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沒有虧待英布, 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

歸根結底,還是做人的不同。

在英布決定投靠劉邦的時候,有一個很微妙的細節,差點讓英布憤而自殺,這個細節,也正能體現出英布內心的所需,以及在劉、項不同陣營的待遇。

當年劉邦好說歹說,派人去說服英布“背叛”項羽,在招攬的時候,使者的態度十分謙遜,表現出劉邦對英布的“求賢若渴”,而且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保證劉邦會對英布“禮遇有加”,基於這些條件,英布就答應了投入劉邦陣營。

項羽沒有虧待英布, 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

可當英布被劉邦召去面對面交談的時候,卻發現劉邦在洗腳,英布頓時覺得劉邦在羞辱他,他無奈地想自殺,之所以會想著自殺,那就是因為英布知道自己“無處可去”了,背叛了項羽賭了一把,希冀劉邦是個好老闆,誰知道劉邦也是一個德性,英布哀大莫過於心死。

這個時候的英布其實已經成了氣候了,或許兵力比不過劉邦,軍事能力比不過項羽,但是割據一地獨善其身,坐山觀虎鬥他還是做得到的,可他還是相信了劉邦所說的“禮遇”,決定投靠劉邦,後來又因為劉邦的“無禮”想要自殺,不難想象,英布內心是很希望別人認同他、尊敬他的。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殺。

所幸的是,當英布退出了劉邦的帳前,進入了專屬於自己的大帳中後,發現自己的待遇和劉邦乃是一模一樣的,英布頓時喜笑顏開,也把劉邦方才的“無禮”當成了“隨和”,自此之後,英布覺得自己找到了歸宿,幫助劉邦攻城略地,所以說,真正讓劉邦獲得英布的,乃是“尊重”。

出就舍,帳御飲食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

這個歷史的細節或許不起眼,但卻從很基礎的、譬如是人性的角度來解讀了英布轉換陣營的心路歷程,而英布的表現,也從側面反映了項羽和劉邦的不同,雖然打仗劉邦比不過項羽,但是在做人問題上,劉邦優於項羽可不是一星半點。

項羽沒有虧待英布, 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

而項羽這位“人傑”,最大的問題就是做人。

項羽確實是強,也是個軍事奇才,但始終不能掩蓋項羽殘暴個性的事實,他做事不講規則,殺上司宋義、殺楚懷王,還學白起殺俘虜,項羽毫不掩飾的張狂,讓項羽的麾下幾乎沒有什麼真正忠誠於他的人。

論出身,項羽在秦末一眾諸侯中的出身說不上是最好的一個,畢竟還有舊韓國、魏國等等王室的血脈,項羽只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後人。

可是項羽卻是“綜合”地位最高的一個人。

項羽的軍事才能或許很早就被叔父項梁發現了,不過項梁自己也不差,作為家族的長輩和“復興楚國”的領頭人物,項梁就要依靠一次次的戰爭和勝利來鑄就自己的名聲和功績,但可惜的是,項梁最終敗在了定陶,敗在了章邯的手裡,最終身死。

項梁之死,徹底解開了項羽的“封印”,項羽藉著給項梁報仇,做了一件很不妥當的事情,那就是“弒殺”了自己的上司宋義,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眾人發現項羽有些“失控”了。

章邯擊敗項梁後,楚懷王鑑於項梁的付出,讓項羽擔任

“次將軍”

,然後跟隨著

“上將軍”

宋義,一同去救援趙國,阻擋章邯勢如破竹的攻勢,也順勢為項梁報仇,與此同時,英布、蒲將軍等人都是宋義手下的將領,同樣也受項羽管轄。

也不知道項羽是“報仇心切”,還是趁機藉著項梁的死向宋義發難,項羽指責宋義貪生怕死,看著章邯步步緊逼卻按兵不動,項羽的戰鬥風格很顯然跟宋義截然不同,要是以前,項羽還沒什麼辦法,但藉著項梁被殺的事情,項羽有足夠的理由和藉口掌握主動權,於是他就殺了宋義,徹底掌控了軍權。

項羽沒有虧待英布, 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

英布也是這個時候,徹底附屬於項羽。

宋義被項羽所殺,這件事傳遍了天下,大家對項羽這個人有一定的“瞭解”,說他不臣的人不在少數,就連楚懷王都要指責項羽,而項羽也知道自己這樣做會面臨著什麼,但他只能去賭,只要擊敗了章邯,那麼就沒人可以挑他的毛病。

