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成就了浙江的富裕

是什麼成就了浙江的富裕?致富,以人為本,都是靠人,厲害的人,石頭也能砸出血。沒有絲綢,但浙江有最大的紡織市場。沒用牛,浙江有最大的皮革市場,沒用石油資源,最近聚集了眾多石油大佬。說實話,有沒有資源對浙江好像無所謂。浙江人的優勢在脖子上,浙江的資源也是在脖子上,不在海里也不在地裡。

是什麼成就了浙江的富裕

我有一個朋友,從他的故事中應該折射出浙江人的特點。他16歲就棄學做生意,印象最深的是去俄羅斯,當時用全部財產採購一批毛紗,委託廠家加工成襪子、手套和圍巾,然後傳送到俄羅斯交易,但與眾不同的他沒有要錢,而是以貨換貨,換來了一批舊洗衣機及其他舊家電,這批舊家電特點都是不鏽鋼製造的。結果大家應該猜到了,就是一趟生意,掙二筆錢。

浙江人認真踏實,值得佩服。他們一般也是幾次大的民族遷徙中的內陸人,性格中有倔犟圓通的雙面特徵!遷徙中的團結合作宗族觀念一般更強。來自海洋的強悍民族的理念,也使得他們的眼界比農耕者更寬廣。浙江人信基督教的特別多,團契生話訓練了他們與現代相處的文明法則,聚會也使他們有了更豐富的商業資訊來源,信眾之間的經濟往來還具有宗族熟人世界中類似的安全性。

浙江人是被環境所逼求發展,比如以前東陽人很窮,都跑江西砌鍋灶,安徽造房子,於是有了徽派建築,有了雕樑畫棟,東陽人走向了建築業和名揚天下的木雕,衍生出如今的紅木傢俱,東陽至今不產木頭,沒有港口鐵路和機場。永康人以前走街串巷補鍋鑄鏟瓢,熟悉了五金,從廢舊物資加工利用開始,慢慢形成了門業,電動車,太陽能,汽車製造等產業,而通了唯一的一條鐵路也是不久以前的事。每個區域塊狀經濟特徵明顯的縣市背後,都是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的自強和努力,這種環境所逼造就煥發出的精氣神,讓浙江人到哪裡都能有所建樹,贏取尊重。

浙江為什麼富裕?其實就是被逼出來的,三山六水一分田,僅僅比福建稍微好點,因為糧食不夠吃,所以浙江,福建兩地的人只能往外謀生,不走出去只有餓死,唯有闖蕩,才能生存,跑的多了,眼界自然就廣了,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浙商。浙江人很富,但浙江人還在埋頭苦幹,許多浙江農村老人七十多歲了還整天想著賺錢,家裡兒女都在市裡買了房,每年給他們錢還不要,一定要自己賺來花。給人做小工150元一天,小工沒得做了又進村裡的廠,廠裡結束了又在家編草帽,反正是閒不下來滴,每天都要賺錢,小輩怎麼勸都勸不動,這樣的老人在浙江很多很多,就是那麼的勤勞。這就是浙江人,而有些地方的人是,等,靠,要!等國家的補助,靠政府的扶持,要國家的優惠,自己不聞不動,最後還是老樣子,吃飽穿暖足矣!

是什麼成就了浙江的富裕

中國是農業國。以前又禁止做生意。能吃飽飯的人誰也不想跟政策對著幹。只有浙江人,在家吃不飽,偷偷摸摸的往外跑,從彈棉花,補鞋,養蜂,流動工開始就全國到處跑,跟要飯差不多,在北方冬天零下三十幾度野外落宿,不得不佩服浙江人的堅韌。

說到富裕,溫州就是浙江的一個縮影,溫州雖是沿海城市,卻全是山地與丘陵之間形成的地貌,有7山2水一分地的說法,實際一分地也沒有,除了市區附近與瑞安有幾十平方公里的平原外,其它都是大山,改革開放之前,溫州人因為人多地少,比起其它城市要窮,大部分人餓肚子,所以遠走他鄉,有偷渡國外打工的,有在國內其它城市補皮鞋的,彈棉花的,慢慢開始做小生意了,可那個年代割資本主義尾巴,私人不能做生意,曾經溫州有名的十個大王,比如五金大王、電器大王、塑膠大王、目錄大王等,十個抓了八個,可見也沒什麼政策支援,反讓國家提前改革開放,功不可沒,改革之初享有北有吳川,南有溫州之美譽。

溫州有900多萬人口,一百萬在世界各地,一百多萬在全國各地,全國每個角落都有溫州商會,溫州雖然GDP不高,可富裕程度,全國有目共睹,溫州這些富裕與沿海沒有一點點關係,甚至當時國家政策也反對做生意,說投機倒把,很多溫州人就因為做一些小生意被抓過,如此環境下,窮則思變,走出了溫州自己的道路!

可見那個地方能不能富裕起來關鍵不是地理位置,而是人的精神境界,東北佔有地理位置和國家資源優勢,為什麼就富不起來呢?原因還是人的問題,正所謂“窮則思變”,只有“窮”才能讓人開啟思維,走出去才會引來改變,對一個在溫柔鄉中長大的人來講,他有什麼可能捨去溫飽的生活條件去改變自己,甘於吃苦受累呢,這就是“青蛙效應”。

是什麼成就了浙江的富裕?從根本上說浙江的富,最大因素就是餓!浙江是丘陵地貌,除杭州等少數地區自古富裕,絕大部分田少地少,去地裡幹活要走二小時山路才能到,中原地區的人能想象嗎?吃不飽了只能想出路!有人成功了就帶動一村一鎮甚至一市。我碰到過一北方朋友,他說他們以前一年也就忙個三二個月一年口糧就足了,冬天吹吹牛打打牌就過去了!現在不行了,現在不是吃飽飯就行了,因此出來打工了!所以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浙江人的富本質上是窮出來的,餓出來的,逼出來的!

是什麼成就了浙江的富裕

以上觀點你有異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