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軍頂級戰力,把強大的哥薩克人生生打崩,卻險些被滅族!

哥薩克騎兵在歷史上曾扮演著極其特殊的角色,連拿破崙都如此評價:“如果我軍中有哥薩克騎兵,那麼我會用他們橫掃整個世界……他們是如此冷酷無情,以至於整個歐洲都對他們無比痛恨。”法軍統帥朗熱隆伯爵也談到,哥薩克人幾乎是天生的戰爭機器,他們甚至一眼就能估算出敵人大概的數量,將戰場情況牢記於心,做出最有利的攻擊。

誠然,哥薩克騎兵素來以打仗兇下手狠而著稱,加上他們總穿著鮮亮的制服,衝鋒時發出令人戰慄的尖叫,敵人們也因此稱哥薩克騎兵是徘徊在歐洲大陸上的“幽靈”。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哥薩克騎兵雖強,但卻並不是戰鬥力的天花板;曾有一夥人在戰場上直面哥薩克人,將對方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他們便是卡爾梅克人。

卡爾梅克族在歷史上的戲份並不算太重,跟哥薩克人比更是顯得籍籍無名,但非要跟公認的“戰場頂級掠食者”做對手,卡爾梅克人也有點無可奈何。

歷史上,俄國吃過蒙古人的大虧,以至於蒙古帝國衰落後,俄國對蒙古人採取了相當極端的制裁,嚴格控制蒙古族群規模的同時還在不斷打壓。要知道,鼎盛時期的蒙古族總人口超過2000萬,到了“十月革命”那會兒,剩下的蒙古人已不到800萬,規模削減了一半還多。

除此之外,多數俄國人對蒙古人懷有仇視情緒,例如向蘇俄投誠的前俄軍將領斯涅薩列夫將軍,此君肯跟蘇維埃政權合作,老老實實地聽命於托洛茨基同志,卻怎麼也瞧不上蒙古人。卡爾梅克人險些就毀在了這位苦主手裡,這點咱們過會兒還會講到。

二戰蘇軍頂級戰力,把強大的哥薩克人生生打崩,卻險些被滅族!

不過,蒙古人也不傻,眼看族群越來越小,甚至趨於滅絕,急著想個辦法改寫現狀。因此,“十月革命”爆發後,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不少族群積極向蘇維埃政權表決心,其中就包括卡爾梅克人。他們表示,自己不但絕對擁護新政權,更願意出人出力,幫忙抵抗白衛軍等反動勢力。

那會兒,年輕的蘇維埃政權恰好缺人手,雙方一拍即合,卡爾梅克人便暫時成了大家庭的一分子。然而正如咱們剛剛所講,彼時蘇維埃軍隊中有不少舊俄時代的軍官,他們發揮著重要的影響。正因如此,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卡爾梅克人的處境十分尷尬。

以鬥爭最為尖銳的察裡津地區為例:那會兒,地區最高軍事長官斯涅薩列夫將軍是托洛茨基的心腹,而以“特使”身份被派到察裡津的斯大林又跟托洛茨基貌合神離;眼看察裡津的蘇軍對白衛軍作戰不利,幾乎是屢戰屢敗,軍心渙散,斯大林想要吸收卡爾梅克人共同禦敵,斯涅薩列夫的態度卻十分堅決,說啥也不肯。關鍵時刻,還是伏羅希洛夫站出來說了句狠話,直接怒噴固執的斯涅薩列夫道:“這些蒙古人可比你的槍炮有用多了!”

別看伏羅希洛夫帶兵打仗欠點本事,但大事上他次次都拎得清。正是在他的幫助下,斯大林實現翻盤並牢牢掌握了局勢,以迅雷之勢斬除了托洛茨基的諸多黨羽,建立了絕對的權威;與之相對的是,卡爾梅克人也如願以償,他們被編入戰鬥序列,很快就被送上戰場。

卡爾梅克人繼承了先祖驍勇的戰鬥基因,但他們的對手也絕不簡單。

早在18世紀時,偉大的葉卡捷琳娜女皇在向黑海地區擴張的過程中征服了哥薩克人,後者成了沙俄帝國不斷擴張的馬前卒。“十月革命”後,哥薩克人順勢倒向了白衛軍陣營,他們給年輕的蘇維埃軍隊出了不少難題。在武器裝備水平尚不是十分理想的蘇俄內戰時期,神出鬼沒的哥薩克騎兵簡直令人防不勝防,然而,他們很快就被狠狠上了一課。