於是項羽就搶在別人對他“發難”之前,指揮著英布等人渡過黃河進行戰略部署,狙擊秦軍,最後項羽“破釜沉舟”,在鉅鹿擊敗了章邯,徹底消滅了秦國的有生力量,

“鉅鹿之戰”

是項羽的“封神之戰”,項羽除了坑殺秦軍二十萬降兵、一舉控制了章邯等人以外,還掌握了最高的軍權,讓楚懷王對項羽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也是這個時候開始,英布跟隨於項羽。

項羽風光了,也因為自己的出身加上軍事能力、功績成為天下諸侯中“綜合”出身最高的一個人,所以項羽也開始不滿楚懷王的分封和統治,於是項羽又讓英布去除掉了楚懷王,從這個角度來看,英布肯定是項羽心腹中的心腹。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鉅鹿之戰中,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負責執行項羽命令的,乃是英布。

在項羽掌控了權力後,項羽除掉楚懷王,負責執行的也是英布。

既然這兩件這麼重要的事情都交給了英布,怎麼能說英布不是項羽的心腹呢。

但問題是,英布未必是這樣想的,因為項羽讓他做的這兩件事,都把英布牢牢“綁”在了項羽的陣營之中,最重要的是,英布所做的事情,都讓他揹負了巨大的罵名,說白一點,英布成為了項羽的“黑手套”。

項羽沒有虧待英布, 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

你項羽雖然是強勢一時,但奪得權力的方式“太難看”了,比如除掉宋義、除掉楚懷王,這就是正兒八經的“造反”了,而項羽很聰明,他不讓這些罵名全部都給自己背,他也分擔了一點給英布。

第一個“殺降”,這就是個大罵名。

殺降這種行為,自古以來都被人鄙夷,白起殺降看似讓他風光了,卻同樣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罵名,因為殺降乃是“不義之法”,跟什麼打勝仗那是完全不沾邊的,所以後世對於白起的評價乃是褒貶不一,貶多於褒的,而英布幫項羽執行了這件事,自然也是揹負罵名。

第二個“弒君”,同樣是個大罵名。

在掌控局勢後,項羽看楚懷王越來越不順眼,但是楚懷王乃是項梁等諸侯所共立,其本身也沒犯什麼錯,所以項羽想要拿走楚懷王的權力,只能行不忠之事,也就是殺掉楚懷王,而他把這件事交給了英布去做,這就讓弒君的人成為了英布,罵名也都是英布的。

所以要說英布是項羽的“心腹”,這件事情其實英布和項羽都未必會否認,但問題是,成為項羽的心腹實在是太難了,等於是要給項羽這種

“喜怒無常”、“暴戾非常”

的性格背鍋買單,誰希望自己追隨的人是一個不穩定的人,英布也很怕項羽有一天對他下手。

其實英布這個人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他一開始是簡單的,卻因為自己的能力和性格,變得複雜。

英布出身很一般,祖上能追溯到堯在位時期的名士“皋陶”,但已經隔了快六十代那麼遠了,這種關係等於是沒有了,而英布為人處事不拘一格,越是如此越容易栽在秦朝的“苛令”之下,果不其然,英布就因為犯了法,被判處“黥刑”,也就是在臉上刻字,這對尊嚴的打擊是很重的。

項羽沒有虧待英布, 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

從“黥刑”這一刑罰來看,英布的內心和性格受此影響是巨大的,而且“黥布”這個稱呼跟隨著英布一生,可見英布自嘲的心情下又有著別樣的在意,這也是為什麼陳勝一起義,英布就立馬帶著人找到吳芮要造反,他太恨大秦了,臉上刻的字,這是一種恥辱。

也是上過戰場後,英布得到了實力的檢驗,乃是一個出色的軍事人才,可惜英布出身確實是不好,他只能靠命去爭命,而且英布的包袱是有點重的,他可以自稱黥布,但是卻不希望別人叫他黥布,或者認為他是黥布。

很不巧,英布遇上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人,就是驕傲的項羽,項羽的驕傲是無法抑制的,就連韓信這種人才都被逼走了,可想而知,英布在項羽手下也未必多麼受尊重,因為在項羽的眼中,他自己就可以無敵,這就是英布並未真正認同過項羽的原因。

