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通的銀子有多髒?表面全是汙漬和牙印

近代以來,隨著紙幣的廣泛流行,銅錢、銀子等金屬貨幣徹底的成為了歷史。我國是貴金屬比較匱乏的國家,歷史上的錢幣主要以銅錢為主,直到明清時期,銀子才成為貨幣,開始廣泛流通使用。所以,一些唐宋時期的影視劇,使用銀子結賬,都是不符合歷史規律的。

古代流通的銀子有多髒?表面全是汙漬和牙印

金屬鑄幣最早開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錢幣主要以刀幣為主,到了秦漢,慢慢發展為我們熟悉的圓形方孔錢。從秦漢到宋元,圓形方孔錢一直都是市場流通的主要貨幣,當時的朝廷,嚴令禁止以銀子作為貨幣流通交易。

明清以前的銀子主要用來當做國家的儲備,各地以銅錢的形式收取稅賦,然後換算成銀子上交國庫。兌換的比例,各個朝代多有不同,通常是2000枚銅錢兌換一兩白銀。作為儲備使用的銀子,多被鑄成兩端翹起的船型銀錠,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銀元寶。元寶之上,還要刻著重量和某某銀庫字樣。這種銀子不會在市場上流通,所以都是非常乾淨整齊的。

古代流通的銀子有多髒?表面全是汙漬和牙印

到了明朝以後,世界的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歐洲人開闢新航路之後,在美洲發現了很多儲量豐富的銀礦。歐洲人開採銀礦之後,拿著銀子到我國購買瓷器,絲綢,茶葉等物。於是大量的美洲白銀流入了中國。隨著市場上白銀的增多,銀子逐漸成為了主要的支付手段。這時,銅錢和銀子在形式上,仍然是並行流通的,不過銅錢的價值太小,已經無法適應大宗交易的需要,所以,銀子在日常交易中的使用比例開始越來越大。

市場上的交易,很少出現規整的元寶,因為當時銀子的價值還是很大的,一錠元寶大概重五十兩,而明朝時期,一兩銀子就相當於如今600到800元的價值,一錠元寶價值三到五萬,顯然無法廣泛流通。所以市場上流通的銀子,多是不到一兩的散碎銀子,叫做滴珠或福珠。也有一到二兩的小錁或錁子,外形呈饅頭狀。

古代流通的銀子有多髒?表面全是汙漬和牙印

這種流通使用的銀子都是非常髒的。因為在市井之上,做什麼工作的都有,隨著銀子的廣泛流通,經手的人越來越多,這些小額的銀子之上,往往佈滿了汙漬。而且,當時有些偷奸取巧的人,常在銀子中摻雜其他金屬,甚至根本就用其他金屬冒充銀子。這些就好比假幣,人們為了鑑別銀子的真假,往往就會放在嘴裡咬一咬,由於銀子的質地比較軟,只要能咬動,那就是真銀子。所以這時的銀子上,都有很多牙印。而牙印的凹陷部位,又特別容易藏汙納垢,如此往復迴圈,銀子有多髒,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無論銀子有多髒,仍然不會影響人們對它的喜愛,人們為了得到它,也仍然會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