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盜墓時的一個規矩,墓中此物禁止盜走,拿走就死

盜墓,這個自古至今都讓人不齒的行業,卻也有一些人憑藉著盜墓過上了榮華富貴的生活。就連古代的曹操、董卓都曾動用兵力盜取墓中財寶,以供養軍隊。盜墓帶來的暴利,也致使這一行業屢禁不止,給考古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古代盜墓時的一個規矩,墓中此物禁止盜走,拿走就死

長期從事盜墓行業的人都有著豐富的經驗,對於一些古墓中的防盜機關也都做有研究,不管盜墓者技術多麼精湛,但他們都會遵守一個原則,就是在墓中金銀和珠寶可以應取盡取,但裡面的玉器卻沒人敢動。

墓中玉器,當屬金縷玉衣最為珍貴,金縷玉衣在戰國的時候已經初具模型,到了漢代就更加多了,被稱為是帝王貴族的象徵,製作工藝非常複雜,漢代還設立了專門製作的場所,從選料到製作完成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最後他們會根據人體的不同部位設計,最後用金線穿制而成。在古代,人們認為玉能使人體保持完整,所以一些王公貴族死後,就會用金縷玉衣作喪服,但也會引來盜墓者,到了三國時期,玉衣就基本消失了。

古代盜墓時的一個規矩,墓中此物禁止盜走,拿走就死

當時轟動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就是當開啟中山靖王的墓葬時,裡面一片狼藉,寶物也都被洗劫一空。正當考古學家清掃墓葬的時候發現有一些玉片丟棄在那裡,能夠開啟這個墓葬的人,也絕非等閒之輩,為什麼如此寶貴的東西卻不帶走?

在以前科技還不發達的時代,人們以為每個玉都有他的靈魂所在,能夠將主人的精魄藏於其中,如果誰帶走的話,就會有厄運纏身。其實玉在古代,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即使有人不信靈異之說,拿出去也不好銷髒。如果把自己暴露出去,在古代,可是要殺頭的。更別說一套價值連城的金縷玉衣了,盜墓者只能把玉衣上的金線抽走,留下了一些玉片。

古代盜墓時的一個規矩,墓中此物禁止盜走,拿走就死

考古專家把這些收集起來的玉片,重新用金線穿制起來,也就有了現在的國寶——-金縷玉衣。

盜墓不只給考古帶來了很大的危害,造成了大量古董的外流,一個大型墓地的盜挖,還破壞了周邊的生態環境,現在我國也出臺了相應的法律,相信鋌而走險之人越來越少,我們的社會才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