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為何他沒有一試?

許多朋友對“子午谷奇謀”有誤解,以至產生各種疑問。

子午谷奇謀

228年春,諸葛亮進駐漢中,與眾將僚屬商議進軍方略。

督前部、丞相司馬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

主要包含3個步驟。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為何他沒有一試?

1、魏延率5000精兵、5000背糧人,沿秦嶺南麓,出子午谷,不到10天即可抵達長安。

2、魏延認為坐鎮長安的夏侯楙是個垃圾,在魏延突然抵達的情況下必然逃走。而長安城內,只有督軍御史和京兆太守(文官)防守。如此,魏延可以奪取橫門邸閣的糧食,並獲取逃散的吏民留下的糧食。

3、魏國東方的援軍集結、抵達,至少需要20日時間。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必然能趕在魏軍之前抵達長安,與魏延會師。

如此,咸陽以西,可以一舉而定。

不過,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十全必克而無虞”,否決了魏延的計劃。

對此,後人長期爭論不休。有人質疑魏延計劃的可行性,也有人質疑諸葛亮過分保守,更有人論及諸葛亮與魏延之間的微妙關係,遐想連篇。

個人認為:這些質疑都大可不必。

魏延計劃的可行性

沒有人比魏延對關隴的形勢更為了解了。

魏延長期坐鎮漢中,負責主持北線防禦。直到諸葛亮親自進駐漢中,魏延才改為前部督,領丞相司馬。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為何他沒有一試?

關中,是魏攻蜀的基地,坐鎮漢中的魏延當然要對其兵力部署、糧草輜重配置、將帥特點有充分的瞭解!

而關中到漢中的幾條通道的情況,也是坐鎮漢中的魏延必須掌握的。

魏延認為多少天可抵達長安,夏侯楙的反應,這些都是建立在其充分情報基礎上的。

所以,對魏延會不會在子午谷遇襲的質疑就大可不必了。

魏延提出這個計劃,也是抓住了一個特殊的時機。

原本,魏國在西線,設立了雍、涼都督,由曹真擔任,指揮關中、隴右和涼州的部隊。此外,又設立了關中都督,由夏侯楙擔任。

如果是曹真坐鎮,魏延是沒有什麼機會的。

不過,劉備死後,蜀國數年間沒有行動,西線魏軍防備漸漸鬆懈,曹真被調回了洛陽。

由此,關中的夏侯楙,成了魏軍西線的最高指揮官。

夏侯楙確實是個垃圾,不修武備,性情怯懦。

因此,魏延“料將”,認為夏侯楙不但會棄城而走,而且來不及組織堅壁清野。

同時,可以肯定的是:長安並非魏軍防禦重點。

自董卓、李傕之亂開始,關中地區遭到了嚴重破壞,居民多遷徙到益州、荊州。

而據《魏略》記載,自馬超之亂後,京兆(長安)民多不務農,連耕牛都沒有,周邊地區“田又荒蕪,人民飢凍”。

可以說,彼時的關中,無法養大軍。

而魏國在西線的防禦,自曹丕時代起,就是“西固祁山”,重心在祁山,長安更非防禦重點。

因此,魏延提出直取長安,既是直擊關隴魏軍的大腦,也是避實擊虛。

不過,魏延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情報,無論“料將”還是“料勢”都應該是靠譜的。

所以,我們不必替魏延擔心,擔心子午谷有沒有伏兵,夏侯楙會不會逃走之類的問題。

執行此項任務的人是魏延,魏延為了自己的判斷把自己的命都賭上了,我們有什麼好質疑的呢?

然而,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計策,是因為:“子午谷計劃”的風險絕不僅僅是魏延那5000精兵。

子午谷奇謀的風險

“子午谷奇謀”的最後一步是:諸葛亮大軍與之會師長安,同時魏國東方大軍前來。

這才是“子午谷奇謀”的本質:魏蜀雙方在長安附近決戰!

