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真是太喜歡資料了

這屆年輕人,真是太喜歡資料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銳見Neweekly (ID:app-neweekly),作者:牧羊,原文標題:《量化青年:把生活過成一場實驗》,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普通的一天裡,你的身體能產生多少資料?

智慧手錶告訴你,抬起手腕的這一刻,你的心跳是74次/分鐘,呼吸16次/分鐘,血壓是116/77;

昨天一共走了8254步,每小時一分鐘的站立目標完成12次;

睡眠時間是7小時06分,其中深度睡眠有1小時49分,中途醒來2次。

走上智慧電子秤,跳動的數字停下來後,身體變成骨骼、脂肪、肌肉的組合。

今天比昨天重了0。8kg,因此今天的熱量攝入目標是1300大卡,比昨天要少200大卡。

各種各樣的身體資料,讓量化青年們得以充分地“量化生活”。

這屆年輕人,真是太喜歡資料了

央美署名白雪的影片作品裡,展現了“生活中不同數字的獨特意義”。/@中國設計品牌研究中心

“量化生活”的概念最早在 2007 年由美國《連線》雜誌的編輯 Gary Wolf 和 Kevin Kelly提出。

這種生活方式需要人們記錄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資料,作為進行未來自我最佳化的資料支撐。

誠然,量化式的生活能帶來一種令人安心的“掌控感”,但也在無形之中,增加了我們的“資料焦慮”。

就算你沒有刻意量化自己,我們的生活也早已離不開量化了。

一、想量化,先氪金?

如果你瀏覽過豆瓣“量化式生活”小組,就會發現“萬物皆可量化”。

最常被量化的莫過於睡眠時間。你幾點入睡、幾點起床,你的手機全都知道。

一張報告,就把你的入睡時間、睡眠時長、夜醒幾次、睡眠質量得分交代得一清二楚。

這屆年輕人,真是太喜歡資料了

會不會有一天,我們能監測到自己有幾層夢境呢?/《盜夢空間》劇照

健身人群則將“飲食計劃”送上第二大量化物件的寶座。

小組成員們會分別記錄碳水、脂肪、蛋白質、蔬菜纖維的攝入量,最後計算出當天可以再燃燒多少卡路里。

有攝入就有消耗,那麼排便自然也可以被量化。

形狀、顏色、分量、氣味、地點,都可以被記錄,甚至,每次“卸貨”都能獲得0-100的健康值打分。

這屆年輕人,真是太喜歡資料了

坐在馬桶上給自己打分,還真是一種特別的體驗呢!/便了麼app截圖

五花八門的資料被聚合在一起,讓人不禁感嘆,在網際網路時代,只有你想不到的量化,沒有你無法量化的生活。

不難發現,健康,就是量化青年們想追求的首要目標。

如今,追求健康不但是一種流行趨勢,還受到了官方的重視和支援。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逐步落實,數字健康管理的市場需求也在不斷攀升。

商家們趕緊跟進,把健康焦慮變成了最好用的“流量密碼”。

這屆年輕人,真是太喜歡資料了

追隨者們,不一定在乎跟隨的意義。/《阿甘正傳》劇照

“健康要靠資料來呈現,想獲得更準確的身體資料,不買件可穿戴裝置來測,說不過去吧?”

“多花點錢就能吃到相應熱量的‘健康餐’­­,不用花時間搭配,我們是不是很貼心?”

“想要解鎖更高階的統計分析,親親這邊可以充個會員哦~”

總而言之,想過得更健康,來消費吧!

據艾媒諮詢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健康管理行業核心市場規模達2160億元,2023年預估達2331億元。

這屆年輕人,真是太喜歡資料了

健康管理的市場規模仍在穩步增長。/艾媒諮詢《2022-2023年全球與中國大健康產業執行大資料及決策分析報告》

無糖飲品、健康代餐的市場規模也在不斷增長,2021年中國功能型瘦身食品市場規模已達2793億元。

可以說,是對健康的焦慮讓越來越多的人走入了這場“量化帶來健康”的消費狂歡之中。

在無法掌握的生活中,我們無法購買安全,但是可以購買安全感。

透過消費,將數字擺在面前,人們似乎就能獲取難得的“掌控感”了。

然而,想透過量化自己讓生活更可控,也沒你想得這麼簡單。

二、量化健康,反成“枷鎖”

讓 · 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曾提到,當代社會中人們對於身體“美麗”的追求並不是基於自然的需要,而是在當作一項絕對命令在執行。

當我們看到別人已經透過量化自我來追求“自律帶來自由”,而自己還在傻傻乾飯時,我們很難不產生焦慮。

Liam是在好友的朋友圈裡第一次知道量化式生活的。

滿滿當當的資料與圖表讓他十分震撼,而搭配的那張好身材的對鏡自拍照,更是讓他“心癢癢”。

這屆年輕人,真是太喜歡資料了

現代社會,我們都可以是資料的生產者。/《駭客帝國》劇照

為了擁有同款好身材,Liam也決定開始量化式生活。

可惜,一段時間的實踐下來,身材沒有太大的改變,錢包卻肉眼可見地癟了。

剛開始時,為了更科學地量化自己的生活,Liam先是去醫院營養科掛號開了個健康食譜,然後購入了一個可以測81項身體資料的體脂秤。

精挑細選後,他選擇了一款3499元,能監測腦電反饋的“冥想頭環”,希望透過正念冥想的練習改善自己的睡眠質量。

智慧手錶當然也是必不可少,除了運動監測和消耗量分析,價值過千的手錶基本與一臺手機能做到的功能無異。

草草算下來,正式開始“量化式生活”前,Liam就先花出去了小几千。

而真正開始實踐後,全方位的量化讓他十分疲憊。為了減輕自己的分析負擔,他又充了許多app會員,以獲得更詳細的分析報告。

儘管如此,每天他還是要花半小時以上的時間總結當天的量化成果。

從身體資料到時間運用,細分到每一分鐘的資料都需要被整理,便於後續覆盤使用。

“我真的是非常嚴格地在執行,每天都要記錄和觀察自己的變化,如果資料不好的話還會讓我非常焦慮。”

