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的船,最後結果是去了哪裡是被廢棄了,還是被銷燬了

清朝實施的閉關鎖國政策讓我們的發展落後於西方,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其實古代的歷朝帝王都是著重發展內地城市的,對於海外或者海上事業機會可以說是零。唯一我們清楚的可能是鄭和下西洋了。

鄭和奉旨向海外各國宣傳大明的強盛,所到之處要體現大明的國威。在28年的時間裡前前後後七次出海,到過國家超過30多個。這是古代歷史長河中我們唯一一次可以炫耀的我們的霸氣海軍,強大的海洋探尋。

鄭和的“下西洋”可以說是在當時屬於全世界遙遙領先的,這樣的偉大霸業但是在之後就在沒有過,鄭和先後七次出海,完成了自己出海的使命。但是有關他的出海資料也是讓知情者給“毀屍滅跡”了。

鄭和七下西洋的船,最後結果是去了哪裡是被廢棄了,還是被銷燬了

記錄的資料是可以輕易毀掉的,但是他航行的船隻在當時可以說時非常大而且大小數量可達千,這麼多的船如果說是毀的會他是不可能沒有一點痕跡的。那麼這些船到底結果是怎麼樣的。

但是奇怪的是,有關這方面的歷史資料毫無記載。

其實在一些相關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船隊的規模,比如《客座贅語》描述了為造船專門設有造船廠,任命鄭和對古裡等國進行賞賜。一共大小穿船63艘,大船長有四十四丈四尺,寬有十八丈,小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有水手近二萬七千八百多人。

如果說是把當時的計算單位換算成現在的那麼鄭和使用的大船排水量可是超過了兩萬噸啊,這樣的排水量就是當下也不多見。依據當時的科技打造船隻只能是木材做主材料,動力是使用的風力,那麼他的桅杆高就得將近一棟樓那麼高,這樣的材料能不能承受的住讓人們有所質疑,推動的動力只有風嗎?

鄭和七下西洋的船,最後結果是去了哪裡是被廢棄了,還是被銷燬了

從這些相關記載來看,這麼大的船,造船的技術那是當時世界領先的,海上霸主毫無疑問就是華夏。那還有後來西方打進國門的事。

鄭和七下西洋同時也看到了海洋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國家發展致富,那麼這個富就是來與海洋,同時危險也一樣。控制海上可經商,震懾異族,一旦其它國家掌握了那麼華夏就危險了。

一旦這種領先優勢被其他國家奪走,那麼,中國便會陷入外患。這句話是相當有遠見卓識的,發生在晚清的北洋海戰就是最好的反證。由此可見,早在鄭和時代,時人就已經意識到了航海事業的重要性。

如果說這種天然的優勢讓旁人獲得,華夏大地就會陷入危機,存在外患。這種見識是有著超前的意識遠見,最明顯的證明就是清朝晚期的事情。因此看來當時鄭和已經對其重要性意識到了。

鄭和七下西洋的船,最後結果是去了哪裡是被廢棄了,還是被銷燬了

既然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那麼為什麼會終止呢,而且之前的成果給銷燬呢?

這一點在相關的記載中是這樣說的,比如:

《王賡武自選集》

《西洋番國志》

等。是因為鄭和到的國家這個國力都是比大明弱,皇帝覺得沒必要,在加上當時的國庫不支援這項工作。從這點看出統治者確實非常自滿,格局小,不會考慮國家是發展變強的。

除此之外航海史研究會的學者覺得可能是鄭和出海的支出和帶回給國家的效益完全沒有可比性,所以才結束的。這個光船隻的造價每一艘就差不多五千兩白銀,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裝飾品,交換的物資等等,每次出海都是千艘船以上,可見這筆開銷對國庫是多麼大的壓力。

對此朝堂之上也是看見眼前的,有大臣劉大夏就冒死進諫下西洋消耗錢財無數,但是帶來的利益確實忽略不計,這些錢財要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就算拿回來寶物,但是沒有任何作用啊。應該摧毀所有的檔案,讓其徹底的消失才能拜託大明的窮。但是他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長遠發展。

鄭和七下西洋的船,最後結果是去了哪裡是被廢棄了,還是被銷燬了

而銷燬資料的負責人就是當時這個劉大夏

其實任何事物的探索都是從無到有,有了鄭和七次下西洋才彌補了封建王朝對海洋方面的空缺,所以說只要是帝王想發展的話,有沒有那些資料都無所謂。

那麼,劉大夏為何還要執意銷燬所有航海檔案呢?

劉大夏銷燬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呢?唯一的解釋就是可能是損害的他的個人利益。

在當時無疑是在朝的文官把控大量的經濟走向,他們想掐斷海上從內地瓜分貿易,再說明憲宗上位後對此事不完全瞭解,劉大夏此舉就是以死來矇蔽明憲宗,由於文官的誘導最後一步一步的發展成禁海。

但是此時海上的貿易經濟已經有了一些客觀的現象,對此海上走私就慢慢形成,而且最後參與人數越來越多規模相當客觀,於是乎靠打劫的海盜就快速的”起來了“。除了商船他們還打劫百姓。

明朝海盜這麼多無疑是海禁只不過是一張白紙,對於走私各官員都是從中獲利的,都是海上貿易巨大利益的驅使。貿易多了自然而然海盜就多了。

鄭和七下西洋的船,最後結果是去了哪裡是被廢棄了,還是被銷燬了

其實從鄭和下西洋開始,不管是實行禁海還是到走私,還是因為當下形式要求到海上貿易合法等這其實都是文官利益驅使下的發展,都是利益在推動。明成祖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花費的大量的時間所去探索的結果成了朝堂上百官利益的使用者。而非是給國家帶來發展。

最可笑的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對此毫不重視,這也是清朝末期西方列強從海上攻破我國門的原因。讓他們認為曾經的海上霸主確實已經不復存在。

參考資料:

【《明史》、《海澄縣誌》、《西洋番國志》、《王賡武自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