在項羽重新分封諸王的時候,英布也被分到了一個“九江王”,可英布對此十分提防,他不覺得這個諸侯王有這麼好得到,說不定項羽又是要讓他“當炮灰”,所以當齊王田榮背叛項羽的時候,項羽要求英布增兵救援,英布只是給出了數千人做做樣子就算了,他並沒有全心全意地給項羽賣命。

也是這種微妙的關係,讓劉邦看到了英布和項羽的矛盾,於是他趁機拉攏英布,劉邦乃是一個審時度勢的人精,他看出來了英布缺乏的是什麼,無非就是“尊重”,既然狂傲的項羽給不了你,那麼我劉邦給你。

劉邦的使者隨何代表著劉邦去見英布,一開始英布還不願意接見,後來隨何聲稱願意用死來“拉”英布下水,英布就接見了隨何。

項羽沒有虧待英布, 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

劉邦也好,隨何也好,他們都知道英布顧慮什麼,所以隨何與英布講了很多的道理,無非就是忠、義之類的話題,但這些都是表象的,隨何說出最有水平的一句話就是,“殺楚懷王乃是楚國人所為”,言外之意就是,跟你英布沒關係,起碼我們認為沒關係:

夫楚兵雖彊,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以其背盟約而殺義帝也。

隨何的原話是,楚國雖然強大,但是卻有弒君的不義之名,而在英布聽來,這就是有弦外之音。

首先,楚懷王乃是英布追殺的,英布心裡糾結的也是這個問題,他被項羽當槍使了,而現在隨何告訴他,殺楚懷王的乃是項羽,不是你英布,這句話就有兩層意思:

一、我們幫英布你做辯解,將你從殺楚懷王這件事中摘出來。

二、你英布只要起兵反抗項羽,和楚國對立,那麼過去的所有罪名,就都全部丟回給項羽了。

顯然隨何是睿智的,他抓住了英布的痛點,也是這番理由下來之後,再加上隨何帶著劉邦開出的一系列“優待”條件,英布決定響應劉邦,起兵反抗項羽,而後來英布能在劉邦的陣營留下來,也是因為劉邦大方的“禮遇”,再次抓住了英布內心的痛點,讓英布對劉邦忠誠。

其實英布不是項羽手下的特例,項羽的殘暴、自負乃是項羽一生最大的缺點,因為這兩個缺點,項羽不知道都“趕跑”了多少手下,也讓多少人跑到了劉邦那裡去,所以為什麼劉邦能贏項羽,就是差在了這裡。

項羽沒有虧待英布, 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

當然後世也有人說英布其實就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反賊,不斷投靠、不斷造反,後來不也是背叛了劉邦。

事實上,在漢朝建立後,英布“造反”這件事很多人是不信的,比如夏侯嬰就放出了這個疑問,他覺得英布是不會造反的,這側面說明了夏侯嬰對英布的“直觀感受”,就不是一個造反的人,和後世人對英布是“貪得無厭”的人並不符合:

汝陰侯滕公召故楚令尹問之。令尹曰:“是故當反。”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貴之,南面而立萬乘之主,其反何也?”

而令尹也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他說英布造反,這怪不得英布,就是因為韓信、彭越都被呂后給除掉了,英布和他們兩人一樣,都是軍功高得震主的人物,英布覺得他倆遭殃了,自己也立馬也被劉邦“過河拆橋”,於是便造反:

令尹曰:“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

所以說,英布之所以後來會造反,不是他自己想當皇帝了,而是他沒有辦法了,以前可以投靠劉邦打項羽,現在連投靠的機會都沒了,只有造反才不會任人宰割,從一開始,英布的命運都沒有改變,被迫爭命,也被迫拼命。

如果呂后不去動韓信和彭越,那麼英布也未嘗不會老老實實當王,但問題是,劉邦在晚年已經有明確的意識立下“白馬之盟”,這就註定了英布等人的命運,再說白點,劉邦確實是有“過河拆橋”的意思,就是為了避免英布等人未來威脅他的子孫後代。

項羽沒有虧待英布, 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

當英布明白這一切時為時已晚,只嘆息這世上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明君”,不是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的項羽,就是心思縝密的劉邦,或許他就不該爭命,假如要爭命,又更應該靠自己,只是人的一生,不走過慘淡的一遭,又怎麼會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