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送錢送糧送房屋?其實回報相當大

范進中舉這個故事是取自於《儒林外史》,主要講的是范進在中舉前後的人間百態。

范進二十歲參加科舉考試,五十四歲才中了舉人,從開始的家徒四壁,貧困至極,無人拜訪到後來的門庭若市,簡直是天壤之別,出榜的那一天,聞聽范進中舉,街坊裡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鄉里鄉外都聚集到他家裡看熱鬧祝賀他。知道他家裡沒有柴米油鹽的時候,有的拿雞蛋、拿酒,拿米過來孝敬。就連嘲笑他的岳父胡屠夫也極盡巴結之能事,全力以赴討好他,同時范進所在縣的鄉紳和富人家更是親自到其家中拜訪,並送田送地送房,而有田有地的農戶更是自己的田地掛靠在范進門下。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送錢送糧送房屋?其實回報相當大

那一瞬間,范進“好嗨吆,人生達到了高潮,人生達到了巔峰”。

不就中了個舉人嘛,大家的臉色怎麼變得這麼快?生活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究竟是為什麼呢?

既然中了舉人必定有它的優勢和好處,不然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的不同。

范進中舉以後,他的身份一下就不一樣了,可謂是從此就進入了官員序列之內了。

在古代,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就有權了,那些富人就要來巴結他,朝中有人好做事,許多難題都能迎刃而解。

在明朝,每三年會在各省的貢院主辦一場科舉考試(即鄉試),在這場考試中如果考試及格了那麼意味著他已經就是舉人了,而一旦當了舉人也就意味著這個人一隻腳已經踏進了官場,即使後面中不了進士也有當官做縣令的機會,至少可以做到九品縣丞。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送錢送糧送房屋?其實回報相當大

明朝科舉考試規模宏大,平均來說,就是一個縣三年也不一定能出一兩個舉人——比例能說明它有多搶手,如果舉人不想考進士,而同時縣裡有缺,他也有機會直接進入官場直通車。

中舉可以除了做官,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權,那就是減免其名下土地的賦稅,也就是說從中舉那刻起,自己名下就可以有四百畝地的減免稅額度。

范進或許窮的叮噹響,沒有一寸土地,但可以透過接收掛靠的形式,在名義上吃進四百畝地。

為什麼自耕農平民心甘情願掛靠,就是因為這樣可以省錢,比如原本每畝地交一貫錢,這樣也許可以交半貫,省下一半。范進這樣的新晉舉人則憑空多出二百貫錢,兩相情願,皆大歡喜,吃虧的只是政府財政。

土財主再富,也沒有任何政治地位,這也能解釋富豪鄉紳為什麼送范進房屋金錢,這一方面可以做掛靠的定金,一方面藉此鞏固地位,結交“準”官場人士。

所以,不到兩三個月,范進家的生活條件有了質的飛躍。連當地的鄉紳都催著讓他搬家,等范進搬到新房子裡,賓客絡繹不絕,歌舞昇平,范進從此也開始講究伙食質量了。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送錢送糧送房屋?其實回報相當大

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給了平民百姓一條靠讀書擺脫出身階級的唯一通路,除此之外,別無他途,或許殘酷,或許悲催,但畢竟不失為一條相對公正的道路。

因此,很多古人即使被撞得頭破血流,熬到窮經皓首,都會顫顫巍巍地想去搏取功名,併產生了范進中舉這樣的前後冰火兩重天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