這毫無疑問,是一場豪賭。

諸葛亮敢賭嗎?

漢末三國時期,確實不乏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不過,所有的以少勝多,都是弱勢方在戰略上找到了限制敵人的辦法後,才能施展奇謀取勝的。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為何他沒有一試?

官渡之戰時,曹操“扼其喉使其不得進”,使袁紹兵力優勢無法發揮,然後才能襲其糧道,一舉翻盤。

赤壁之戰時,周瑜擁有水軍優勢,使曹操兵力優勢無法發揮,才能克敵制勝。

夷陵之戰時,陸遜在夷陵-猇亭站穩腳跟,使劉備軍“如長蛇之陣”,兵力無法展開···

此時,如果諸葛亮軍不只是佔據長安,而是攻取潼關、武關,也是可能賭一把的。

然而,即便是按照魏延滿打滿算的計算方法,諸葛亮最多也只能“會於長安”,不可能控制潼關等地。

在關中平原決戰,魏軍的兵力可以充分展開,魏國東方的物資、兵馬可以源源不斷地運來,根本不可能遭到任何限制。

相反,一旦魏軍騎兵封鎖關中往漢中的通道,諸葛亮軍不但補給斷絕,連退路也沒有,就要交代在這裡了!

這似乎是曹睿所期待的事情。

後來,諸葛亮發起北伐後,曹睿表示:蜀國弱小,無非是依仗秦嶺之險而守。如今他自己跑出來,正好利於我們殲滅他們!

顯然,這種情況下“豪賭”,對諸葛亮是不利的。

諸葛亮的打算

諸葛亮的打算,是“斷隴右之臂”。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為何他沒有一試?

利用蜀軍的山地戰優勢,切斷關中與隴右之間狹長的通道,限制魏軍兵力優勢的發揮。

同時,魏軍在隴右地區的防禦比較薄弱,蜀軍只要阻魏軍於關隴大道,蜀軍可以“平取隴右”。

一旦取得隴右,蜀漢不但可以在此屯田,擺脫“蜀道難”對運輸的干擾,更可以獲取優質的馬匹、騎兵資源,一舉克服兵種劣勢,為下一步北伐打下基礎。

遺憾的是,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十全必克”的方略到底還是失敗了。

當然,即便如此,諸葛亮軍還是能安全退回漢中,風險還是得到了控制。

魏延的調整

此後,魏延對自己的方略做出了調整。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以後每次北伐時,魏延都提出要自帶一軍,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為何他沒有一試?

顯然,魏延意識到:以長安為襲擊目標並非上策,只有“會於潼關”,才有實際意義。

認識到問題,及時調整方略,魏延也不愧為一時良將。

只不過···諸葛亮每次都否定了魏延的計劃。

平心而論,這個時候否不否定魏延的計劃,意義已經不大了。

第一次北伐時,魏國防備鬆懈,無論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還是諸葛亮“平取隴右”都有一絲希望,此後的北伐中,曹魏加強的防禦,蜀軍無論採取哪種策略,其實機會都已不大了。

魏延是一員良將。

因此,他提出“子午谷奇謀”,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對一員戰將來說,襲取長安,無疑是蓋世奇功。

然而,就大略而言,這也意味著蜀軍要在關中平原與魏軍進行主力決戰。

一旦失敗,蜀漢的北伐大軍,連同諸葛亮本人,都可能交代在長安。

就當時形勢而言,這樣的豪賭,蜀軍基本上沒有勝算。

因此,諸葛亮以為“懸危”,採取了相對穩妥,自認為“十全必克”的方略。

其實,以蜀魏雙方懸殊的實力,無論是“平取隴右”,還是“子午谷奇謀”,要想成功的機會都微乎其微。

後人感佩諸葛亮、魏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漢賊不兩立”的志氣即可,不必非此即彼,貶一個捧一個。

諸葛亮,是良相,魏延,是良將,都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