讓Liam不再堅持量化自我,是在跟風去測“90項食物不耐受”之後。

這屆年輕人,真是太喜歡資料了

小紅書裡,許多使用者都在討論“食物不耐受”。/小紅書截圖

食物不耐受不等同於過敏,是一種因食物分子無法被人體完全消化,當作外來物質被識別而產生的免疫反應。

為了更瞭解自己的身體,Liam交了1500元,抽了十幾管血,做了檢測。

拿到報告之後,他發現自己對許多從小到大在吃的、最常見的食物都不耐受。

“牛奶、雞蛋、牛肉、豬肉,還有一堆蔬菜水果都不建議吃,我覺得很離譜,那我還能吃啥?光喝西北風?”Liam調侃道。

不可否認,食物不耐受的測試有其醫學意義。但對於平時並無不良反應的Liam來說,一時的跟風行為反而為自己戴上了“枷鎖”。

最後,身心俱疲的Liam結束了這段只維持了半年的量化生活。

三、量化無邊,回頭是岸

其實把自己的生活數字化,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個人選擇,只是如今對量化自我的極力推崇,似乎有點“變味”了。

沒辦法,現代人實在是太喜歡資料了。

這屆年輕人,真是太喜歡資料了

我們都過著數字人生。/《聲生不息·港樂季》劇照

時時刻刻都能獲得海量資訊的今天,為了降低判斷成本,我們本能地願意相信代表科學的資料。

在越來越崇拜“客觀”的現代化社會,資料顯然是一種比自我感受更有說服力的存在。

於是,當智慧手機、應用程式和感測器被賦予了對身體情況的解釋權,觸手可及的量化資料就是一個人最好的標籤。

這屆年輕人,真是太喜歡資料了

身體產生的數字,能代表一個人。/《時間管理局》劇照

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一張時間利用率報告,就可以營造一個專注人設;發出今天的熱量消耗分析,就可以表現自己的自律。

量化自我的過程,不但主動向世界證明了自己有好好管理身體,還能為我們打造一張“積極向上”的社交名片,何樂而不為呢?

與此同時,我們還在被消費社會不斷地告知:重視資料,才代表重視自己的身體,才“健康”“自愛”。

否則,就有可能會被貼上懶惰、不自律,甚至道德失敗的標籤。

看到這些話,焦慮值是不是瞬間拉滿?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曾提及人們的“自我規訓”,即人們在沒有被要求的情況下自覺遵守某些規則。

而全方位量化的自我,又何嘗不是主動將這種“規則”內建到自己的腦海中,不斷進行“自我PUA”的過程呢?

事實上,量化青年們在科技的加持下將自己的世界安排得充滿規則、井然有序,本身不是壞事。

但忽略自己的感受,如同科學實驗一般的“理性”生活,未必就能帶來自由。

當我們過於依賴資料而非自我感受,來界定自己的身體、情緒、關係、狀態時,便可能無法如以前一樣相信真實的自己了。

不再嚴格追求量化生活的Liam將自己的經歷比喻成“修來世”。

“自律帶來自由的口號,在我這裡是不成立的,一旦開始量化自己,就永遠無法滿足,永遠無法停下來。所謂的‘自由’,或許是下輩子才能擁有的‘福分’吧!”

這屆年輕人,真是太喜歡資料了

造物主或許給我們設定了“永不滿足的演算法”。/B站@陳一枝你坐下 影片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否刻意去做,量化的思維其實已經深深刻在我們每個人的腦海中了。

量化自我的現象能帶來效率提升和自我改良的優秀成果,是當代社會勢不可擋的數字化潮流。

但量化的本質是為了最佳化,而最佳化的結果最終還是要服務於人本身。

若量化的生活脫離了“服務於人”的根本目的,那麼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因此,多嘗試以一個人本身的角度,真實地感受自己的身體與生活吧。

畢竟,我們最終追求的從來都不只是“自律”,而是真正的自由。

參考資料

[1] Ajana B。 Digital health and the biopolitics of the Quantified Self。 DIGITAL HEALTH。 2017;3。 doi:10。1177/2055207616689509

[2] 《消費社會》| 讓·鮑德里亞

[3] 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 | 汪民安,陳永國。

[4] 自我、權力與規訓:可穿戴裝置的社會學解析——以青年跑者為例 | 王健

[5] “資料化生存”:被量化、外化的人與人生 | 彭蘭

[6] 被量化的身體:我們記錄下走過的每一步,真是為了瘦嗎?| 全媒派

[7] 2022-2023年全球與中國大健康產業執行大資料及決策分析報告|艾媒諮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銳見Neweekly (ID:app-neweekly),作者:牧羊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絡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