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又聞炊煙

青未了|又聞炊煙

作者:趙奎忠

金秋時節,五彩繽紛,天空像洗過一樣格外的藍。廣袤富饒的田野,到處瓜果飄香、五穀豐登!銀白色的棉花給大地鋪上盛裝,忙碌的人們個個笑逐顏開。

“十一”長假就要來了,不想參與人擠人的苦累煩亂旅遊,於是選擇了秋野騎行。騎著腳踏車在城郊體驗深秋大地的鄉村風情,路闊人稀,心曠神怡,悠哉遊哉,別有一番情趣!

遠處眺望,一片繁忙景象。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收割機正在收割玉米,一個個玉米苞穗被“神奇的手”“摘”下來,源源不斷地輸送進收割機的拖斗內,一棵棵秸稈隨即被粉碎後均勻地灑落在田埂上;緊接著,懸耕犁把土地翻了兩尺多深,秸稈被埋入深土中。剛才還是秸稈與雜草橫七豎八散亂的地面,轉眼之間就被軟軟的黑土所覆蓋,就像給大地罩了一件新裝。新鮮的土壤在暖暖秋陽照耀下,溼潤、細膩、蓬鬆,給人以舒適的視覺享受!

騎車繼續前行,一片片火紅火紅的辣椒特別耀眼,似一串串紅瑪瑙工藝品鑲嵌在黑土地上,再配上翠綠的葉子,極象一幅惟妙惟肖的油畫,不由得讓人感嘆大自然的匠心妙手。

轉過身來,忽然飄來一縷帶著泥土氣息的花生清香,這深埋在心底的味道,頓時讓我垂涎欲滴,唇齒之間立刻泛起了兒時那份花生固有的香甜味,那是終生難忘的鄉土味道。

如畫的自然風景,引起了我們照相留影的興趣,於是“卡嚓卡嚓”的快門聲,就奏出了一曲“金秋頌”。

啊!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欣賞了田野的豐收景象後,騎車前行。繼而,眼前出現了一片小村莊。穿行村莊時,看到平整的柏油路,潔淨的街道,寬敞的房屋,許多老人和兒童在健身器材上活動,人人都露出幸福的微笑,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真實寫照,每個村莊就是一個自然景點,美不勝收,令人嚮往。這使我也產生了一絲回農村老家居住的想法,這也使我想起了“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賀知章……

佇立村中,遐想之時,突然聞到一股炊煙的味道,那是兒時母親在灶膛裡燃燒莊稼秸稈的味道,它是那樣的熟悉和令人回味。我茫然四顧,卻看不到煙囪,更看不到灶臺,不知道誰是這縷炊煙的主人,但這久別了的炊煙卻勾起了我濃濃的回憶。嫋嫋的炊煙,小小的村落,頓時又把我帶回了往日的歲月!

自從40多年前離開家鄉,對炊煙的味道已有些淡漠。這次聞到的炊煙卻倍感親切,炊煙和泥土的芳香一樣,有無法形容的特殊味道,局外人體會不到,聞到炊煙就像見到親人,聞到炊煙就像回到了故鄉,街道、學校、沙土崗、梨樹行等都浮現在我的眼前。這就是對故鄉的懷念,是對親人的眷戀。“故鄉的炊煙有無言的親情與溫暖,像一根剪不斷的絲線,一頭繫著家鄉,一頭系在我的心頭,成為我生活中永遠難以忘卻的記憶。”

那個年代的故鄉,家家戶戶屋裡面都壘著灶臺,坐著帶“印”字的大鐵鍋,架著風箱,灶臺連著火炕通往煙囪。灶膛裡燃燒的是“柴火”——莊稼秸稈、樹枝樹葉以及雜草,煤炭幾乎是沒有的。

“柴火”是產生火焰和炊煙的原材料。火咀嚼著原料,發出無限的能量,家家戶戶煙火繚繞,縷縷炊煙直上雲天,捧出各個灶臺的香。

青未了|又聞炊煙

與煤炭相比,“柴火”是接近零汙染的燃料,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每到秋季裡,人們就開始為鍋灶籌集一冬天的燃料了。

