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呢?

俄烏衝突打到今天這個局面,是很多人都沒想到的,原本應該實力碾壓的素質再教育,打成了低配版的全國總動員,由於大俄的場面越來越不夠看,未來會不會扔核彈還真不好說。

俄烏衝突更像是全球矛盾的一個發洩點,特別是最近這兩年,整個世界都開始急轉向右,似乎各國都在加大軍費投入,隨時等著打劫鄰居或者被鄰居打。

所以就有網友開始問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不會打?如果打,什麼時候打?

要聊清楚這個問題,咱們首先要搞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前兩次世界大戰是怎麼打起來的?

01

如果把20世紀的兩場大戰看作是一場球場,那麼一戰和二戰就是這場比賽的上下半場,二戰更像是一戰的延續。

而且史學界一直有個觀點,比起二戰,實際上一戰的意義更重要,也更復雜。一戰雖然打完了,但老牌帝國主義之間的問題沒有全部解決,反而還產生了很多新問題,所以理論上二戰無法避免。

為什麼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呢?

在一戰開打前,地球上的大部分民族還沒有什麼國家概念,英法西等老牌帝國在全球的殖民擴張已經玩了兩三百年,能夠瓜分的地盤基本已經瓜分完了。

甚至就連美國這樣發育較晚的小列強,也透過打劫老列強的方式佔領了夏威夷和菲律賓,甚至還宣佈整個美洲都是他的勢力範圍,不准他國染指。

殖民地的發展模式已經見頂,而此時的歐洲卻出現了兩個大麻煩:一個是德國,另一個是沙俄。

咱們先說德國。

本來俾斯麥是不準備玩殖民遊戲,一是當時的德國軍隊實力不夠,打不過英法這樣的老牌帝國;二是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也非常一般,並不需要龐大的傾銷市場。

但俾斯麥下臺後,德皇威廉二世終究還是沒忍住,但他們殖民地主要集中在東非、西非,那些英法不要的地盤兒,而中國青島名義上是德國的殖民地,但實際只能算個勢力範圍。

在一戰爆發前,西方列強瓜分了全球84%的陸地面積,等於蛋糕分完了。如果此時全球人口增長停滯、工業產品也不再增加,那歐洲也就歲月靜好,大家維持個基本體面,埋頭壓榨自己的殖民地也就好了。

但問題是,自從進入19世紀下半段後,歐洲進入了一個黃金髮展期,科技的進步帶動了工業生產能力和人類繁殖速度的大幅提升。

當時德國的人口突破了6000萬,而俄國在法國的幫助下國力也開始暴增,只用了大概30年的時間,就把人口從1億左右爆到了1。6億以上。

大家要知道,在沒有新蛋糕去搶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人口快速增長,那就意味著他們需要更多的資源,未來大機率要搶別人手裡的蛋糕。所以當時的歐洲普遍患有嚴重的受迫害妄想症,只要鄰居的人口繁殖速度高於本國,就認為對方隨時都可能打過來。

為什麼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呢?

特別是,當英法看到俄德兩個戰鬥民族一邊暴海軍,一邊暴人口,非常確定這倆貨未來要有大動作,所以英國被迫加大了海軍的投入,並把大量印度人和澳大利亞人編入軍隊。而法國因為人口少,又不願意徵召非洲大兄弟,不得不把士兵的服役年限從兩年提高到了三年。

歐洲的軍備競賽就這樣轟轟烈烈地搞了起來。

02

瞭解歷史的朋友們可能都知道,歐洲那個地方從來就沒消停過,一言不合就要開啟大亂鬥模式,幾百年打下來積攢了數不清的恩怨。

而且俄國人一直有個執念,就是獲得黑海的出海口,並打通去往地中海的海上通道,為此,俄國和奧斯曼在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大戰了十個回合,終於在1878年第十次俄土戰爭中,把土耳其人徹底打服。