在初期的戰鬥中,卡爾梅克騎兵與哥薩克人正面交鋒不落下風。後來,伏羅希洛夫別出心裁地炮製了一套戰法:他把機槍和火炮架設在列車上,讓全副武裝的卡爾梅克騎兵藏身於其中。每當有哥薩克騎兵出現,列車立馬奔向戰場,先對敵人進行火炮壓制,使得對方無法展開進攻;混亂中,卡爾梅克騎兵傾瀉而出,猶如快刀斬亂麻,銳不可當。縱使哥薩克人英勇善戰,對這種戰法也束手無策,很快,卡爾梅克人對敵人形成了整體碾壓的態勢。

1918年10月,察裡津蘇軍一改往日的被動姿態,選擇主動出擊。“列寧”號武裝列車搭載一個卡爾梅克騎兵連突襲了一處白軍控制的要塞,在輕鬆擊潰敵軍的同時,還繳獲了兩列火車。此役令察裡津蘇軍官兵士氣大振,斯大林也決心擴大卡爾梅克騎兵的規模。大概半年後,蘇軍已擁有6列這樣的火車,而伏羅希洛夫更是驕傲地宣稱:“倘若我們擁有10萬這樣的部隊,整個高加索都將成為我們的版圖!”

卡爾梅克人用勇氣與犧牲換來了尊重——1935年,蘇聯當局批准建立了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一切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直到二戰降臨。

事實上,卡爾梅克人始終對領袖懷揣著無比的忠誠,卻依舊險些滅族於德國人精明的頭腦。

原來,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很快就淪入敵手,德國人非但不急於殺伐掠奪,反而摧毀了集體農莊,把土地“歸還”給了當地人。後者靠山吃山,土地對他們而言就是最珍貴的財富,德國人假惺惺的慷慨換來了一部分卡爾梅克人的好意,這使得他們對入侵者的敵意大大降低,甚至有一些人已開始傾向於投靠德國,德軍則趁機招募了一部分人建立了編制。顯然,這其中存在許多誤會,但在莫斯科看來,卡爾梅克人已然叛變。一怒之下,當局直接將整個民族都打成了“叛國者”,大量卡爾梅克人慘遭驅逐或流放。

好在他們沒有因此自暴自棄,想盡辦法試圖自救,挽回領袖和國家的信任。騎兵上將戈羅多維科夫直接找斯大林立了軍令狀,表示願意帶領卡爾梅克騎兵部隊同敵人死戰,以此展示他們對祖國的忠誠。

生氣歸生氣,斯大林也深知卡爾梅克人能打,是難得的戰鬥天才。他最終還是退了一步,批准了騎兵上將的懇求,但同時也規定部隊人數不得超過兩千。為了挽回尊嚴和榮譽,卡爾梅克騎兵部隊的官兵們高掛成吉思汗靈旗,高喊著“為了蘇維埃”、“為了領袖”等口號衝上戰場。他們經常遭遇以師為單位的哥薩克騎兵,或是精銳的德軍裝甲部隊,卻從未有過絲毫猶豫,甚至不惜以血肉之軀向鋼鐵衝鋒。結果,這兩千人打光了又補,補滿了又打光,一路從莫斯科打到柏林,親眼見證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場勝利。

雖然蘇德戰場上的戰役規模驚人,動輒百萬官兵對陣,兩千卡爾梅克騎兵簡直如九牛一毛,但他們卻硬是在這段是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德軍合圍基輔後,正是卡爾梅克人不計傷亡地衝鋒,才強行在德軍的銅牆鐵壁上鑿出一個缺口。這不但令少數蘇軍官兵實現突圍,更是分散了德軍精力,使得高層得以全身而退,這其中就包括未來的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

然而,雖然卡爾梅克人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英勇與忠誠,但仍有不少蘇軍官兵將他們視為“叛徒”,偏見依舊存在。卡爾梅克人對此心知肚明,他們也有意識地避免冒犯對方。進攻柏林時,卡爾梅克騎兵衝在最前,傷亡慘重,一個團的編制打到只剩不到700人;戰役結束後,蘇軍在城中搞起了狂歡,但卡爾梅克官兵害怕跟蘇軍起摩擦,拒絕跟戰友分享勝利。他們甚至“卑微”到不敢進入市區跟蘇軍官兵分享寓所,而是跑到市郊的大街上搭帳篷。

過程有些心酸,好在這段歷史最終有一個美好的結局:二戰剛一結束,莫斯科方面就承認了他們對卡爾梅克人錯誤的指控,撤銷了對其“叛國”罪行的追查。1958年,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被恢復,他們搖身一變,從“叛徒”變成了拱衛國家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