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適使唐朝徹底走向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

李適,即唐德宗,唐朝第九位皇帝,下面趣歷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第一個大一統中原王朝。唐朝經歷了長達幾百年的統治,是中國古代歷史畫卷上濃墨重彩的篇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人才濟濟,幅員遼闊。最繁榮的時候,有三百多個國家來到唐朝朝貢,唐朝詩人王維曾經用:“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來描繪萬國來朝時的壯觀景象。

從長安的金戈鐵馬,到玄武門之變的腥風血雨,到貞觀盛世的開明盛況,開元盛世的歌舞昇平……從唐初的雄渾、瀟灑,到中唐的繁榮、莊嚴,直至唐末的悲慘、腐濁,大唐歷經了幾百年的歲月。眾所周知,唐朝的凋零從安史之亂開始,這盛世在安史之亂時達到了最高峰,然後猶如彗星墜落,一路下滑直至滅亡。

人們常說,唐朝的滅亡從玄宗後期的不問政事,肆意放權開始,導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轉衰。唐朝的衰落與玄宗脫不了干係,也和唐玄宗後的一眾平庸的皇帝有關。但唐朝徹底走向滅亡,卻是因為另一位皇帝——唐德宗李適。

唐德宗李適使唐朝徹底走向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

點選載入圖片

(一)執政初期——開明精幹、雷厲風行

唐德宗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他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孫、唐代宗李豫的長子。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時,李適才僅僅14歲。第二年戰亂爆發,唐玄宗出逃時,天下大亂,李適跟隨其他皇室成員一路顛沛流離,飽嘗戰亂之苦。

寶應元年(762),代宗即位,安史之亂已經進入尾聲。此時的李適被委任天下兵馬元帥,在一眾將領的幫助之下平定了安史之亂,也因此贏得了眾人的青睞,隨後就以長子的身份被立為皇太子,在其三十八歲那年即位成為皇帝。

即位初期時,李適展現出了精明強幹、雷厲風行的一面,當時的朝廷頗有一番中興氣象。具體來看,李適主要做了三件重要的大事,讓當時的朝堂煥然一新。首先就是收罷兵權,將兵權收歸中央。在李適即位之後,將當時助他平定安史之亂的將領郭子儀尊為尚父,但卻罷免了他在軍中的職務,同時將他的舊將分散到各個地方擔任節度使。其次倡導節儉,在他剛剛即位時,就減少了諸如鷹鷂、山南枇杷、江南柑橘的進貢,像一些奇珍異獸、奴婢和春酒、銅鏡、麝香等地進貢則是直接廢除。甚至為表決心,他將許多宮女遣散出宮,顯示出了新君即位後嶄新的氣象。

唐德宗李適使唐朝徹底走向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

點選載入圖片

最後,他還和宦官保持距離。李適作為皇太子時看到自己的父親代宗,對宦官很是恩寵,彼時他身處朝堂之中,深知其中暗藏禍端,於是吸取教訓,遠離宦官,親近朝廷大臣。他還雷厲風行,將當時心懷不軌的宦官劉忠翼賜死以表自己的決心。這樣看,李適即位前期確實很有中興的風範,也給當時的朝廷官員帶來了很大的希望。但隨著他即位時間的推移,唐德宗逐漸開始放縱自我,最終釀成禍端。

(二)即位後期——放縱自我、昏庸無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適一改往日遠離宦官、勤儉節約的形象,相反,他開始親近宦官、猜忌大臣、任用奸臣、大肆聚斂錢財。

首先要說的就是李適姑息藩鎮的問題。李適曾經經歷過被安史之亂的叛軍追逐的黯淡時刻,他內心深知藩鎮問題不可姑息,於是在初政時便向割據河朔的藩鎮集團開戰。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戰事開始陷入僵局。李適的削藩遭遇挫折,甚至後來引發了“奉天之難”,這讓唐德宗十分受挫,他對藩鎮的態度也逐漸從強硬轉變為姑息。到最後縱容藩鎮割據混亂的局面,卻是再也無力迴天。

唐德宗李適使唐朝徹底走向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

點選載入圖片

其次,要談到唐德宗李適對宦官的態度逐漸從遠離到親近的過程。建中四年(783),涇原鎮發生兵變,攻陷了長安,李適被迫倉皇出逃,這次出逃也成了李適對宦官態度的一個轉折點。當時唐德宗身陷困境之中,而他精心培育的禁軍在這時候卻不能召集士兵來保衛王室,當時他身邊唯一可以信任的竟是自己曾經打壓的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等人。這讓逃過一劫的李適開始轉變態度,對宦官逐漸信任甚至重用。這一轉變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宦官專權的現象,使宦官成為李適以後政治中樞的重要力量。

而在李適之後的唐朝皇帝之中,有兩位都死於宦官之手。李適對宦官的親近,直接和後來唐朝的政治腐敗與黑暗掛鉤,唐朝的衰落也加快了進度。除此之外,李適執政後期還親小人,遠賢臣;大肆聚斂錢財,也推動了唐朝的進一步衰落。所以說,李適執政後期的昏庸無度是唐朝走向覆滅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推手。世上之事大抵如此,若他能更加堅定初心,不忘使命,一路走下去,唐朝中興也是指日可待。可自甘墮落最終總要為此付出代價,李適的墮落則讓一個王朝為了他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