俄國人不僅拿到了進入地中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還獲得了亞得里亞海的制海權。

但作為歐洲大陸的再平衡者,英國是絕不允許俄國人出現在地中海的,所以俄土戰爭一結束,英國軍艦就直接懟到了博斯普魯斯海峽,聲稱如果俄國軍艦敢來地中海,那分分鐘教你做人。

結果兩邊就僵在那裡,誰也沒勇氣直接動手。

而就在這個時候,德國人要求刷下存在感,強烈要求給大家做個“誠實的調停人”,最後經過俾斯麥老先生的一通忽悠,列強們各退一步簽訂了《柏林條約》,條約規定,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黑山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名義上還屬於奧斯曼,但由奧匈帝國軍事佔領20年。英國得到了塞普勒斯。

為什麼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呢?

這件事俾斯麥幹得非常失敗,首先英國一槍沒放就得到了塞普勒斯,顯然是最大的贏家;奧匈帝國一個人沒死就白撿了兩塊地盤兒,也是躺贏;土耳其屬於打敗了,割肉賠錢也沒啥好說的;只有俄國人一臉憋屈,打了大勝仗,死傷幾十萬,結果還是沒能拿到地中海的出海口。

俄國人把這筆帳全記在了德國人頭上,於是轉身就和法國做了盟友,這讓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總是主動或被動地陷入雙線作戰模式,也正是德國人當年張羅的那個《柏林條約》,為日後的一戰埋下了種子。

大家都知道一戰的導火索是薩拉熱窩事件,但斐迪南大公被塞族小夥槍殺,一方面是奧匈帝國在俄皇的鼓勵下,強行過戶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這就引起了當地中二青年的不滿;而另一方面,則是俄國在1905年慘被小子日修理,向東發展已經不可能了,於是俄皇又琢磨著在巴爾幹搞點事,為的還是獲得地中海的出海口。

本來斐迪南大公被刺殺,歐洲各國的普遍想法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只有法國人不這麼想。

當時的法國總統普恩加萊第一時間跑到俄國給沙皇打氣,說這次一定要強硬,要往大了搞。俄皇覺得有道理,於是專門給法國總統安排了一次7萬人的大閱兵,直接刺激到了德國人。

後面的情況就不多說了,德國人聯絡了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組成了同盟國,俄國人則叫上了英法組成了協約國,一戰就這麼打了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本質,是新老列強對殖民地再分配的一次嘗試,結果俄國崩盤、奧匈消失、奧斯曼被徹底肢解。

而德國因為戰敗,不僅欠了一屁股債,各項功能也被英法完全壓制。倒是東邊的小日子趁機搖身一變,成為列強中最沒有存在感的一員。

03

咱們說,1919年的巴黎和會,實際上就是列強們的一次分髒大會,老牌帝國幾乎都在這場盛宴中獲得了豐厚回報,只有兩個國家非常不爽,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

首先。德國老百姓普遍不認為自己打輸了,因為在他們看來,德軍已經成功逼迫俄國人退出戰爭,並且敵方也沒有一個士兵踏上德國的土地,所以大部分的德國人並不覺得自己戰敗,而是被國內的“德奸”出賣了。

德國在一戰中損失了總人口的10%,戰後還被協約國切掉1/7的土地。德國不僅要限制自己的軍隊數量,還要支付高達1320億金馬克的鉅額賠款,所以德國人普遍憋著一肚子火,就等著哪天緩上來一口,把英法俄全都給收拾了。

而日本就更是不服氣了。

首先日本人在列強中沒啥存在感,在巴黎和會上,日本雖然自封五強之一,但卻處處被排擠,日本代表團雖然舔著臉要到了青島,但也基本得罪了國際社會,最終混了個沒朋友。

其次,日本上車晚了,等到日本混成軍事強國,全球的殖民地已經瓜分完了,日本覺得自己的殖民地太少,心態自然就崩了。

1929年,美國爆發了史詩級的經濟危機,並且很快就擴散到了全世界,德國經濟因為是靠華爾街扶持起來的,所以受到的衝擊最大,幾乎一夜間,德國的工廠大量倒閉,近500萬工人下崗待業,老百姓天天上街喊口號。實體資本能跑得也全跑了,國內喪到了一種近乎絕望的狀態。

為什麼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呢?

