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大運河歷史文化,感受老胡同居民的新生活!

今天(10月28日)下午,北京市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專題培訓班的26名學員走進東城區,從玉河南段大運河澄清下閘遺址出發,沿著東不壓橋玉河遺址公園領略大運河的悠久歷史文化,在雨兒衚衕裡感受到老城保護更新給居民帶來的新生活新變化。

領略大運河歷史文化,感受老胡同居民的新生活!

領略大運河歷史文化,感受老胡同居民的新生活!

大運河美景盡收眼前

學員們首先來到了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曆史的玉河故道澄清下閘遺址。在玉河景觀平臺上,銅色浮雕的“京杭大運河風情圖”描繪出河岸繁華熱鬧的景象,學員們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這大運河千百公里的風光。

領略大運河歷史文化,感受老胡同居民的新生活!

領略大運河歷史文化,感受老胡同居民的新生活!

玉河是元代通惠河在大都城的一部分,由郭守敬於1293年主持修建。玉河主要用於漕運,明代以後,漕運逐漸衰落,玉河就作為一條內河長流在京城。後玉河逐漸全部改成了暗渠,玉河從此消失。2006年“北京玉河歷史文化恢復工程”啟動,恢復了七百年前的古玉河河道480米。

領略大運河歷史文化,感受老胡同居民的新生活!

領略大運河歷史文化,感受老胡同居民的新生活!

北京玉河歷史文化恢復工程實施方北京天街集團有限公司專案負責人姚文國介紹,2014年,京杭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當年,玉河故道二期保護工程啟動,從平安大街到北河沿大街,全長600餘米,由於條件限制和整體修繕設計,在歷史古河道遺存範圍建成了景觀公園。姚文國說:“我們在建設公園的觀水平臺時,充分考量了既要讓觀景者能夠儘量親近水道,感受身處玉河之中的意境,瞭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又要保證安全,所以就有了觀水平臺上兼具扶手功能的大運河風情浮雕畫,讓過去和現在的河畔風光同時展現在遊覽者眼前。”

領略大運河歷史文化,感受老胡同居民的新生活!

在“共生院”品居民現代生活

穿過了“水穿街巷”的玉河故道,學員們來到了雨兒衚衕。

雨兒衚衕東起南鑼鼓巷,西至東不壓橋衚衕,南鄰蓑衣衚衕,北靠帽兒衚衕,全長343米,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衚衕,擁有清值年旗衙門、齊白石舊居等歷史遺存。

領略大運河歷史文化,感受老胡同居民的新生活!

近年來,東城區以南鑼鼓巷地區雨兒、帽兒、蓑衣、福祥四條衚衕為試點,探索老城保護復興的新路徑,透過“申請式騰退”政策,外遷改善一部分居民,同時騰出空間,降低人口密度,改善留住居民生活。

領略大運河歷史文化,感受老胡同居民的新生活!

2015年,東城區開始探索衚衕“共生院”模式,大雜院內的居民可以自願選擇“去或留”,騰出來的空間重新設計。在“共生院”裡,實現了新老建築共生、新老居民共生、文化共生。

領略大運河歷史文化,感受老胡同居民的新生活!

此次,學員們參觀的雨兒衚衕24號院和30號院正是騰退後衍生出的“共生院”。北京市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專題培訓班學員、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蔣春芹說:“雖然我不是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但是我也在雨兒衚衕和這些院子裡感受到了‘家’的味道。東城區老城保護工作做得早,做得細,透過整治提升和老城風貌保護,讓老百姓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切實提高了百姓的幸福感。”

文字 | 王慧雯

攝影 | 張傳東

編輯 | 小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