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為何要捨近求遠, 先滅大理再滅南宋, 他們是如何考慮的

“斡腹”用現代軍事術語講就是長途奔襲迂迴攻擊,繞到敵人正面防線側後,攻擊其防禦薄弱地帶的戰術。“斡腹”的靈感很可能來自蒙古人的狩獵經驗。在狩獵過程中,要透過四面合圍狩捕獵物、捕殺猛獸,往往攻擊其柔軟的腹部更容易得手。

蒙古人為何要捨近求遠, 先滅大理再滅南宋, 他們是如何考慮的

圍獵圖

使用“斡腹”戰術的前提條件是有一支高機動、不依賴後勤的部隊。蒙軍恰好就是這樣的軍隊,蒙古騎兵是由精於騎射的牧民組成的,隨行的牛羊就是他們的口糧。蒙古人能橫掃歐亞大陸,靠的就是長途奔襲戰術,他們已經將這種戰術使用到了極致。

為什麼要“斡腹”遠征大理?

宋蒙開戰以來,東線兩淮宋軍利用水網地帶退守淮河一線,中線荊湖宋軍固守襄陽、樊城,西線四川宋軍憑著山城堡壘工事,頑強抵抗。蒙軍在窩闊臺時代的正面進攻,在宋軍依託防禦工事的嚴密防守之下,碰得頭破血流,卻幾乎沒有進展。原因很簡單,在堅城堡壘、長江淮河面前,蒙古騎兵的遠端奔襲戰術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

蒙古人為何要捨近求遠, 先滅大理再滅南宋, 他們是如何考慮的

蒙哥即位後吸取窩闊臺的教訓調整了戰略,在與宋軍接壤的地區也開始修城築堡,屯田練兵。

正面進攻就要強攻宋軍的堅固防線,蒙哥決定改變戰術避實擊虛,用蒙古人擅長的遠端奔襲戰術迂迴包抄,繞到宋人防守單薄的兩廣地區,然後再揮軍北上,從側背攻擊南宋的腹心,配合正面戰場,以收南北夾擊之效。

蒙古人為何要捨近求遠, 先滅大理再滅南宋, 他們是如何考慮的

第二次西征後的蒙古

蒙哥的目光投向了遠在南宋西南腹地的大理國。

大理國的前身是唐代的南詔國。937年,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國,其統治區域包括今天的雲南全省,貴州、廣西西部。但這時的大理已經沒落,掌權的是相國高祥,國王段興智也只能看人家的臉色,大理內部危機重重,很多部族都在鬧獨立。

1252年,蒙哥決定派兵南下“斡腹”大理,領兵主帥是忽必烈、勇將兀良合臺。按蒙古慣例,南征軍從東、西大軍中每十人抽二人,參加遠征的還有色目人、漢軍,總兵力約十萬。

蒙古人為何要捨近求遠, 先滅大理再滅南宋, 他們是如何考慮的

為這次遠征,忽必烈大軍準備了整整一年。

次年八月,蒙古遠征軍在六盤山(今寧夏固原一帶)完成集結,開進臨洮,開始了轉戰川滇的千里“斡腹”。

在進兵路線的選擇上,忽必烈很是費了一番心思。九月,南征大軍到達忒剌。忒剌也叫塔拉,位於白龍江支流包座河南岸,即甘肅迭部縣與四川若爾蓋縣接壤的達拉溝,這裡是連線甘肅與四川的要道。忽必烈在這裡分兵三路:兀良合臺率西路軍,諸王抄合、也只烈率東路軍,忽必烈自率中路軍。

蒙古人為何要捨近求遠, 先滅大理再滅南宋, 他們是如何考慮的

忽必烈

東路軍只是偏師,沿川藏邊境南下,沿途做出襲擊四川宋軍的態勢,實際是牽制四川宋軍主力,干擾宋軍南下救援大理,同時迷惑南宋,掩蓋其奔襲大理的真實目的。

西路軍是攻堅的主力,由勇將兀良合臺率領。為達到突然性的目的,忽必烈讓他們走一條比較容易走的線路。所以,他們的推進速度最快,第一個抵達預定戰場。中路軍是主力部隊,所要走的線路是三路中最為艱險的一條,忽必烈把這條最難走的路留給了自己。

兀良合臺率西路軍自達拉溝西行,進入阿壩草原,經色達、甘孜、新龍、理塘、稻城等地南下。這一線多是水草豐茂的大草原,蒙軍騎兵到了草原就等於到了家,這一路進軍順利。

九月中旬,大軍從旦當嶺進入雲南,金沙邊的摩些(今納西族)等部酋長紛紛迎降。兀良合臺派出快馬迎請忽必烈速來前線主持軍務,同時率軍渡過金沙江直逼麗江城。

蒙古人為何要捨近求遠, 先滅大理再滅南宋, 他們是如何考慮的

蒙古南下路線

忽必烈率領的中路軍離開忒剌後,經川北阿壩草原,循大渡河西岸南下,一路招撫、招降了不少吐蕃部族。割據的吐蕃封建主們相繼歸降,忽必烈大軍順利透過吐蕃聚居區,自瀘定東渡大渡河,進入宋境的黎州,招降了大渡河東岸的各部。蒙軍過巖州,佔黎州,翻越飛越嶺(今四川漢源西北),於九月底進抵嶺下的滿陀城。

