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帶你讀湖田窯!藏家必看!

湖田窯位於景德鎮市東南湖田村。五代時燒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色青灰,白瓷潔白,產品以盤、碗為主。

湖田窯水晶瑩玉潤,白中泛青,色如湖藍,極富情趣,刀法簡捷明快,嫻熟自然,結合造型、底足工藝特徵判斷,是開門的宋代湖田窯精品特徵。

湖田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位於今景德鎮市東南湖田村,是中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窯場。在歷史上,湖田窯青釉白瓷風靡一時,行銷海內外,是市場上的搶手貨。如今,湖田窯青釉白瓷在收藏市場上依然引領風騷。

一篇文章帶你讀湖田窯!藏家必看!

此件“湖田窯青釉白瓷賞瓶”,器身青瓷胎色青灰,白瓷潔白,青釉白瓷造型飽滿,線條流暢而獨步青雲,瓷胎細膩至極,造型規整秀美。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綠漸次演變,純淨明澈並富於色調變化的青釉,大大強化了紋飾的藝術效果。細細觀察胎釉、造型等特徵可知,其明顯具備優質青釉白瓷基本要素,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藏品周身紋理繁而不亂,極具美感,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麗潔,胎質堅緻膩白,色澤溫潤如玉。遮眼透視,彷彿可以窺見瓷胎中青白一體的瓷骨,晶瑩剔透的瓷骨之上彷彿浸染著時間的煙火,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若你手上有珍貴藏品想出手,可與大林聯絡壹捌捌,貳肆貳陸,伍捌柒壹不成交,不收費,藏品前期只涉及每件200鑑定門檻,接受不了勿擾!它完美地展現了千年窯火湖田窯的制瓷工藝,無論其釉質、造型、窯口還是品相,均堪稱上品之作。

一篇文章帶你讀湖田窯!藏家必看!

作為在宋代南方最著名的窯口之一的湖田窯,在北宋時期多數光素無紋,素面的很多,釉色潤澤,到了北宋的中晚期,出現了很多刻花和梳篦紋飾的裝飾。北宋晚期直至南宋以後印花和剃刻的裝飾技法盛行。由於湖田窯工藝精細,技藝卓絕,釉色薀潤,頗受各層人士之喜愛,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謦,從而使湖田窯得到了迅速發展,形成了幾十裡窯火沖天,夜如白晝的壯觀場景。如今,湖田窯瓷器成為了廣大收藏愛好者追逐的物件,市場行情一路走俏。湖田窯從興起到昌盛直至衰落,經歷了漫長的滄桑歲月,對我國制瓷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我國的陶瓷史上湖田窯留下了它不可磨滅的重重一筆,是能夠代表中國陶瓷經典工藝的傳承製品,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升值投資空間。

一篇文章帶你讀湖田窯!藏家必看!

北宋早期普遍使用仰燒法,燒造青白瓷唇口、葵口碗。造型簡單,瓷胎較厚,釉色偏灰或米黃。多光素無紋飾。這一時期的產品,尚不具備影青瓷的基本特徵。

北宋中晚期,選用表層風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藝逐漸完善,拉坯成型技藝日趨成熟。尤其採用旋坯工藝,用鐵刀在陰乾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膩至極,造型規整秀美,其實大批次燒造的斗笠碗,口徑20釐米有餘,麵碗壁厚度尚不足0。2釐米。如此大口徑薄胎器,即便明、清兩朝造瓷技藝發展至巔峰,也無法大規模燒造。

一篇文章帶你讀湖田窯!藏家必看!

這一時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較多,釉熔融較透,透明度特別好。釉層中氣泡、析晶以及其他殘留物較少。刻花、劃花、模印花紋的凹痕寬度、深度不同,釉層堆積厚度和塊面大小多有變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綠漸次演變。純淨明澈並富於色調變化的硬青釉,大大強化了紋飾的藝術效果,給人以“音樂旋律繹如心靈”的美感。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個重要特徵。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溫燒結產生大量氣泡,氣泡透過釉面溢位,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時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陷面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形態也有差異。多數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卻有針管樣細孔穿透釉層,連通瓷胎。經近千年土浸,釉層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狀扇形土浸斑。燈光照射時影像明顯。

一篇文章帶你讀湖田窯!藏家必看!

| 宋代湖田窯的特徵 |

1、各類日用品都有涉及,尤其是以壺、碗、油盒、盞託較多,在其口沿往往會塗抹一層淡褐色的假芒口,而這一顯著的特徵也成為人們辨別它是重要特徵之一。

一篇文章帶你讀湖田窯!藏家必看!

