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有“窮秀才”,卻沒有“窮舉人”呢?

在古代,我們一般說中了進士就等於可以當官了,自己的命運甚至家族的命運都會改變。但是在進士之前還有秀才和舉人。那麼,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窮秀才,卻沒有人說過窮舉人,按說都是一樣的,怎麼會這樣呢?其實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秀才和舉人的地位是不同的,待遇也不同。

為什麼古代有“窮秀才”,卻沒有“窮舉人”呢?

隋唐的科舉制創立以來,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但這也只是給了很多家庭機會而已。

科舉制度是一個層次、等級、條規、名目繁多苛嚴的龐大體系。有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其中往往又分層次。最初級的地方縣、府考試,透過縣、府兩次考試者,成為童生,表明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很多人一輩子也只是一個童生。在府、州的”學院“舉行,又分為“歲試”、“科試”兩級。歲試是每年舉行的童生“入學”考試,錄取後即為“生員”,通稱“秀才”。再經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考中者稱舉人。

為什麼古代有“窮秀才”,卻沒有“窮舉人”呢?

如果這樣對比的話,那麼秀才比舉人低了一個級別,但別看這一個級別,很多人一輩子都是達不到的。如果從待遇上看,兩則的差別也還是很大的。

取得了秀才的名號就進入了“士”的行列,但是仍然還是沒有脫離民籍,也就是沒有太高的地位,而且士這個地位還約束著秀才不能從事賤業(工和商),這就導致秀才沒有工作可以做,所以,日子並不好過。秀才還是有一些特權的,享有升堂不下跪、免賦稅等待遇,和當地的父母官有對話的資格,見面也無需下跪。但是,這些東西不當飯吃,徒有虛名。

為什麼古代有“窮秀才”,卻沒有“窮舉人”呢?

舉人就已經是功名,可以直接做官,不過需要參加吏部銓選,只有在出現職位空缺並且沒有合適人選的情況下,就有可能授官。而且,舉人在地位上與縣令平起平坐,可以自由出入府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