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生活的人,是不會虧待自己的胃的;熱愛生活的人

時下,流行一種說法:懂得生活的人,是不會虧待自己的胃的;熱愛生活的人,是不會讓自己的心靈寂寞的。因為人最原始的需求就是由溫飽而求舌尖美味,繼而尋找精神上的愉悅。品味美食,總能讓人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是一種讓自己快樂的生活方式,是真實自然的慰藉;是一種向生命表達善意的舉動,是水到渠成的昇華。

美食可以是一種習慣,能讓生活變得怡然自樂,稱心快意。在我看來,食物的美,既有食物本身帶給味蕾的美妙,又有源自生活中的點滴快樂。擁有美食和享受美食的快樂,是構成幸福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為了果腹,偷桃摘李,摸瓜挖薯;為了滿足舌尖的刺激,遇上有親戚朋友辦喜事,不管是否方便,要麼眼淚一行鼻涕一把地哭求,要麼在地上撒潑打滾,都要跟著大人去,蹭魚蹭肉蹭好吃的。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在我眼裡,美食是精緻的生活。喜歡美食,就像人要吃喝拉撒一樣自然,那是浸潤在骨子裡的一種基因、一種傳承。可以不喝酒、不抽菸、不打牌,但對於美食,會想方設法去吃、去品。

懂得生活的人,是不會虧待自己的胃的;熱愛生活的人

生活的山城不大,口袋上不殷實,卻喜歡走大街鑽小巷,追尋各種美食。家鄉的酸、辣刺激,外來的香、甜可口,夜市攤點的愜意、街邊小吃的歡暢、酒店佳餚的舒適,“吃”味道,注重吃的藝術,早已與生活融為一體。

出差在外,同樣沉迷於遍嘗不同地方特色美食,川菜的麻辣、 粵菜的鮮嫩、 蘇菜的精細、 浙菜的花樣、湘菜的燻辣、 徽菜的醇厚……時間長了,嘗過的美食大都已有些模糊,但每當想起北京的烤鴨、炒肝、爆肚,上海的生煎包、五香豆、鬆餅,廣州的腸粉、老火靚湯、叉燒包,南京的鹽水鴨、梅花糕、茴香豆,依然口舌生津。

關於食的境界 ,《中庸》有言:“人莫不能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食是件容易的事,但能食好的人不多。

有人說,家是美味。要留住一個人,就要留住他(她)的心;要留住他(她)的心,不妨留住他(她)的胃。

懂得生活的人,是不會虧待自己的胃的;熱愛生活的人

習慣了家裡的鍋碗瓢盆、油鹽醬醋,也許是春天增強胃動力的人參葉,也許是仲夏口舌生香的石螺,也許是深秋醇香濃郁的釀豆腐,也許是寒冬酣暢淋漓的酸酒鴨,還有很多童年的、曾經的味道。這是來自家的濃情和愛意,是非比尋常的滋味。當這一切充盈心胃的時候,作為家庭的一份子,我能找到一份心靈的平靜,在某個角落裡慢慢咀嚼,輕輕回味靜謐美好的歲月。

回望過去,我看過很多好書,讀過很多美文。在看過的這些書中,尤愛有關美食的美文。

寫美食,很容易落人口實,有炫耀之嫌。但汪曾祺先生寫美食,平淡中充滿了力量的智慧光芒。他真心愛生活,真情過日子,是潤物細無聲的那種愛和情,看似像房前屋後的溪流一樣平靜,卻又是律動的,溫馨、雋永、唯美、崇尚自然,又有綿延悠長的神韻。

汪老先生寫美食的美文,都是日常小菜,經他的妙筆,不但沒有了油膩的柴火味,還成了誘人的美文,特別有味道。品讀他的文字就像在審美,會覺得連紙張的味道都變得清香。在《家常酒菜》中,寫了六道涼拌菜、四道熱菜。他把老家江蘇高郵拌枸杞頭拌薺菜的方法,用來拌菠菜,十幾道工序娓娓道來,寫得生動有趣又井然有序,幾乎可以當作菜譜。粗粗瀏覽一遍,就已食慾蠢蠢,垂涎欲滴。還有《故鄉的食物》、《故鄉的元宵》、《故鄉的野菜》、《魚我所欲也》、《蘿蔔》、《豆腐》、《蠶豆》等等,這些,都已成為我深深的記憶,就像鐫刻在腦海中兒時吃過的美食。

懂得生活的人,是不會虧待自己的胃的;熱愛生活的人

很多時候,都期盼著這麼一種情景:在如詩如畫的田園中,置一小桌,品著家鄉的美食,在古箏的彈奏聲中,捧美文在手,或激情朗誦,或無聲閱讀。即使篳路藍縷,餘生繁瑣,清貧如洗,也會甘之如飴。

美食,愛其成癮,遍尋無方,常令我左支右絀。當人生經歷了諸多不順,當嗜書賞文成了生命中的典藏,我懂得了挫折會來也會遠去,眼淚會流也會止住。就如手中的掌紋,無論多麼曲折,卻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品讀美文讓我變得純真樸實,善良如初。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唱自己的歌,縱然自己還做不到清新寡歡,但有美食美文相伴的日子,同樣活色生香,有滋有味;開始書寫文字的日子,時光不再孤寂,歲月不再寒冷,生命變得淡然優雅。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間。”文字很淺,人生很深;人生短暫,文字悠長。思我所思,寫我所想,期冀自己的文字,像冬日暖陽,能給人以溫暖。

“一夕懂珍饈,一生戀其味”。美食,讓我經歷,讓我珍惜,也讓我學會;美文,讓我思考,讓我懂得,更讓我沉澱。

美食如文,美文如食,二者可皆得,二者都不可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