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最終被後世定義為英雄,不是因為劉邦大度,而是這些原因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歷史之中,王朝更替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當然了,除此之外不管是起義的軍隊也好還是造反謀逆的叛臣也好。在起義之前都會想一個大義凜然的說法。而在成功之後也會用自己的想法來記載前朝舊事以此來表明自己的統治是順應天意。當然這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了。成王敗寇,歷史呢也大多由勝利者來撰寫。而那些亡國之君,更多的是以昏君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但是這卻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在楚漢相爭中失敗了的霸王項羽。項羽不僅沒有被刻畫成昏庸暴戾的人物,甚至在後市還被奉為英雄的化身。所以有很多人都認為劉邦真的是非常的寬宏大量。那帶一個自己曾經的對手,也沒有絲毫抹黑汙名化,但是真的是因為劉邦大度,所以漢朝才沒有將項羽汙名化嘛,小編來看並不見得。

?首先劉邦並沒有我們大家想象中的那麼的大度,他對項羽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好。我們姑且可以從漢初的一些事蹟之中找尋到蛛絲馬跡。首先就是劉邦給項羽下葬用的是魯王的規格,而不是霸王的標準。要知道魯王這個封號原本是楚義帝分封給項羽的一個有名無實的爵位。這樣的做法無非向我們表明了劉邦並不認可項羽霸王的身份,也基本上是變相的否認了項羽為霸王的這段歷史和功績。這種做法無疑是非常的小氣的。

由於項羽對待手下很不錯,所以這些手下對項羽的評價都非常的不錯。再加上漢初之時很多的官員都是原來項羽的部下。然而這些人呢即使在項羽死之後在有些場合稱呼項羽也大多是稱呼項王。但是劉邦卻下了一道旨意,命令臣子稱呼項羽的時候,只能稱呼他為項籍。其實這種做法帶有嚴重的侮辱性,在當時的朝堂上,只要按照命令這樣稱呼項羽的都能夠得到提拔。但是當時有一名叫做鄭君的官員,對待項羽的稱呼非常的恭敬,以此來表示自己原本西楚臣子的禮節。 但就是因為他不老老實實聽劉邦的命令,也因此被逐出朝堂。可以看出即使在項羽身死之後,劉邦對待他的做法也是非常的小氣,所以也可以看出項羽後世被奉為英雄與劉邦也並沒有什麼太多的關係。

但如果不是劉邦寬宏大量沒有對項羽汙名化的話,項羽為什麼會被賦予如此高的評價呢?其實這件事情也不難理解。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針對項羽的評價大多都是來自於《史記》。實際乃是太史公所寫,並不是漢朝的官方記載,而且僅憑趙司馬遷寧受宮刑,也不屈服皇權的性格,將項羽刻畫的如此神勇。甚至說有些誇大也並不是不能理解的事情。在加上文人大多都有著悲天憫人的心理,對待項羽這樣的悲劇英雄大多都會帶有一些同情,甚至敬佩的心理。再加上後世史書工筆大多奉《史記》為準,所以他也是工科化的,項羽形象,便就以一代一代的傳下來,甚至還在不斷的文學塑造之中地位不斷的拔高。

另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項羽本身便就是一個非常英勇的形象,力大無比甚至能夠扛起一個鼎。而且不僅作戰英勇,武藝高強,還在推翻秦朝統治的時候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在漢朝初期,項羽的形象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就是高大的。而且由於項羽的很多部下在漢初時候任官也保留了很多關於項羽的真實記載。這也就導致即使劉邦想要抹黑項羽,也並不是那麼的簡單。要知道當時劉邦登基,天下歸心,但獨獨只有魯地拒絕歸降,後來還是劉邦送去了項羽的人頭,好好安葬之後才平息了此事。 由此可見,項羽在當時的時期人氣是非常的高。 這也就不難去想為什麼漢朝不去汙名化他,而是天下之口,無法盡堵。

當然關於為什麼項羽沒有被劉邦抹黑,還有一個其他的說法。也就是說,劉邦其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要知道貶低自己的對手,同時也是把自己的身價拉低。唉,要是把自己的對手神話,那麼自己的形象便就顯得更加的高大。誰有人便認為劉邦是打著這樣的主意。當然事情的真相我們並不是劉邦,我們無法得知他在當時是如何看待項羽這樣一個曾經的兄弟和敵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項羽現在的形象的確是非常的高大,也收穫了很多人的敬仰和佩服。對於這樣一個出身高貴,武藝高強,但是最終卻自刎而死的一代君王來說,沒有被成功者抹殺掉自己的功績,甚至後世自己的名聲還非常的好,也不得不說這是一件令人開心而且欣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