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干政: 中國古代女性介入國家政治生活的途徑解讀

古代題材的影視劇之中,經常出現一句臺詞,就是“後宮不得干政”。實際上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之中,真正將“

後宮不得干政”

落實到位的,可以說一個都沒有。

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就算能抵抗枕邊風的“薰陶”,但後宮之中除了媳婦還有娘,萬一老孃非要參與政事,除了個別心狠手辣的之外, 大概是沒有人能避免了。

由此,在封建禮教森嚴的古代中國,後宮女人代表著眾多

不被允許直接參與政事

,但深刻的影響著自己丈夫兒子,從而間接影響國家大事的古代女性,介入了國家政治生活之中。

一、後宮干政的形式多種多樣,與當時的社會氛圍,后妃自身性格等等有關

“干政”這個詞,在漢語之中是帶有貶義的。因為封建時代盛行的男權主義,女性在社會上地位較低,不被允許參與政治生活,這種觀念由來已久。

後宮干政: 中國古代女性介入國家政治生活的途徑解讀

牧野之戰

周朝的周武王在《尚書·牧誓》之中,為了鼓舞牧野之戰中己方計程車氣,打壓商朝士氣,所以歷數商朝統治者的過世,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

“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大概意思就是母雞沒有早晨起來打鳴的,如果母雞早上起來打鳴了,那麼這個家就要破敗。由此對映商朝王室之中多有後宮干政,應該被周朝所代替。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齊恆公會盟諸侯,成為天下霸主的時候,還特意將女人不能幹政寫進了盟約之中。

《穀梁傳》記載,說當時齊恆公的盟約中有一條:

“毋使婦人與國事。”

也是不能讓女性參與政治生活的意思。究其原因,除了封建男權思想一位,女性相對於男性來說,往往

比較感性,容易感情用事

,所以被佔據社會主導權的男性排斥在權利中心以外。

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我願不願意參與是一回事,你讓不讓我參與是另一回事。中國古代後宮干政的盛行,未嘗沒有這種男性總想將女性排斥在權力之外,從而引起女人好奇的因素在裡面。

明面上不被允許,後宮女性們只能以

間接的方式來

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其中最常見的,當然就是藉著與最高統治者皇帝親近的關係,吹吹枕邊風,使個小性子,透過征服皇帝來征服世界。

但這種干政的形式名聲不太好,容易被人說成是妖魅惑君,而且皇帝也不都是一言九鼎的,有時候在後宮裡答應的事,轉到朝堂上被大臣們一阻止,就只能不了了之。

因此這種方式,只能看成是古代後宮干政的

初級形式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式就是熬,只要你活的比皇帝久,等到兒子即位的時候,那就比丈夫好管多了,以管兒子的方式實現間接的管理天下,也是後宮干政的重要形式。但這種方式也有弊端,萬一沒活過上一代皇帝,或者兒子沒能即位,就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後宮干政: 中國古代女性介入國家政治生活的途徑解讀

武則天時代的二聖臨朝

當然,還有一種更激烈的,就是像唐代武則天一樣,透過權謀手段,最終坐上了皇帝寶座,成為獨一無二的女帝,將天下所有臣民都踩在腳下,到時候自然沒有干政的說法了,而是直接主政。

不過這種方式除卻對自身素質要求很高以外,危險係數也比較高。自從出了個武媚娘,後代王朝對這種女性狠角色的防範簡直可以說是因噎廢食,很容易還沒能成為女帝,就已經一命歸西了。

總之,凡此種種,中國古代後宮干政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大多數時候,還是以間接的方式干政,直接站到臺前與臣民們相對,掌握大權的,不是沒有,不過比較少而已。

二、以唐宋為分界線,因為後宮女性的身份出身不同,“干政”的理由也各不相同

中國古代皇室對於

皇后出身的選擇大相徑庭

,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特點。但如果將其放在大的時間範圍內審視的話,大致可以用唐宋之交作為分界線,將古代皇帝選後選妃的條件分為

“尚家世”和“尚賢德”。

唐代之前,皇后的出身一般都是來自己與貴族公卿

,比較重視后妃的家世,有點類似於今天的門當戶對的意思。而

宋朝開始,對於皇后的選擇,卻主要看其“女德”,並且在有意識的減少排斥高門大戶出身的女性。

後宮干政: 中國古代女性介入國家政治生活的途徑解讀

比如唐代長孫皇后,就出身於關隴八大家族之一,是李世民在政治上的堅定盟友。

《舊唐書》記載:

“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長安人,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也。晟妻,隋揚州刺史高敬德女,生後。”

這一方面是由皇權逐漸加強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皇室從以往“后妃干政”的現實出發,試圖從源頭上遏制後宮干政的選擇。

唐代之前,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還未徹底完成,皇帝與一眾豪門世家,也就是貴族之間,更多的是以