忽必烈得到西路軍飛報後,將輜重留在滿陀城,十月初一,全軍輕裝前進自富林渡口再次渡過大渡河,取道古清溪,經安寧河谷,急速南下。同時,忽必烈催促東路軍追隨中路軍過大渡河,策應主力。

中路蒙軍過河後進入大渡河谷地,這裡盡是懸崖絕壁,山路崎嶇難走,翻越雪山時,因為山路陡峭馬上不去,騎兵只得改當步兵。進軍路上異常艱苦,沿途跌進峽谷的人馬不計其數。

蒙古人為何要捨近求遠, 先滅大理再滅南宋, 他們是如何考慮的

大渡河峽谷

忽必烈能走出來還是靠著部將鄭鼎一路揹著。蒙軍漢將董文炳率領的漢軍是中路軍的後衛部隊,他身邊的四十六個騎兵跟著走到最後的只有兩個。山路崎嶇陡峭難行,每天只能走二三十里。十一月初,中路蒙軍在山地峽谷中艱難穿行了一個月後終於走到了金沙江邊,南面就是此次遠征的目的地大理。

東路軍取道川西北草原通往內郡的古隘道,進入松州、茂州境內沿著南宋軍州南下,出岷江故道,進攻與四川相鄰的大理白蠻。當時正值宋軍大將餘階含憤而亡,新任蜀帥餘晦庸碌無能,蜀中局勢動盪,東路軍得以毫無阻礙地穿越雅、黎二州,追隨中路軍渡過大渡河南下。

十一月初,三路蒙軍會師於麗江城北的金沙江畔。居住在麗江一帶的摩些部族向蒙軍投降,蒙古兵乘著皮囊、木筏從卞頭渡口南渡金沙江天塹佔領麗江,準備攻打下一個目標——大理。

蒙古人為何要捨近求遠, 先滅大理再滅南宋, 他們是如何考慮的

大理城守將是大理國相國高祥。在攻打大理之前,忽必烈派使節勸降並承諾之後不屠城。

但久聞蒙古人嗜殺的大理人不信,高祥殺了使者。忽必烈見勸降不成隨即揮軍南下,於十二月十二日兵臨城下。高祥率兵出戰被蒙軍打得大敗,蒙軍乘勝包圍了大理城。

忽必烈再次派出使者招降高祥仍被拒絕。十三日,兀良合臺的西路軍攻佔大理都城北關龍首關後,與東路軍先後來到大理城下,與中路軍會師合圍大理。高祥再次率軍背城出戰,但在三路蒙軍合擊下大敗而歸,蒙軍很快攻破大理城東的上關。

蒙古人為何要捨近求遠, 先滅大理再滅南宋, 他們是如何考慮的

大理古城

忽必烈命令蒙古勇士組織一支突擊部隊,繞道蒼山西坡由西向東翻越蒼山。這支登山部隊十之八九死在了蒼山上,但最終存活下來計程車兵完成了使命。這支奇兵由山頂直衝而下,突入城中。大理國君臣被這種氣勢鎮住了,棄城而逃,蒙軍乘勢殺入城中。十五日夜,眼見大勢已去,大理軍民紛紛乘夜棄城出逃。大理國王段興智逃往善闡(今雲南昆明),高祥率餘眾南走,大理城陷落。

忽必烈因為大理拒絕投降,還殺害蒙古使者,大怒之下,就要下令屠城,在謀士的苦勸下才作罷。

十七日,蒙軍出大理城南龍尾關,經趙賧(今雲南大理東南)追擊高祥,十九日在弄棟府(今雲南姚安)俘殺高祥。忽必烈隨後“分兵略地,所向皆下”,迅速佔領大理。

1254年春,忽必烈留下兀良合臺率軍戍守大理繼續征服大理境內未歸附的部落,自己班師北返。五月二十九日,大軍抵達六盤山。八月,忽必烈回到了他的金蓮川大本營。

蒙古人為何要捨近求遠, 先滅大理再滅南宋, 他們是如何考慮的

在這次遠征中,忽必烈顯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兵分三路的方案,核心在於快速,遠征奔襲要的就是出其不意,給敵人以突然、迅速、猛烈的攻擊,只有這樣才能將風險降到最小。從甘南到滇北,一路之上,蒙軍遇到小股敵人絕不糾纏,全軍以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猶如神兵天降來到金沙江北岸,對麗江形成泰山壓頂之勢,逼得敵人不戰而降,又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拿下大理,戰役節奏的控制可謂爐火純青。

遠征大理,真正的硬仗只有大理和昆明兩仗,前一仗打了三天,後一仗也只打了七天。“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忽必烈是做到家了。

“斡腹”遠征的勝利,樹立起了忽必烈在軍中的威信。蒙古人是相信實力的,忽必烈正是從這裡開始走向他的人生巔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