其次是日本,由於日本人口激增,糧食需要大量進口。而經濟危機爆發以後,日本的紡織品出口大幅下降,外匯儲備大量減少,進口糧食也吃不起了,日本農民為了活命,兒子就送到中國東北參軍,女兒就送到風月場賣肉,國內也是哀鴻一片。

在這種情況下,神經病氣質小鬍子被推上了歷史舞臺,歐洲那邊已經是暗潮湧動;而日本這邊的關東軍也開始四處搞串聯,1931年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整個歐亞大陸開始失控,德國先是打了法國和波蘭,隨後又去搶高加索的石油,直接對上了蘇聯。

而日本在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心態就開始飄了,他們原計劃北上打蘇聯,同時再南下揍英美,最後孤注一擲偷襲了珍珠港,二戰就此爆發。

所以本質上,一戰二戰都是產業資本的戰爭,也就是新列強膨脹速度太快,大量人口和商品需要找到一個輸出口,也就是所謂的殖民地市場,而當年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去搶。

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與國都是工業發達國家,說白了就是蛋糕不夠分,什麼哈士奇、金毛、秋田犬之類的就打了起來。

04

那回到咱們開始的問題,為什麼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呢?

先說答案,就是全球化。

為什麼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呢?

大家要知道,自從7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產業轉移,工業生產已經不是一個國家能夠搞定的事情,比如生產一輛汽車,發動機零件是德國的,汽車上的智慧軟體是美國出品,車架、輪胎、玻璃是中國造,而生產所需要能源可能來自中東或者俄羅斯。

這種生產模式就導致,各國互相依存,誰也離不開誰,發動戰爭的結果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俄烏衝突所引發的全球能源危機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國提前進入到了金融資本主義階段,翻譯過來,就是美國人利用資本優勢和美元霸權,可以無下限收割全球財富。

這裡要劃重點了,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最大的不同是,金融資本沒有國界,金融資本家也沒有什麼祖國概念。他們可以在加勒比海的小島上隨便註冊一個公司,然後跑到任何一個國家炒股票、炒房子,遇到機會還會叫上小夥伴一起去打劫。

對他們的文明叫法是“國際遊資”,說白了就是一群不按遊戲規則出牌的超級財閥。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有多少財富,他們也沒義務向大眾說明情況。

另外,只要中美不徹底攤牌,這個世界大機率就亂不起來。

大家要知道,雖然美國喊了幾年要和中國脫鉤,但就是不願意和中國經濟脫鉤,因為制裁中國的這幾年,美國國內的物價開始飆漲,失去中國這個廉價工廠,美國就要忍受超高的通貨膨脹。

而且,中國每年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大概是3000多億美元,看著好像是中國賺了美國的錢,但實際上美國在華的投資收益是33%,中國在美國的資產收益率只有2%到3%。

美國資本在華有著非常巨大的投資和收益,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切割的。

所以說到底,維繫這個世界鬥而不破的是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全球化,

一個國家參與的全球化越深,就越沒有勇氣發動戰爭。像俄羅斯這樣能夠自給自足,靠賣資源就能養活2億老百姓的國家並不多,但即便大俄擁有這麼多的先天優勢,也不足以維持長期的戰爭消耗。

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的底層邏輯,就是全球化還沒有完全解體,但按照今天這個局面發展下去,全球化能維持個多少年,還真不好說。

未來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至於第三次世界大戰能不能打起來?那就要看,在全球化解體之前,人類能不能找到新的技術增長點,或者世界秩序重新洗牌,原來美國人制定的遊戲規則發生了根本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