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與弩的千年相愛相殺,同樣是風靡戰場的遠端武器,奈何此消彼長

“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

,出自《左傳·成公十三年》,這句話很清楚地解釋了當時國家對於禦敵的重視,先秦至漢朝時期,戰爭就是當時社會生活的主旋律。

而戰爭必備的,除了兵馬糧草,還一大重點,那就是武器。

(一)弓箭

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開始使用弓箭

,只是那候技術與工具有限。弓身由竹片或者木片構成,而箭就是削尖的木棍,箭頭大多是用獸骨或者磨製石鏃。這時候人們使用弓箭,主要是為了獵殺動物。

弓與弩的千年相愛相殺,同樣是風靡戰場的遠端武器,奈何此消彼長

到了夏商時期,弓箭開始走進戰場,成為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冷兵器

。射倒敵軍軍旗、火燒敵營、傳遞訊號、射殺敵軍首領以動搖軍心,這些往往都要藉助弓箭。

弓箭在古代戰爭的作用極大,因此神射手常常受到人們的崇拜,有時甚至神化了箭術精湛的弓箭手,后羿射日就是最好的例子。

儘管有些許誇張的成分在,但歷史上的神射手也並非都是被神化出來的。

“鞭馬飛車虎下山,晉兵一見膽生寒。萬人叢裡誅名將,一矢成功奏凱還。”

春秋時期神箭手養由基,號稱“養一箭”,百發百中、百步穿楊都出自於有關他的典故。

(《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弓與弩的千年相愛相殺,同樣是風靡戰場的遠端武器,奈何此消彼長

(二)弩

弓的射程遠、準度高、力度大,但能成為射術較好的人,往往需要天賦異稟,更需要長期訓練。

因此,人們不斷改進技術,弓箭逐漸發展演變成了弩。

簡單來說,弩就是一種裝有臂和弩機的弓,比弓的射程遠、殺傷力更大、命中率更高,而且使用者不需要太長時間的訓練,即使是新兵也能很快培養成用弩高手。

據《吳越春秋》記載:“當是時,諸侯相伐,兵刃交錯,弓矢之威不能制服。琴氏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然後諸侯可服。”弩在春秋時期就有,只是當時的弩力尚弱,射程並沒有很遠。

弓與弩的千年相愛相殺,同樣是風靡戰場的遠端武器,奈何此消彼長

到了西漢時期,弩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西漢漢軍步兵因為長期在馬背上長大匈奴騎兵交戰,不僅改進了射程,還出現用於瞄準的“望山”和裝有連射機構的連弩。(《漢書·李陵傳》:“發連弩射單于。”)

公元前121年,李廣與匈奴作戰時,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以大黃弩射殺敵方將領,最終扭轉戰局。漢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几種,十石就是大黃弩,強度最大。據估算,漢朝強弩的射程可達400米。

漢武帝時甚至專門組建以弩手為主的步兵兵團,領將為“強弩將軍”。可以說,西漢時期是弓弩發展的鼎盛時期。

弓與弩的千年相愛相殺,同樣是風靡戰場的遠端武器,奈何此消彼長

到了南北朝時期,當時多使用重甲騎兵,因為弩不便在馬背,於是又進一步發展,召喚出巨大的強弩之王—床弩,不過後來一度失傳。

弩發展的極盛時期,是在宋代。宋代偏重步兵,弩自然成為其對抗北方遊牧騎兵的一大利器,宋朝時候除了使用弩弓,更著重於製造殺傷力更強的床弩。

然而到了元代以後,善於騎射的元軍將弩拋之腦後,留在前朝,弩的地位由盛轉衰。

明朝以後,隨著火器的發展,弩的作用再也提不起來,逐漸被淘汰。

(三)弩為何不能替代弓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儘管弩的各項功能都比弓來得更好,但弩一直都沒有辦法取代弓,甚至比弓更早的就被戰場淘汰。

弓與弩的千年相愛相殺,同樣是風靡戰場的遠端武器,奈何此消彼長

最主要的原因是弩的射速慢,一個經過訓練的弓箭手,一分鐘能有十二次的精準射擊,但弩只能發射四次。在古代戰場上,弓與弩是一個此消彼長的存在。

當一個朝代馬匹較少,重視步兵,那麼弩的地位就會上升,比如說宋。而當一個朝代馬匹較多,重視騎射,那麼弓的地位就會上升,比如清朝。清朝在武舉考試中,第一個專案就是馬上射術。

弩被火器淘汰以後,弓箭仍然被重視。這與清朝的社會政治背景也有很大關係,滿清是善騎射民族,弓箭的地位毋庸置疑。

而對於火器,統治者雖然知道其威力巨大,但是也害怕火器威脅到他們的地位,因此對於火器的態度是禁止繼續研發的。

弓與弩的千年相愛相殺,同樣是風靡戰場的遠端武器,奈何此消彼長

(四)弓箭手與弩手

我們都知道,戰場不是什麼逞個人英雄的地方。神箭手養由基能“百步穿楊”,但諷刺的是,由於輕敵冒進,最終死於亂箭之下。

無獨有偶,歷史上死於弓箭之下的武將們,很多都是被流矢或者是亂箭射死。三國名將龐統中流矢而死;漢高祖劉邦也是被流矢射中,一病不起。

戰局瞬息萬變,在戰場上,運籌帷幄的謀士與武藝高強的武將固然重要,但手握弓弩,奮力廝殺的普通士兵也對戰爭的勝負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而這些弓弩的背後,是改進技術的能工巧匠,也是他們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帶領人類走出蠻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