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魏忠賢居然大建生祠,配享孔廟?明朝讀書人的骨氣呢?

昨天

寫到

袁崇煥提到了魏忠賢。因為魏忠賢這傢伙很不簡單,作為今天咱們來好好認識一下他。

魏忠賢本來是個市井無賴,在萬曆年間因為欠了一屁股賭債還不起,就把自己閹了進宮當太監。他運氣不錯,跟對了大老闆,又很會巴結,升得很快。後來又巴結到皇太孫的奶媽,開始了和這位奶媽“對食”的日子。這個奶媽姓客,以下我們叫她客氏。

文盲魏忠賢居然大建生祠,配享孔廟?明朝讀書人的骨氣呢?

什麼叫做“對食”?在皇宮工作的女人不能接觸皇帝之外的男人,不過她們也是人,下了班回宿舍的時候也是會無聊,自然希望吃飯睡覺時有個可以傾訴的物件,太監雖然不是男人,不過也算半個男人,無魚蝦也好的情況下,有人就會找個太監來同居,這就叫“對食”。魏忠賢天生長了一副好皮囊,長得又高又帥,還會唱歌、下棋、奏樂、踢球,嘴巴還特會說話,自然是個人見人愛的對食好物件。

1620年,近三十年都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終於掛了,萬曆的長子登基,一個月後又掛了,所以就換長孫登基了,也就是明熹宗朱由校先生,人稱天啟皇帝。這下子平日在朱由校身邊伺候的人就全發了,客氏被朱由校封為奉聖夫人,魏忠賢則被調去司禮監擔任秉筆太監,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朱由校身邊的人都受了惠。

魏忠賢這個秉筆太監的職位可不簡單。

司禮監的頭叫做掌印太監,以下再設幾個秉筆太監,都是不得了的位置,是明朝太監的最高職位。因為明朝沒有宰相這個職位,百官直接向皇帝負責。但每天要處理的政務與奏章那麼多,不是皇帝一個人可以負荷得了的,所以大臣送上來的奏章,先送內閣,由大學士們討論出初步意見之後,把意見寫在小紙條附上去送給皇上參考,這叫做“票擬”;皇上參考票擬,或同意,或不同意,用紅色的筆在奏章上批示,叫做“批紅”。批了紅、蓋了章的奏章,就代表了皇帝意志,交還給內閣和各部去撰寫詔書與執行。因為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精力旺盛之外,後來的皇帝越來越懶,有的甚至連奏章都不想全部看,所以就叫司禮監挑幾本重要的來批,剩下的就叫秉筆太監幫他批紅。

文盲魏忠賢居然大建生祠,配享孔廟?明朝讀書人的骨氣呢?

雖然皇帝沒親自下達意見的一般就是按照內閣的票擬去處理,不過因為實際批紅的是秉筆太監,所以秉筆太監可以耍的小動作太多了,更何況皇上該看哪本奏摺也都是司禮監決定的,所以內閣大學士們要順利推行政務,一定要得跟司禮監大太監的合作。此外,首席的秉筆太監還主管東廠、詔獄等特務機關,因此司禮監太監的權力有時候甚至超過了內閣首席大學士。

重點來了,當上秉筆太監的魏忠賢卻是個不識字的!一個不識字的傢伙居然可以進司禮監去當秉筆太監,那也是史無前例。這中間最大的關鍵人物,當然就是客氏。天啟皇帝朱由校對客氏有著無限的依賴和迷戀,客氏安排個秉筆太監還不是小意思?

雖然客氏也是壞事做盡,不過咱們今天主講魏忠賢,客氏的豐功偉業以後再提。

天啟皇帝朱由校是個有趣的傢伙,他生平最大的志趣是當個木匠,而不是當皇帝。而且他手藝之巧,非尋常工匠可比。史書說他“又好油漆,凡手用器具,皆自為之。性又急躁,有所為,朝起夕即期成。成而喜,不久而棄;棄而又成,不厭倦也。且不愛成器,不惜改毀,唯快一時之意。”,“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據說他曾經仿乾清宮樣式,親自造了一座宮殿模型,高不過三四尺,卻維妙維肖,巧奪天工。而魏忠賢的拿手好戲,就是趁朱由校木匠活做得正專心的時候,拿奏章請他批閱。這個時候的朱由校當然覺得很煩啦,就隨口說:“朕已經知道啦,你自己好好看著辦吧。”

所以天下大權就落入了魏忠賢手中,而皇帝的心思則全在木匠活兒上。

文盲魏忠賢居然大建生祠,配享孔廟?明朝讀書人的骨氣呢?

