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前, 清王朝還有幾十萬兵馬, 為何只依賴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武昌

起義

於1911年10月10日爆發以後,湖廣總督瑞澄嚇得落荒而逃。他在逃命的道路上不停給大清王朝發電報,希望朝廷對於在漢

清軍

伸出援助之手。王公大臣們看到芮城的電報都嚇得屁滾尿流,即使是攝政王

載灃

都上躥下跳了。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清政府有10多萬八旗兵馬,20多萬綠營兵馬以及20多萬巡防營兵馬,還有20多萬新軍,共計七十餘萬人。革命軍只有三千人。單從數量上來說,清軍是可以碾壓起義軍的。因此,載灃樂觀地覺得當下的形勢可以控制,然而在鎮壓革命軍時,誰來擔任隊長呢?

武昌起義前, 清王朝還有幾十萬兵馬, 為何只依賴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點選載入圖片

載灃攝政後,為了不讓滿洲貴族的利益丟掉,於是就將以

袁世凱

為代表的漢臣們都趕出了權力核心圈。即使大臣們在起初罷免袁世凱的時候都出了一份力,然而在關鍵時候,他們仍然認為袁世凱是對付革命軍最合適的人選。載灃看到大臣們有這種想法就不高興了。

第一,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袁世凱就將維新派給出賣了,導致光緒帝徹底不能掌權而被慈禧鎖到籠子裡。第二,袁世凱和光緒的死脫不了關係。第三,袁世凱訓練北洋新軍,在北洋新軍中威望很高。

不管是出於哪個方面,載灃都覺得不可再用袁世凱了,所以他曾經想在袁世凱上任後除掉他。然而最後,他聽從了奕劻和張之洞的勸說。他只是以“腳病”為由罷黜袁世凱的權力,讓袁世凱回家種地釣魚去了。所以,他肯定不會再用袁世凱了。

武昌起義前, 清王朝還有幾十萬兵馬, 為何只依賴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點選載入圖片

載灃就讓陸軍大臣蔭昌帶著率領北洋新軍到武昌鎮壓囂張的革命軍。不過北洋新軍對於蔭昌的調遣完全當耳旁風,因為他們始終只認袁世凱一人為主帥。不光這樣,蔭昌領兵打仗的經驗和本領真的為零。面對如火如荼的起義,他不僅沒有加快行軍速度,反倒是走到信陽就停滯不前了。

此外,軍隊出動了,但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沒有及時提供給在前線作戰的清軍。結果,清軍在前方不光連饅頭都沒有,而且還缺少裝備。這對清軍士氣產生極大影響,因此屢敗屢戰。這讓遠在北京的皇室大臣坐立不安,他們總是考慮如何儲存自己的權力和財富。在這種情況下,皇室大臣又給了載灃建議,讓他將指揮兵馬的權力交給袁世凱。

武昌起義前, 清王朝還有幾十萬兵馬, 為何只依賴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點選載入圖片

事實上,不僅是皇室大臣,而且洋鬼子們也按奈不住了。西方列強害怕新政權出現後,自己的既得利益得不到承認。因此,武昌起義後,他們特別不願意看到這支團隊成功。這時,在家閒著的袁世凱為了自己的打算捲土重來。他不光要偷偷地操控北洋新軍。而且與此同時,他還要巴結朝廷大員,如奕劻和那桐。此外,袁世凱為了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就和他們進行了多次交流。

北洋新軍的組成中其實也有一些老湘軍和淮軍,但與傳統士兵相比,北洋新軍因為是中西結合而佔據優勢,淘汰了湘軍和淮軍中的老弱病殘,其中精銳的兵馬留了下來。何況像馮國璋和段祺瑞這些遺老,很多都是天津軍事裝備學校畢業的。他們接受了新的軍事訓練,可以說老式軍隊的身體和新軍的思想都具備。

此外,袁世凱接管後,新軍採用了德國的軍事化管理,聘請德國軍官,引進先進的儀器裝置,組建步兵、騎兵和炮兵,擴大編制,招募了大量新鮮血液,最終建立了北洋新軍這樣一支新式陸軍。

武昌起義前, 清王朝還有幾十萬兵馬, 為何只依賴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點選載入圖片

後來清朝正規軍在辛亥革命時就增加到63萬。在對付了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這兩支謀逆大隊後,大清王朝看到,即使正規軍有不少人馬,然而毫無默契可言,面對國內地方力量時毫無還手之力。他們又怎麼能和背水一戰的革命軍對抗?

再看一下用高額資產培養的北洋新軍,即使26鎮兵馬加起來只有16萬人,然而他們的實力和技術都達到了頂尖。尤其是袁世凱負責的北洋六鎮就有8萬人馬,佔據總人數的一半,也是新軍中裝備最精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因此,當南方革命軍一躍而起時,清政府不再期望正規軍數量多但戰鬥力低,即使北洋新軍只有8萬人馬,然而他們裝備精良且接受過新式訓練,這樣袁世凱才有重新進入歷史舞臺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