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紫禁城太和殿,最有故事的是那把龍椅!

紫禁城太和殿是明清兩代皇帝最重要的政治活動場所。太和殿宏偉的外觀內部有55根硃紅色的、特別雄偉粗壯的柱子。其中,有6根金色柱子格外引人注目。其實,這6根金柱子不是金子做的,但和其他紅色柱子一樣,底層都塗上了豬血、桐油、麵粉、磚灰等原料製成的保護層。不同的是,這6根金柱在保護層上塗的不是一個紅色的漆,而是可以採用瀝粉貼金技術塗上了這個金色。這是一個由來已久,非常複雜的生產工藝,利用這個工藝裝飾起來的柱子,不僅顯得金光閃閃,而且還看起來像龍盤旋在真實的立體圓柱上。

走進紫禁城太和殿,最有故事的是那把龍椅!

在這6根金柱中間就是一個皇帝的寶座,高臺為木質建築結構,俗稱“搭垛”,在正面和左右兩邊都有七層臺階。高臺頂上有一把大椅子,上面有一條金雕龍,是皇帝的寶座。在龍椅的後面有髹金的七扇屏風,在它的映襯下,更顯示出龍椅的至尊無上。在正面一個臺階前,還有其他四個香幾,上面他們放著三足的香爐,每當中國皇帝升殿舉行一些典禮等活動時,香筒內的藏香、香爐內的檀香悠悠地飄散出來,煙霧繚繞,使整個場面更顯肅穆莊重。我們可以再來看看這把龍椅吧,它和我們國家通常沒有見到的椅子不太一樣,下面並沒有椅子腿,而是透過一個須彌底座,在中間束腰的地方雕刻著雙龍戲珠的圖案,使整個椅子顯得自己更加具有穩固。

走進紫禁城太和殿,最有故事的是那把龍椅!

椅背設計以及其他兩邊沒有扶手等處都有金龍圍繞,尤其是重要組成背圈的三條金龍,既滿足了背圈實際使用用途的需要,同時也利用這些柱子及空隙處展現了金龍蜿蜒凌空的效果。自從明嘉靖皇帝重建太和殿(當時稱為皇極殿),椅子就被放置在大殿,一直使用到清朝後期。可當袁世凱稱帝時,總覺得這個龍椅不好看,所以就特別需要訂製了一把中西文化結合、不倫不類的椅子。然後,在1947年,故宮博物院決定移走袁世凱的醜椅子,結果發現原來的那把龍椅已經不見了。直到1959年,故宮文化博物院的老專家朱家溍先生才對照著1900年的一張舊照片,在一處可以放置一個宮廷舊傢俱的庫房裡,找到了那個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的髹金雕龍大椅。

走進紫禁城太和殿,最有故事的是那把龍椅!

1963年,為了讓大家看到整個龍椅,故宮博物院組織了油工、木匠、雕刻工等工人,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把我們今天在太和殿看到的龍椅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