由於當年的萬曆皇帝幾十年沒有上朝,也不處理大臣的奏章,家裡沒主事人的結果,就是群臣結黨結派,互相傾軋,吵架只問立場,不問是非,弄死對方就對了。當時有個叫顧憲成的,曾經當過吏部侍郎,辭官後在東林書院教書,沒事就當政治評論員,附和他的讀書人很多,漸漸地就形成了一個“東林黨”,不同意他們意見的,就說人家是邪黨。天啟初年,東林黨得勢,在朝廷排擠非東林黨人。由於手段過於激烈,

東林黨人憤而與魏忠賢結盟,形成一派,被稱為“閹黨”。

東林黨與閹黨的鬥爭經過有點複雜,人名又很多,所以略過不提。反正結局就是,因為閹黨掌握了皇帝,所以大獲全勝。凡是閹黨看不順眼的,要麼抄家滅族,要麼直接叫錦衣衛或東廠逮捕下獄,拷掠至死。殺掉的人非常多,皇親國戚都不能倖免,更別論升斗小民不小心冒犯的了。甚至有時候連魏忠賢自己都忘了某某某曾經得罪他,他身邊的人也會不時提醒,激怒魏忠賢去下令殺人。可以想象其中很多是捏造的,借魏公公的手報自己的私仇而已。我們在高中課本念過方苞寫的《左忠毅公軼事》,裡面有一段形容左光斗在牢裡的慘狀:“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這個左光斗就是因為彈劾魏忠賢沒成功,反而被魏忠賢抓起來修理的。

閹黨中心集團為五大文官負責謀議,五大武官負責殺人業務,稱為“五虎”和“五彪”;

外圍的閹黨則被一些高階官員稱為“十狗”;奴才之下還有奴才,更外圍還有“十孩兒”、“四十孫”等。光聽綽號就可以想象這是什麼樣的集團。自此,從內閣、六部到四方總督、巡撫,不論中央還是地方,全都向魏忠賢效忠。

因為當時向魏忠賢效忠就是當官的唯一途徑,拍馬屁的手段的高低,也就成了升官最重要的條件。

白花花的銀兩與古董珍玩往魏府送、上奏章對魏忠賢歌功頌德一番,這些只是最基本的;見到魏忠賢,要叫他“九千歲”,行三叩五拜之禮,因為他只在萬歲爺一個人之下,還有人叫他“九千九百歲爺爺”的;

關外的將士打了勝仗、地方官破獲黑幫、盜賊,都是九千歲運籌帷幄,應該對九千歲與他的三代賞賜兼加官晉爵;

建築邊境隘口要塞、修築先皇陵寢,也都是九千歲設計規劃,應該對九千歲與他的四代賞賜兼加官晉爵。每回九千歲出門,衛兵、馬隊、樂隊、戲子、廚師隨侍在側,排場的隊伍人數以萬計,非常顯赫。

文盲魏忠賢居然大建生祠,配享孔廟?明朝讀書人的骨氣呢?

而將馬屁拍到頂端的,當屬浙江巡撫潘汝楨奏請為魏忠賢建生祠。本來“祠”是用來供奉祖先或先賢、烈士的地方,拜的都是死人。潘汝楨說魏忠賢和神一樣偉大,雖然他老人家還健在,拜他不但可以讓他老人家延年益壽,還可以保佑閤家平安、地方風調雨順,讓萬民景仰並感念他老人家的偉大。

潘汝楨的奏章被一個御史擋了一天,結果這個御史就被免職了。一時之間,全國各地都搶著為魏忠賢蓋生祠,唯恐落於人後。有官員不肯為生祠寫頌文,或者進了生祠沒有拜拜,都被逮捕入獄拷打到死。

到了這個地步,建生祠還不算是最高水平的巴結,還有個國子監(國家最高學府)的學生叫陸萬齡的,他上奏說魏忠賢才德足以和孔子並駕齊驅,應該和孔老夫子平起平坐(請記得魏忠賢不識字),說魏忠賢應該和孔子一起配享冷豬肉,於是連孔廟內都祭祀起了魏忠賢。

天啟七年(1627),朱由校駕崩。因為朱由校那些懷孕的妃子都被客氏整死了,所以沒有兒子,皇位就傳給了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崇禎皇帝不爽魏忠賢很久了,一上臺就把魏忠賢流放到了鳳陽,魏忠賢才走到半路,崇禎皇帝又派錦衣衛要抓他回京城好好整治一番。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就上吊自殺了,但他的屍體仍被崇禎下令千刀萬剮。客氏也被崇禎派人打死。閹黨死的死,逃的逃,權傾一時的魏客集團就此灰飛煙滅。

傳承自古代王朝的優良傳統,要在偉大的人物生前就建好紀念館,讓眾人可以崇拜、敬仰兼學習一番,這等鏡頭終於在三百多年後的今天重現了……好了,寫到這兒便只能結束了,謝謝大家!

(完)

相關閱讀:清史將袁崇煥寫成受盡冤屈的孤臣,有何政治目的?大明帝國的嘆息

關羽神化前是何模樣?他的形象又是如何演變成神的?

萬曆皇帝的無奈、唏噓與悲歌——《風雪定陵》

歷史唯一告訴我們的是人類從沒停止過犯錯——切爾諾貝利的悲鳴

嘉慶皇帝的八字極好,收割了和珅的11億兩,可惜卻只想當個混子,混吃等死地等待列強的堅船利炮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