合作的方式

來治理天下,這一點從作為百官之長的宰相在皇帝面前的地位就能夠看出。

唐代之前,宰相和皇帝之間基本上只是工作上的上下級關係,宰相在皇帝面前是有座位,可以

分庭抗禮

的。時間點越早,這種分庭抗禮的意思越強。

而宋代以後,隨著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逐漸加強,皇帝的權威變得至高無上,臣子們在皇帝面前淪為

僕人

,地位身份都有所下降,到了明清之際,乾脆就成了皇帝的奴隸,別說在皇帝面前座了,奏事很多時候都得跪著,可見臣子地位的降低。

這種前後的轉變,就形成一個政治現實,即唐宋之前,皇帝選後妃之所以看中家世,也有聯合政治同盟,共同對抗臣屬勢力,以保障皇權的至高無上的目的。如此,后妃與皇帝之除了夫妻關係之外,也代表著雙方身後家族的政治同盟。

有政治同盟,自然就有分割利益。所以唐代之前,後宮干政往往都有著比較明確的目的,即后妃們必須為自己身後的政治勢力代言。諸如關隴貴族出身的唐代長孫皇后。

後宮干政: 中國古代女性介入國家政治生活的途徑解讀

宋代皇后禮服

而宋代以後,隨著封建制度的完善,軍權與治權的脫離,皇帝的位置逐漸拔高,臣子們失去了與皇帝抗衡的地位,這個時候,從皇帝的角度出發,他對於政治同盟的需要就相對減弱了,而對於皇帝自身素質的要求,卻在提高。

因此,在後妃選拔之中側重后妃的品德而不是家世,以求儘可能避免後宮出於為其後政治勢力發聲的需求,干預國政。

三、古代後宮干政方式的轉變,體現著隨著封建社會制度的完善,女性在社會上受到的制約逐漸增強,也就是俗稱的封建禮教的加強

從秦始皇時期太后羋八子在朝堂上與皇帝同坐,並且毫無顧忌的放屁,口出粗言卻依舊能坐穩太后之位,到明清兩代後宮稍有出格就被御史彈劾。從武則天公然與李治並稱二聖,到宋代以後皇后基本上無力敢於朝政,只有太后才有資格。

凡此種種後宮干政的條件變化,大體上都循著一條歷史發展的線索,即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制度和倫理趨於完善,也趨於保守。而這種被後世稱之為封建禮教的制度和倫理秩序,呈現出對於女性參與政治生活的越來越多的限制。

也就是說,隨著封建社會制度的完善,女性在社會地位上的轉變是越來越低的。相反,皇權卻是越來越崇高。

後宮干政: 中國古代女性介入國家政治生活的途徑解讀

慈禧太后

宋代以後,

後宮干政逐漸演變為太后干政

,皇后和妃子在政治生活之中的影響日漸減弱,就算有也無法以平等的姿態,像武則天那樣與皇帝並列國家元首。而太后對於朝政的影響卻日漸加深。

明清兩代的政治生活之中,太后干政幾乎成了定例。在這一得一失之間,並不能說女性參與政治生活的機會沒有減少,只是參與政治的年齡在增大。

因為實際上太后干政體現的是封建禮教下“愚孝”行為的家中,而這種過分的強調“孝”,其背後的邏輯是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子女和臣子對於君主和父母具有天然的孝順義務,就是所謂的三綱五常。

“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五常為:愛之仁,正之義,君之禮,哲思智,情同信。”

當然並不是說孝順不好,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國家政治生活之中,單純的強調下對上的義務,而忽略上對下的責任,是封建禮教加強的突出標誌。

後宮干政: 中國古代女性介入國家政治生活的途徑解讀

古代女性行為守則

這種單方面強調“孝”的邏輯背後,映射出來的男女關係的條件是“夫為妻綱”,也就是妻子從屬於丈夫,沒有自主權。只有“夫為妻綱”成立的時候,“父為子綱”才成立。

如此,宋代以後太后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突出,實際上是建立在“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倫理之下,是女性地位降低的突出表現。

四、結語

人非聖賢,孰能無情。古往今來歷代王朝都強調後宮不得干政,可是在皇帝集天下權柄於一身的社會制度下,與他有情感關係的後宮女性,總有辦法透過影響皇帝的辦法,間接的參與到國家政治生活中來。

皇帝雖然號稱“孤家寡人”,但他首先得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慾,就難免被自己的妻子母親影響,這是後宮干政一直無法遏制的根本原因所在。

同時,因為時代的不同,後宮女性出身,秉性,價值觀也各不相同,從而決定了她們對於干預政治生活的慾望,方式,目的個不盡相同。

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隨著封建制度的完善和皇權的加強,古代女性在參與政治生活的條件限制方面,逐漸走向嚴苛。反映到社會現實上來,就是女性地位的降低。

參考文獻:

《舊唐書》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