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遇春:大小戰鬥數百場,頭盔多次破碎,卻未曾受傷

楊遇春,清朝名將,一生戰鬥數百場,頭盔多次被擊碎,卻從未受過傷,享年78歲,堪稱是“福將”。

楊遇春:大小戰鬥數百場,頭盔多次破碎,卻未曾受傷

歷史上,叫做“遇春”的名將,都非常厲害,不但能上陣廝殺,還能統帥千軍萬馬,獨當一面。

明朝名將常遇春、鄭遇春,驍勇善戰,橫掃蒙古騎兵,無堅不摧。清朝名將,楊遇春縱橫西域,擊敗張格爾,威震域外。

楊遇春,四川崇州人,早年努力讀書,想透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無奈,家道中落,楊遇春只好“棄文從武”,參與武舉。

楊遇春力氣很大,能揮舞幾十斤大刀,並輕鬆駕馭。平日又熟讀兵書,對喜歡研究諸葛亮的用兵之道,可謂智勇雙全。

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代,社會矛盾尖銳,內憂外患,楊遇春迎來表現的機會。

總督陝甘前,楊遇春參與平定川楚起義、林爽文起義、湖廣起義、陝西寧鎮兵譁變、廓爾喀之戰,攻無不克。

廓爾喀之戰,楊遇春翻越喜馬拉雅山,屢次率兵衝殺,斬首數百人,深入尼泊爾,迫使對手投降。

平定川楚之戰,楊遇春率40人充當敢死隊,翻山越嶺,突襲敵軍大營,俘虜一千餘人,令主帥福康安大開眼界。

作戰勇猛,謀略過人,楊遇春從小兵一路拼殺,擔任陝甘總督,節制西北軍務。平定張格爾之戰,楊遇春的戰功達到巔峰。

張格爾,大和卓的孫子,驍勇善戰。兆惠平定大小和卓後,其家族並未放棄割據一方,並聯絡英國、浩罕、阿富汗,作為外援。

楊遇春:大小戰鬥數百場,頭盔多次破碎,卻未曾受傷

1827年,張格爾在西域叛亂,裹挾民眾,麾下兵馬十幾萬,並佔據葉爾羌、和田、英吉沙、喀什,聲勢浩大。

伊犁將軍長齡搞不定,只好上奏道光,請求調兵增援。此時,楊遇春已經69歲,卻主動請纓,遠征西域。

道光帝很佩服楊遇春,便從吉林、黑龍江、甘肅、陝西、四川調兵,得到4萬人,讓楊遇春掛帥出征。

楊遇春進入西域後,留下2萬人守衛後方,並協助運輸糧草。其餘兩萬精兵,則分路討伐張格爾,準備討伐叛軍。

抵達大拐河時,天色已晚,楊遇春便下令紮營。張格爾認為清軍沒有防備,便出兵夜襲。

楊遇春早有準備,在營外埋伏重兵,前來襲擊的3千叛軍全軍覆沒。清軍旗開得勝,士氣高揚。

夜襲失敗,張格爾直接列陣迎戰,叛軍佔據高山,往下衝鋒。楊遇春讓步兵正面還擊,以火炮攻擊。

一千索倫騎兵,從兩側包抄。索倫騎兵,驍勇善戰,他們常年居住在森林,身手非常敏捷。

清軍步兵、炮兵、騎兵協同作戰,張格爾招架不住。張格爾擁有眾多火繩槍,質量比清軍好,但缺乏炮兵。

幾次衝殺下來,張格爾戰敗,清軍奪取叛軍物資。張格爾退守第二道防線,利用河流阻擋清軍,沒能成功。

楊遇春讓索倫騎兵從上游渡河,從敵軍陣後發起進攻,本人親率步兵正面渡河,冒著槍林彈雨前進,清軍鬥志昂揚。

張格爾再次戰敗,狼狽不堪。此時,張格爾想到對付清軍的“妙計”,他以優勢兵力部署在正面的高山,堅守不出,只用火槍射擊。

楊遇春:大小戰鬥數百場,頭盔多次破碎,卻未曾受傷

清軍正面進攻,以火炮做掩護,索倫騎兵依然兩側包抄。張格爾缺乏火炮,但擁有眾多槍支,且質量比清軍好,還構築防禦工事,不好對付。

清軍冒著槍林彈雨衝鋒,朝著山頂殺來,張格爾叛軍依託地形,頑強抵抗。楊遇春親自衝殺,清軍士氣高昂,並未撤退。

楊遇春勇猛,士兵紛紛效仿,殺到叛軍的營壘前。張格爾調出騎兵反擊,從兩面殺來,試圖扭轉局面。

騎兵對付步兵,優勢明顯。但是,楊遇春又給張格爾一個“驚喜”,跟在步兵後面的,是大名鼎鼎的藤牌兵。

藤牌兵身手敏捷不說,裝備也很奇特,他們身著虎皮綵衣,拿著藤牌和大刀,威風凜凜。

清緬之戰,貴州藤牌兵王連,輕鬆翻越緬軍的柵欄,還能在格鬥中斬殺數十人,從小兵直接提拔為遊擊。

藤牌兵突然殺出,叛軍的戰馬看到“虎皮”而受驚嚇。此時,藤牌兵直接衝入敵陣,叛軍招架不住,索倫騎兵又從背後夾擊,張格爾再次敗逃。

張格爾連戰連敗,身心俱疲,防備也跟著鬆懈。楊遇春則乘勢猛攻,採取夜襲戰術,猛將楊芳充當“敢死隊”,叛軍徹底潰敗。

主力戰敗,張格爾沒啥兵馬可以調動,楊遇春乘勢猛攻,連續奪取喀什、英吉沙、葉爾羌、和田,收復南疆四城。

楊遇春:大小戰鬥數百場,頭盔多次破碎,卻未曾受傷

張格潰逃,楊遇春派楊芳率騎兵追擊。清軍窮追不捨,成功擒拿張格爾,押送回京師凌遲處死。

平定張格爾,收復南疆四城,楊遇春只用一年,其能力可想而知。班師凱旋,道光授予楊遇春太子太保,並畫像紫光閣,賞賜頗豐。

楊遇春能力強,又喜歡衝鋒陷陣,卻從未受過傷,堪稱是“福將”。

史載:“大小戰鬥數百次,皆陷陣,冒矢石,或冠翎皆碎,或袍袴皆穿,未嘗受毫髮之傷,世稱福將。”

1838年,楊遇春在老家病逝,享年78歲。道光追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入賢良祠,諡號“忠武”。

參考書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