硬通貨的角色。

根據史料《廣東新語》記載,明中後期,佛山鑄造的鐵鍋輾轉數千裡,作為中國最富有代表性的產品備受世界各國好評。

清朝雍正帝時,大量外國商船到訪廣東,船上裝滿了白銀,主要的交易物件就是中國鐵鍋,有記載的最大一次貿易量,鐵鍋重達1萬餘斤。

蒙古巔峰時期稱霸歐亞,為何到了明朝連鐵鍋都造不出來

這段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繁榮,也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貿易的最後輝煌時刻,歐洲學者估算過一筆賬,在中國明清時期,透過對外貿易,中國每年都會賺取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一的白銀,小小的中國鐵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吸金神器”。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