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潮流”APP現身,網際網路行業死磕“潮”字

日前,阿里巴巴方面再次槓上了“潮流”二字。

繼上月發力潮流電商、推出主打年輕社群模式的“態棒”APP後,淘寶方面日前推出的“屋顏”APP,又一次將潮流與家居相結合,並定位為“一站式潮流家居平臺”,可為使用者提供從全屋設計、定製服務、家居商品選購,以及送裝上門的一站式全包服務。

大量“潮流”APP現身,網際網路行業死磕“潮”字

根據我們實際體驗來看,“屋顏”的佈局類似於宜家APP,提供了客廳、臥室、餐廳、書房、玄關、兒童房等場景主體,每個主題中都有相對應的家居產品。據瞭解,“屋顏”作為阿里旗下的直營精選家居品牌,目前還設定有線下的家居體驗館,可供使用者到店瞭解商品實物。

大量“潮流”APP現身,網際網路行業死磕“潮”字

事實上,在阿里推出“屋顏”前,就已上線了對接線下家居家裝行業的“每平每屋”,以及提供房屋買賣租賃業務的“天貓好房”。同時,淘寶旗下的天貓裝修本地化專案也在去年就已啟動,並與線下幾大頭部商家聯動開展“靠譜裝修節”活動。

而家居及家裝作為電商領域的細分類目,近年來也受到了諸多網際網路企業的重視。此前位元組跳動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家居家裝服務平臺“住小幫”,京東方面也在去年以12億元戰略投資了定製傢俱企業尚品宅配。

大量“潮流”APP現身,網際網路行業死磕“潮”字

由此不難發現,“屋顏”APP的上線,一方面無疑是為了更好地挖掘電商的細分品類,另一方面也是圍繞這一生態所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阿里近期推出的這兩款“潮流”APP路徑不難發現,基本與“潮流”二字密不可分,但其中所售賣的商品與淘寶中的這些品類又真的有那麼大差異嗎?

或許這算得上是網際網路行業的迷思了,此前線下店宣傳的“巴洛克風格”、“地中海風格”等家居風向,在線上只要與“潮”搭上邊就好。而在電商平臺中無論是什麼商品,只要加上了“國潮”、“潮玩”二字就如同“鍍金”一般,可是涼水壺、抽紙,甚至是衛浴產品用“潮”來形容,難道不會有用力過猛的感覺嗎?

大量“潮流”APP現身,網際網路行業死磕“潮”字

似乎無論在什麼時期,“潮流”永遠都是最好的宣傳用語之一。如今也正有諸多APP正在這樣去做,例如京東曾在微信端測試的潮流態度分享平臺“芥麼”、拼多多曾上線的潮流社群“多潮”、微博同城推出的潮流社交APP Hobby,以及位元組跳動去年推出的潮流電商APP“抖音盒子”。在這些自封為潮流電商、潮流社交、潮流社群的APP不斷湧現後,“潮流家居”也不出意外地出現了。

大量“潮流”APP現身,網際網路行業死磕“潮”字

有了“潮流商品”、有了交流潮品的“潮流社群”,還有了將兩者融為一體的“潮流電商”,自然還有圍繞“潮流人士”的節目出現。此前在2020年,愛優騰都曾推出過潮流類綜藝,例如《潮流合夥人》、《720潮流主理人》等就均以潮流作為切口,來展現所謂的“潮流文化”,以及開發“潮品IP”。但在層出不窮的“潮流”APP和“國潮”等商品趨勢面前,有沒有問過消費者是不是出現了審美疲勞呢?

大量“潮流”APP現身,網際網路行業死磕“潮”字

那麼,消費“潮流”的使用者,究竟是在買什麼?最初將自己定位為潮流網購社群的“得物”APP(原名為“毒”,由虎撲孵化)此前曾透露,當代潮流消費主力為95後的Z時代人群、佔比高達85%。而根據新浪《當代年輕人潮流消費調查問卷》(下文簡稱為“調查問卷”)顯示,備受消費者關注的潮流品類包括服飾、球鞋、箱包、美妝、珠寶首飾、手辦潮玩等。此外,以李寧、安踏、故宮文創等為代表的國貨精品,也確實掀起了一陣“國潮”風。

大量“潮流”APP現身,網際網路行業死磕“潮”字

同時在這份“調查問卷”中指出,社交媒體與潮流App已然成為了當代年輕人資訊獲得的來源,進而影響了年輕人的消費趨勢。因此諸多平臺爭先恐後地與“潮流”搭上邊,或許就是為了為這部分使用者提供一個資訊獲得渠道,並進而與自身業務相結合。

不過在潮流電商及種草社群這條賽道里,如今得物和小紅書還沒有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前者儘管從球鞋拓展了到更多品類,但依舊受限於此前頻頻曝出的“售假事件”,並且還難以稱得上破圈;而成立於2013年的小紅書,作為分享生活方式的內容社群,其80%的營收還來自於廣告,同樣也還在電商之路上“掙扎”。

雖然以潮流為基調,用以吸引年輕使用者無可厚非,但就像目前引領這類使用者時尚的得物和小紅書,仍然還需面臨生存難題和變現壓力一樣,如今一頭扎進潮流堆裡的電商平臺、社交平臺,可能也都是“新瓶裝舊酒”,本質上都是在用“潮流”做噱頭來吸引年輕使用者的罷了。儘管目前還沒有資料表明,加上“潮”字的商品能夠有多少的溢價、為平臺帶來多大的利益,但其作為百試不爽的營銷詞顯然是合格的。

然而,究竟什麼才是潮流呢?在時尚行業,潮流可能源於最新一季各大時裝週和高定。但如今的潮流似乎並不再“潮”,而是不斷變化、不斷流動的時尚元素,加上網際網路中的各式炒作後,助推了當下的“潮流趨勢”。

而所謂的潮流APP或許也只是另一種同質化的表現,將其用在諸如家居、零食等商品上甚至還有些無厘頭,但這些似乎都與潮流曾經所包含的“反叛”和“個性化”背道而馳了。

大量“潮流”APP現身,網際網路行業死磕“潮”字

有趣的是,近年來大火的“港風”、“昭和風”、“Y2K”等復古熱潮,這些當年的時尚元素代名詞在經過數十年的沉澱後,有著獨屬於那個時代的特色。比如Y2K原本指的是程式中的千年蟲病毒問題,從視覺呈現上則是塑膠、皮革、金屬,以及黑色、銀色、數字霓虹色等富有現代感的色彩,而今卻成為了一部分人追求個性的穿搭風格。而港風主要的“明豔張揚”,“大波浪”等特徵,其所承載的則是曾經繁榮的特定文化,而這些熱潮背後的文化符號意義,或許才是其再次翻紅的原因所在。

大量“潮流”APP現身,網際網路行業死磕“潮”字

不過就像如今“國潮”商品已然降溫一樣,“潮流”這個更為模糊的概念又能走多遠呢?下一個網際網路的熱門詞又會是什麼呢。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