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 樂毅伐齊, 為何攻不下齊國最後的兩座城池?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作為蜀國軍事,可謂足智多謀。他的一舉一動,都透露出指揮若定的儒雅和高深莫測的智慧,真正做到了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春秋戰國時, 樂毅伐齊, 為何攻不下齊國最後的兩座城池?

而就是這樣一位智慧的化身,內心中也有屬於自己的偶像。按照書中的描寫,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之賢”,可見在他心目當中管仲和樂毅是了不起的人物。

正所謂“管子怒而諸侯懼”,齊桓公便是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其能力自然無需多言。而樂毅之所以能夠與管仲齊名,是因為其立下的赫赫戰功,絲毫不輸於管仲。然而樂毅率五國伐齊時,齊國僅剩的兩座城池始終未能攻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樂毅功虧一簣呢?

出仕燕國

隨著歷史的發展,曾經的爭霸戰演變為了國與國之間的滅國戰,戰爭的目的也從原來的諸侯稱霸轉變成了國土兼併。

春秋戰國時, 樂毅伐齊, 為何攻不下齊國最後的兩座城池?

於是弱肉強食成為了當時社會的生存法則,手握實權計程車大夫替代了諸侯,於是才有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可以說這是一個既簡單又混亂的時代:規則很簡單,局勢很混亂。

樂毅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生的。樂毅的先祖樂羊是魏國的開國之臣,起初並未得到重用。後來得到魏文侯的重用,被任命為主將前去攻打中山國。

然而當時樂羊的兒子樂舒卻在中山國為將,魏文侯的這一做法無疑是在試探樂羊對自己是否忠誠。面對這一考驗,樂羊絲毫沒有遲疑,在攻打中山國時毫不留情。

春秋戰國時, 樂毅伐齊, 為何攻不下齊國最後的兩座城池?

樂羊的這一做法自然引起了中山國君的不滿,為了避免樂羊父子裡應外合,中山恆公將樂舒殺死並製成肉醬給樂羊送去,樂羊毫不遲疑便將肉醬全部吃下,以表示自己決心。

在吞併中山國之後,魏文侯將中山國的靈壽賜給樂羊作為了封地,樂毅便是出生在這裡。

幼年時的樂毅便十分聰明,而且喜讀兵法,然而他的才能在最初時並未受到重視。

公元前311年,在趙國充當人質的公子職被送回燕國繼承王位,這便是燕昭王。

由於之前燕國內亂時,齊國趁亂攻打燕國並殺死了燕昭王的父親,因此燕昭王發誓要報仇雪恨。

春秋戰國時, 樂毅伐齊, 為何攻不下齊國最後的兩座城池?

然而當時的燕國民生凋敝,根本無力還擊。因此燕昭王廣納賢士,尋求富國強兵之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樂毅來到了燕國,成為了燕國的一位大臣。

率眾伐齊

當時,齊國是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憑藉強大的國力優勢,齊湣王四處征戰,將國土面積進一步擴大。隨著國力的增強,齊湣王日漸驕橫殘暴,連國中的百姓也對他憤恨不滿。

而始終對齊國懷恨在心的燕昭王,始終沒有忘記齊國對燕國曾經做過的一切。在看到齊湣王的所作所為之後,燕昭王覺得伐齊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向樂毅詢問伐齊的策略。

春秋戰國時, 樂毅伐齊, 為何攻不下齊國最後的兩座城池?

面對燕昭王的詢問,樂毅對當前的局勢進行了冷靜而客觀的分析。在他看來,齊國雖然有機可乘,但是其雄厚的實力仍然不容小覷,而是應該廣結盟友,合眾人之力前去伐齊。

在樂毅的倡導下,趙、楚、韓、魏、燕五國組成了聯軍,向齊國發起了進攻。

在樂毅的指揮下,五國聯軍連戰連勝,軍隊直逼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為了讓齊軍奮勇殺敵,竟然以挖掘士兵祖墳進行威脅。

然而由於連年征戰,齊國的將士早已疲憊不堪,在聽到齊湣王的威脅之後,非但沒有激發鬥志,反而更加苦悶,在戰場上根本無心作戰。無奈之下,齊湣王只好逃往莒邑進行最後的抵抗。

春秋戰國時, 樂毅伐齊, 為何攻不下齊國最後的兩座城池?

在將齊國的珍寶財物搜刮一空之後,樂毅繼續率軍在齊國征戰,五年之內他攻克齊國七十二座城池,齊國幾乎到了滅國的邊緣,只剩下莒邑和即墨兩城依然堅守。

面對最後兩座城池,樂毅一改之前的作戰方針,將攻城戰改為攻心戰。

一方面樂毅對這兩座城池圍而不攻,另一方面,樂毅在被佔領的地區施行仁政,減少賦稅,廢除苛政。就在樂毅想方設法瓦解齊軍最後的鬥志時,事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功敗垂成

公元前279年,對樂毅無比信任的燕昭王去世,這位對齊國懷有深仇大恨的諸侯最終還是沒能看到齊國的覆滅。

接替他繼承王位的,是燕國的太子樂資,史稱燕惠王。

春秋戰國時, 樂毅伐齊, 為何攻不下齊國最後的兩座城池?

然而這位繼位的燕國國君並不像他的父親那樣,對樂毅完全地信任。

相反,當燕惠王還是太子的時候,他便對樂毅心懷芥蒂,認為這個人才幹過於出眾,而且任何時刻都能保持冷靜,對自己而言是個隱患。

與此同時,齊國的田單派人在燕國散佈謠言,聲稱樂毅遲遲不肯攻下齊國最後兩城,是想在齊國籠絡人心,代田氏成為齊王,否則七十二座城池都順利攻下,再攻取兩城又有何難?

燕惠王在聽到這樣的說法之後信以為真,便派人前去召回樂毅。

而樂毅也知道燕惠王對自己已經喪失了信任,一旦回去恐怕凶多吉少,於是便逃往趙國避難。

春秋戰國時, 樂毅伐齊, 為何攻不下齊國最後的兩座城池?

而此時齊國境內的局勢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經歷了慘敗之後,齊國人意識到如果再不進行反抗,很可能就真的會成為亡國之人,自己可能再也無法回到故土。

樂毅離開之後,燕國派來騎劫代替樂毅的位置。而騎劫來到齊地之後,將樂毅在齊地施行的仁政全部廢除,這便讓齊國人產生了巨大的反抗情緒。

在這樣的情況下,齊國的局勢變得越來越難以掌控。此時田單意識到反擊的時機已經成熟,便率軍向燕軍發起進攻,將燕軍打得落花流水,之後又輾轉戰鬥,將齊國失去的領土全部奪了回來。

春秋戰國時, 樂毅伐齊, 為何攻不下齊國最後的兩座城池?

結語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封建時期,統治階級首要考慮的問題,並非是如何讓國家發展壯大,而是如何維護自身統治地位的穩定。正因如此,歷史上才會出現“靖康之恥”那樣的慘劇。

而君臣之間一旦出現信任危機,無論之前形勢如何,最終也只能草草收場。樂毅之前的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燕昭王對他完全地信任,而之後的失敗,也是因為燕惠王對他產生了猜忌。

春秋戰國時, 樂毅伐齊, 為何攻不下齊國最後的兩座城池?

由此可見,領導與屬下之間的關係,對於目標能否達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即便在當今社會,成功的企業也脫離不了領導對下屬的信任。而彼此之間缺乏信任的公司,則很難在自己的領域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