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寶藏探寶上博厚趠方鼎

它是青銅器中的名品。相貌特別,身世傳奇。周身飾滿獸面紋,又野又甜。威嚴中帶著天真,粗獷又不失精美。它誕生於三千年前的西周早期,被深埋地下,又在宋代重見天日,至今流傳九百多年。

了不起的寶藏探寶上博厚趠方鼎

這件青銅方鼎,四壁裝飾獸面紋,獸面的雙角下垂,尖端又作勾曲形上卷,這種構圖的角部佔了獸面紋的主要地位,在西周早期的獸面紋中極為少見。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館員馬今洪介紹,獸面紋的兩邊構成對稱的直角,如果把立體的直角展開成平面,也是一組對稱的獸面紋。

了不起的寶藏探寶上博厚趠方鼎

獸面紋,又稱饕餮紋,是青銅器的常見紋飾。它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饕餮是先民想象中的一種神秘怪獸。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神秘肅穆的獸面,打通了人與神靈間的交流。

了不起的寶藏探寶上博厚趠方鼎

西周時期的先民將這神秘的獸面鑄於鼎的外部,內壁鑄銘文五行三十四字,記述周王來到成周的這一年,厚趠受到溓公饋贈,鑄了這件方鼎,作為他父親辛的祭器。從此它在後世擁有了姓名——厚趠方鼎。

了不起的寶藏探寶上博厚趠方鼎

“這件鼎是食器,當時就是盛放肉食的,古代吃肉比較少見,所以把放肉器具也定了高級別的。”馬今洪介紹,青銅器分為青銅食器、水器、酒器、樂器、兵器等。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上的紋飾,就真實再現了古代社會的生活場景。在其中的宴飲場景裡,就可以看到品類繁多的青銅器。

了不起的寶藏探寶上博厚趠方鼎

所謂“民以食為天”,在夏商周的青銅器中,食器最多。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培育出了糧食作物。對飲食的精緻化要求,推動了餐具的發展。而青銅食器就是古代最早、最正式的飲食用具,可分為簋、盂、盨、豆、簠等不同種類。而作為禮器的青銅鼎,也具有在祭祀和宴饗等禮儀場合盛放肉食的功能。

了不起的寶藏探寶上博厚趠方鼎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鼎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形狀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方鼎和圓形。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出現於商代早期,歷經各個朝代,一直延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最長、變化最多的器皿。

了不起的寶藏探寶上博厚趠方鼎

青銅鼎也是神權和地位的象徵。傳說大禹鑄九鼎,象徵九州。鼎就從一般炊器發展為傳國重器。周秦之後,青銅器不時出土,所在多有。然而,隨著青銅時代的終結,許多青銅鼎都不知所終,出土後能夠流傳至今的,更是少之又少。

了不起的寶藏探寶上博厚趠方鼎

厚趠方鼎在宋代即已著錄,流傳儲存至今,實屬罕見。宋代薛尚功在《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中就有著錄。從著錄可知,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曾經收藏過此鼎。厚趠方鼎後歸李鴻章家族後人收藏家李蔭軒先生,得以躲過日寇掠奪,並按李蔭軒遺願,入藏上海博物館。

了不起的寶藏探寶上博厚趠方鼎

宋末戰亂頻仍,傳世的青銅器藏品損失極大。馬今洪介紹,厚趠方鼎是上博館藏的一級品。“無論是造型、銘文,還是鑄造工藝,以及它的藝術價值,都是一流的,而這件鼎能夠流傳至今,本身就是一種傳奇。所以說它是青銅器中的名品。”

了不起的寶藏探寶上博厚趠方鼎

三千年前,一位西周貴族鑄造了這件青銅鼎。它在地底沉睡,直到宋朝再次醒來。當我們的目光與這神秘的獸面相遇,感受到的是來自西周先民的凝視。它歷經戰亂,卻奇蹟般地來到我們的身邊。自它再生之日起,就被視若珍寶,因為這份知遇與堅守,我們得以相遇,它的眼神依然天真明亮。(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琳琳 編輯:夏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