2、因為青白瓷的釉面玻璃質感非常強烈,可以說是光亮如鏡,原料為景德鎮的優質瓷土,湖田窯燒製出了最薄的瓷器,透光性較好,輕輕敲擊就會發出悅耳的聲音,這些特點都是湖田窯的一張名片,是它所獨具有的,其他朝代所模仿不來的,所以其價格上等的瓷器在三百多萬左右,甚至還有更加昂貴的,收藏價值就會隨著價格的上升隨之上升。

3、南宋時期的湖田窯仍然以影青瓷為主,早期在品種。造型上與北宋後期相同,其劃刻的題材更加的廣泛,主要構圖集中在碗盤內底以及器壁上,紋飾上在植物類和動物類比如:牡丹、荷花、水波紋等等,都出現在瓷器上,圖案更加的生動有趣。瓷器的整體層次就凸顯而出,並展現出了其人物故事題材,器型上也是更加的豐富。

一篇文章帶你讀湖田窯!藏家必看!

4、宋代是一個崇尚玉器的時代。但一般老百姓用不起,因此就在燒瓷上做文章,把瓷器做得極盡精細,燒造出一種玉的效果,其質感猶如青白玉一般。

法國著名藝術評論家丹納認為:“要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處的時代精神和風貌概況”。根據目前考古資料看,湖田窯始燒於五代,明代晚期停燒,歷經七百餘年。古文獻的記載,窯址的發掘,墓葬出土的器物,三者相互印證補充,為今天準確還原湖田窯瓷器的燒造工藝提供了充分的證據。

一篇文章帶你讀湖田窯!藏家必看!

五代宋元時期湖田窯裝燒工藝

五代是湖田窯的創燒時期。這一時期主要生產青瓷,個別出現青、白混燒現象。碗盤等圓器採用“支釘疊燒”這就在器物的底足、內底心留有疊燒的支釘痕跡。這種支釘痕排列不規則,大小多少不一 ,多呈白色或灰白色個別也有青色。出窯後窯工用硬物予以刮削,痕跡會很不明顯。從對景德鎮龍頭山、劉家塢發掘出土的器物看,五代時期的種類較少,主要是碗、盤、執壺等,而碗盤佔絕大多數。此時的碗盤的足有如下特點:圈足直徑較大,接近口徑的一半;足牆較矮;足壁較器身厚;足端及碗盤內有支釘痕跡,有的多達17個之多。

一篇文章帶你讀湖田窯!藏家必看!

北宋早中期出現了“匣缽仰燒”工藝,器物底足多用墊餅、墊柱或者泥條墊圈與匣缽間隔,採用一器一匣缽仰燒工藝。在器物的圈足內會留有深淺不等的褐色墊燒痕跡。這種仰燒工藝整個宋元、明清一直沿用到現在,只是不同時期產品所佔的比重有所變化而已。

北宋中期開始至南宋早中期,碗等圓器出現了一種新的裝燒工藝“多級墊缽墊盤覆燒”由於採用覆燒工藝,此時器物出現了“芒口”現象。當然這個時期“匣缽仰燒”工藝繼續使用,併成為時代的主打產品,“芒口”瓷尚處於初創階段。

多級墊缽、墊盤在湖田窯宋代中期的窯業遺存中開始出現。“覆燒”一詞最早出現在元代蔣祁的《陶記》:“或仰、覆燒焉”。清代的《南窯筆記》最先指出了景德鎮湖田等窯,宋元時期生產的一類影青瓷器:“其邊口無釉者,為是蓋覆口而燒也”。

南宋中期開始至元代中期,出現了新的覆燒工藝“支圈組合覆燒”,大量精美的芒口瓷出現,“芒口”瓷成為主流產品。此時期碗盤等圓器的胎壁及底足變得更薄,弧壁或斜壁、撇口、矮圈足,極具時代特點。“支圈組合覆燒”

一篇文章帶你讀湖田窯!藏家必看!

希望對藏友有所幫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興趣。少走彎路,關於民間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們都會有疑問和顧慮,但是還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觀事實,實事求是,以誠相待!你的一份認可才是重要的。

講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求真務實》

國內一線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全國國有文物商店交易會)藏品徵集(scjy18 陳老師)

徵集專案:近現代書畫、古代書畫、當代書畫、油畫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藝術、銅爐佛像、瓷板畫、印章、玉器等;(錢幣、郵票勿加,暫不徵集)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鑑者傻,以藏學師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緣友者雅,以藏養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