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西征時期金國已經放棄黃河以北土地,而木華黎所部仍有約十萬

成吉思汗西征期間是在

嘉定十二年

(1219

嘉定十七年

1224年

,確實帶走了大部分的主力部隊,那麼金國為什麼不發動反攻呢?原因無非就是兩點:首先、金國已經無力也無心再對中原發動反攻,蒙古的暴擊不僅給金國帶來了巨大的人力和物資損失,還有心理對金國高層的震懾作用,無數次的失敗已然把金國的軍事自信打爛了。其次、戰鬥力正盛的蒙古軍哪怕是主力部隊走了也不好惹。

‬金國方面

先來看看金國對蒙古的軍事優勢怎麼沒的。話說

嘉定四年

1211年

7月,蒙古軍隊向金國發動進攻,先攻下金國西北邊牆下的烏沙暴,取烏月營。其後,又克昌、桓、撫三州。8月,成吉思汗率蒙古軍主力至撫州後,金國傾舉國精銳30萬,號稱40萬前來尋求決戰,兩軍戰於野狐嶺,金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史稱“伏屍遍野,金之精兵猛將盡沒於此”。

然後,基本上野狐嶺之戰打完,金軍的野戰主力就拼光了,金國在黃河以北的態勢急轉直下,整個中原大地全部像漏勺一樣任蒙古勢力馳突,只有某些防守堅固的城鎮未被攻破。整個金國從感覺良好到敗如山崩也就2年時間,中都以外的地區經濟和戰爭潛力遭到摧毀性打擊。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說:“兩河、山東數千裡,人民殺戮幾盡,金帛、子女、牛羊、馬畜皆席捲而去。屋廬焚燬,城郭丘墟矣。惟大名、真定、青、鄆、邳、海、沃、順、通州有兵堅守,未能破。

蒙古軍對中原地區的摧殘自是不用說,金國的政治中心中都城更是時刻暴露在蒙古的兵鋒之下,

嘉定四年

1211年

野狐嶺之戰後,蒙古的兵鋒已經來過一次,

“遊兵至中都城外”

嘉定七年

1214年

,又一次兵圍中都城下,這回和上次的“淺嘗輒止”不同,趾高氣揚的蒙古人直接要金國投降。否則,圍到你死為止,

“汝山東、河北郡縣悉為我有,汝所守惟燕京耳,天既弱汝,我復迫汝於險,天其謂我何?我今還軍,汝不能犒師以弭我諸將之怒耶?”

蒙古人在城外感覺良好,而中都城內早已是哀鴻一片,再讓蒙古人圍下去,中都都得全城餓斃了,據《大金國志》載,城內“軍民餓死者十四五”,而且誰知道這一牆之隔的蒙古人什麼時候會走,所以就與蒙古簽訂了城下之盟,送公主和金帛於蒙古人,志得意滿的蒙古人退兵。

蒙古西征時期金國已經放棄黃河以北土地,而木華黎所部仍有約十萬

蒙金戰爭示意圖

到嘉定七年

1214年

這個節點,金國從此再也沒有心氣留在黃河以北和蒙古人爭鋒了。在蒙古軍撤退的路上,一些將領有點氣不過,還想打蒙古人一下子,可高層早已被嚇得瑟瑟發抖,傳令:“已南北講和,不許擅出兵!”結果,“於是無敢動者”。

然後,就在蒙古撤走的一瞬間,金國出於兩個考量決定放棄中都城。一、不知道蒙古人什麼時候會來,中都實在是缺乏安全感。二、中都以南的中原地區已經被蒙古軍殘破,根本無法支撐中都的消耗,蒙古軍一走,饑荒實在讓人受不了,所謂

“金主以國蹙兵弱,財用匱乏,不能守中都,乃決意南遷”

金國的新都城在哪?就在開封,而開封的位置在黃河以南。事實上在這個時候,金國已經開始放棄黃河以北的土地了,正如當時的大臣徒單鎰所說“鑾輅一動,北路皆不守矣”。

蒙古軍在得知金國都城南遷後,又再次向中都城發動進攻,於

嘉定八年

1215年

攻克中都,守將完顏承暉身死。而遷都汴梁的金國當局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派了一批援軍出來,讓烏古論慶壽等人派出3萬軍隊支援中都,結果居然被1000名蒙古騎兵殺的大敗。其後又派援軍,又被擊敗,救援不成,中都易手。

自中都被陷以後,對於金國來說黃河以北基本算是沒戲了,只能消極地看著蒙古軍拔除一個又一個的重鎮,不僅如此,蒙古軍開始從攻城殺掠轉向了地方治理,我待著不走了,木華黎致力於消化黃河以北的佔領區了,

“河朔受兵有年矣,向皆秋來春去,今已盛暑不回,且不嗜戕殺,恣民耕稼,此殆不可測也”

,可不可測金國也沒戲了,只有加強汴京防線的份。

蒙古西征時期金國已經放棄黃河以北土地,而木華黎所部仍有約十萬

於是,金國在萬般無奈之下,於

嘉定十二年

1219年

(蒙古軍西征第一年)開始鼓勵黃河以北的所謂豪傑,起來自立各統一方,用加劇黃河以北軍閥化的手段來遏制蒙古軍的攻勢,

“河朔州郡既殘破,不可一概守之,宜取就遷徙者,屯於河南、陝西,其不願者,許自推其長,保聚險阻”

嘉定十三年

1220年

,更是玩了一個“封建九公”的無奈之舉,將黃河北趁亂而起的9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授以爵位。這就實際上已經放棄了黃河北面的軍政大權。不僅如此,還在經濟實行了嚴厲的河禁政策,禁止黃河以南的物資向北運輸,實際上這就已經不管黃河北岸老百姓的死活了。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金國在

嘉定十三年

1220年

左右完全放棄了對黃河以北的土地,全力經營黃河以南了。

‬蒙古方面

成吉思汗西征的時候的確帶走了九十多個千戶的大部分,總共129000人的蒙古軍,被成吉思汗帶走了10萬人以上,再加上投附蒙古的畏兀爾、契丹、漢人諸軍,其總數高達20萬人。但這並不意味著蒙古要放棄自己在中原的既得利益,就在其臨走前留下了太師國王木華黎經略中原。據《聖武親征錄》載:留給了木華黎23000名蒙古本部騎兵。

看著兵力似乎有所不足,但這只是木華黎的基本盤,木華黎的軍隊構成還有契丹軍、女真、漢軍萬戶等,據黃時鑑先生的《木華黎國王麾下諸軍考》指出,木華黎的軍隊加起來可有10萬餘人,實力並不差,儘管南下進一步滅金存在很大的問題,但是保證既得佔領區的實力還是有的。

所以根本不好惹。讓孱弱的金國北上收復失地恐怕難度很大吧!

至於金國為什麼伐宋,其實原因就很簡單,因為打不過蒙古,想把損失從自認為比他更弱的對手中補過來。在金人眼裡本國軍隊很少在南宋面前落下風。所以自從蒙古人崛起後,金國的高層形成了這樣的鄙視鏈,戰鬥力排行:蒙古>金>南宋。

早在金國被蒙古打趴下,想要遷都的時候,就有人指出,所謂南宋的威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才把國都定在了汴梁城。“吾國兵較北兵誠不如,較南則制之有餘力”。

就是因為對南宋戰鬥力的鄙視,金軍才敢於開闢第二條戰線,向南宋開戰。最後證明這只是一廂情願,“北失南補”的策略最後失敗,只留下了一地雞毛,並加速了宋蒙聯合的過程,實在是個失智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