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為何三次拒絕姨母出家,“八敬法”算是歧視比丘尼嗎

釋迦牟尼,為何三次拒絕姨母出家,“八敬法”算是歧視比丘尼嗎?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未出家之前,本是迦毗羅衛的太子。釋迦牟尼出生7天之後,其母摩耶夫人便不幸去世。隨後,釋迦牟尼便在姨母闍波提的撫養下長大。直到後來結婚生子,留下羅睺羅和耶舒陀羅母子出家。經過不懈的苦修、歷練之後,最終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

釋迦牟尼,為何三次拒絕姨母出家,“八敬法”算是歧視比丘尼嗎

雖然說歷史沒有假設,但我們還是可以大膽地設想一番。假如釋迦牟尼幼時,沒有姨母闍波提的悉心呵護,後來釋迦牟尼成佛的可能性,是不是會大大降低?甚至,可能連成長都會出現疑問。

畢竟,在公元前500年那個遙遠的古代,一切文明都還非常低下。雖然說釋迦牟尼是“太子”的身份。一來,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不高,即使太子也無法享受到豐富的物質文明;其次,迦毗羅衛本身也只是一個很小的城邦,和我們現在人映像裡的“國”是有很大差距的。

所以,闍波提對釋迦牟尼來說,無論是成長,還是後來的成佛,都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釋迦牟尼,為何三次拒絕姨母出家,“八敬法”算是歧視比丘尼嗎

可是,對這麼一位“大恩人”,還是自己的姨媽。為什麼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先後三次拒絕姨母闍波提的出家請求呢?

按說,既然信佛有如此大的好處,能夠遠離煩惱痛苦,並另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好處。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作為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應該主動邀請姨母一起來“遠離痛苦、獲得福報”,這才符合我們世俗人的行為準則,也就是所謂的“知恩圖報”啊。

其實,釋迦牟尼之所以先後三次拒絕闍波提的出家請求,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所有後世對此的評價,都不能離開歷史這個大前提。

釋迦牟尼,為何三次拒絕姨母出家,“八敬法”算是歧視比丘尼嗎

當時的迦毗羅衛國,人們信念婆羅門教。而古印度嚴格的種族階層劃分,決定了婆羅門和剎帝利階層才具有話語權。作為婦女的闍波提,儘管身份尊貴,但她首先還是一個婦女。彼時的婦女,根本是沒有自主權的。

而闍波提向釋迦牟尼請求出家的時候,正是釋迦牟尼成佛不久之後。此時的“佛教”,可以說還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釋迦牟尼的信徒,也唯有“五大比丘”以下一些零星的隨眾而已。

而身份“低賤”的婦女,在古時候根本只是貴族階層的附庸而已。一旦輕易就可出家,她們是得到解脫了,進入到了佛教“眾生平等”的庇廕之下。但此舉勢必使尚在襁褓中的佛教,直接和婆羅門發生正面衝突。這顯然,是不符合釋迦牟尼“普度眾生”的初衷的。

釋迦牟尼,為何三次拒絕姨母出家,“八敬法”算是歧視比丘尼嗎

於是,從壯大佛教的大局出發,即使親如生母的闍波提,釋迦牟尼也不得不拒絕她出家的請求。

直到第三次,闍波提再次請求之下。此時的佛教,因為釋迦牟尼的教義,切合古代大多數人的追求,於是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可,其中也不乏很多婆羅門貴族。至此,佛教已經初具規模,有了一定的市場和擁泵者。釋迦牟尼認為,接受女性出家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便接受了闍波提的出家請求,並親自為她持戒。

釋迦牟尼,為何三次拒絕姨母出家,“八敬法”算是歧視比丘尼嗎

但是,此時的佛教畢竟還是剛剛發展起來,為了最小化和其他信仰的衝突,釋迦牟尼還特意為闍波提設定了“八敬法”。

所謂“八敬法”,其實主要還是指定出家婦女的權利範圍,將她們置於男性比丘之下。比如:百歲比丘尼見到新比丘,也得禮敬;比丘尼不得謾罵比丘;比丘尼不能舉報比丘的罪過,但是比丘可以舉報比丘尼;如此等等,目的其實還是要限制女性的出家權利。

釋迦牟尼,為何三次拒絕姨母出家,“八敬法”算是歧視比丘尼嗎

當然,客觀地評價這種做法,受制於當時的歷史條件,釋迦牟尼也實屬無奈。但兩害相權取其輕,一方面,要回報姨母的恩德,一方面,要考慮佛教與婆羅門的關係,唯有妥協平衡,才能讓自己的教義日益壯大。不知道現在的您,對這“八敬法”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