讓我記憶較深的蒐集燃料的方式是摟樹葉。我的老家是林果之鄉,梨樹居多。每到秋季,樹上的葉子五顏六色十分好看,有黃色的、紅色的、灰色的、綠色的等,都帶著油亮蠟質,葉脈和鋸齒的邊沿清晰可見,規則的形狀,奇妙的構造,拿著葉柄在手裡轉動著欣賞,像一個個藝術品,非常漂亮,讓人愛不釋手。

秋風過,嚴霜到,樹葉的水分流失、容顏盡退,失去了原來的光彩,落在地上厚厚的一層。這時,我們兄妹一起,帶著花筐(柳條編的筐子)和臥單(床單),到自家的梨樹行下,用竹筢子和掃帚,摟啊摟,掃啊掃,先把散落的樹葉收整合一堆又一堆,最後裝筐運回家,每年秋末,我們家的院子裡,樹葉堆得像小山!

透過秋末冬初的努力,基本備足了一年的柴火,鍋灶的燃料充足了,能保正人們的正常生活及生命的延續。

有了充足的柴火,灶膛就有了旺盛的火力,炊煙也就有了神氣。

煙囪是炊煙的展示標。屋頂上的煙囪五花八門,林林總總,有磚砌的,有瓦壘的,有鐵皮筒的,有陶器的,有水泥管的,是那時農村的最高建築物。撥出的炊煙裡隱藏著村莊的秘密,誰家勤快,誰家懶惰;誰家興旺、誰家落敗;一看就知道。炊煙是孩子最深的眷戀,瘋玩狂跑中,他們忘不了看看自己家的煙囪,心裡掛著回家吃飯。

過年,是一年中炊煙最多的時候,煙囪中的炊煙都露出幸福的笑臉,它們跳著搖擺舞升上天空,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升高,祝賀著今年的豐收,祈禱著來年的吉祥。就這樣,炊煙彌散在小村的空氣裡,也融入了農家滿是煙火氣的日子裡,更滲入了孩子們成長的歲月裡。

鍋灶是炊煙的主要的加工廠。每一柱炊煙下都有一個忙活的女人,她既是家庭的主人,又是家庭的工程師和操作工,更是孩子們的母親,炊煙就是她們操作製造的。她們起早貪黑,承擔著做飯的任務,還要承擔田間的勞作。她們勤勞、她們賢惠,任勞任怨,這就是偉大的母愛。

每次在田間幹活回家後,都是很麻利地洗手擦臉,接著是添鍋起火做飯。擼著袖子,一縷頭髮貼著她的臉頰,那雙粗糙的手或許粘著麵粉,或許摘著扁豆,或許正在菜板上切碎白菜……。。

鍋裡的水開了,沿著鍋沿貼下一圈金黃色的玉米餅子。待餅子八成熟時,把鍋中的水舀出來,再炒大白菜,菜炒好了,餅子滿滿的鉻渣,每個餅子上有五個手印,這就是母親的印記,母親牌黃餅子甜滋滋、香噴噴。黃餅子加上鐵鍋大白菜、豆角、茄子等,再放上一碗辣椒油,這是我永遠難忘的食物。

每一餐都飽含著這個女人的辛勞和智慧,每一縷炊煙之下都有著誘人的飯香,每一縷炊煙都見證著母愛的偉大!

如今又聞到炊煙,我陶醉在這樣一個秋日的黃昏裡,思緒萬千,炊煙標誌著那個時代人們生命的延續。

青山依舊,綠水長流,故鄉的炊煙離我愈來愈遠,我難以再見徐徐升起的炊煙。但是,無論走到哪裡,在我的記憶深處,故鄉的裊裊炊煙,讓我刻骨銘心,讓我永遠懷戀。

作者簡介

趙奎忠,退休幹部,愛好運動、旅遊、文學 。

壹點號 林源

青未了|又聞炊煙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