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如何記恨樊於期?兩人之間有什麼恩怨?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眾人皆知的歷史事件,很多人為此稱讚荊軻的勇氣,其實陪同荊軻一同前往的還有另一位人物——樊於期。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提到樊於期,一系列的疑問撲面而來:樊於期到底是誰?他真的是某些歷史學家宣稱的與桓齮是同一個人嗎?他到底為什麼那麼仇恨秦始皇?甚至達到了自願獻頭顱幫助荊軻實現刺秦的目的?

而一代帝王秦始皇為什麼又是如此恨他?不僅戮殺了他的全族,還以“金千斤,邑萬戶”來懸賞其頭顱呢?今天試圖對這些疑問一一解釋,探求答案,我們不妨從一個樑子說起。

一個樑子:雙方之仇不共戴天

公元前227年,秦國滅掉韓國、趙國之後兵臨燕國。燕太子丹十分緊張,於是下定決心讓荊軻前去秦國刺殺秦皇。荊軻則認為,親近秦王並非易事,如果能得到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的督亢地圖就可以了。

秦始皇為什麼如何記恨樊於期?兩人之間有什麼恩怨?

但是,荊軻看出太子於心不忍,於是就私下會見樊於期說:“秦國對待將軍可以說是太殘酷了,父母、家族都被殺盡。如今聽說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購買將軍的首級,您打算怎麼辦呢?”

樊於期仰望蒼天,嘆息流淚說:“我每每想到這些,就痛入骨髓,卻想不出辦法來!”荊軻說:“現在有一件事可以解除燕國的禍患,洗雪將軍的仇恨,怎麼樣?”樊於期湊向前說:“那麼,眼下該怎麼辦?”

荊軻說:“希望得到將軍的首級獻給秦王,秦王一定會高興地召見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麼將軍的仇恨可以洗雪,而燕國被欺凌的恥辱可以滌除了,將軍是否有這個心意呢?”

這時樊於期脫掉一邊衣袖,露出臂膀,一隻手緊緊握住另一隻手腕,走近荊軻說:“這是我日日夜夜切齒碎心的仇恨,今天才聽到您的教誨!”於是就自刎而死。

上面的一段對話給我們提供了很豐富的資訊:一方面秦始皇不僅殺害了樊於期的父母和家族,而且還以千金之價和萬戶之地來懸賞樊於期的人頭,這就說明秦始皇是痛恨樊於期的。

秦始皇為什麼如何記恨樊於期?兩人之間有什麼恩怨?

另一方面,當樊於期聽到自己的人頭能夠幫助荊軻得到接近秦始皇的機會時,他毫不猶豫甚至沒有考慮荊軻是否能夠成功就自刎而死,足見樊於期也是痛恨秦始皇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四木以為,秦始皇和樊於期結下了樑子。

一個誤會:樊於期就是桓齮

但是,由於史書中關於樊於期的記載很少,而桓齮的記載比較多,兩者發音又有些相似,再加上兩人的事蹟恰有勾合之處,所以,不少人以為樊於期就是秦將桓齮。四木對此不敢苟同,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雖然桓齮和樊於期的字音有些相近,但是,相近並不一定代表就是通假,這只是一種可能性,且歷史巧合之處比比皆是,甚至還存在許多同名同姓。比如秦國就有兩個杜摯,但恐怕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是同一個人。

其次,先秦史料本身就十分短缺,加之太史公以春秋筆法敘事,記載非常簡約,許多重要人物也不過隻言片語,所以關於“秦將樊於期”,失其行事記載十分正常,象桓齮首次登場也已經是將軍,而不少人心目中的戰神白起更是以左庶長身份首次亮相,這都沒有奇怪之處。

再次,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和《資治通鑑》的記載,桓齮作戰並未失敗。《戰國策:趙策四》則記載桓齮被李牧所殺。四木以為,桓齮的事蹟後面未有記載可能是被秦王降職,也可能是被李牧殺害,但不可能是逃亡燕國。為什麼這麼說呢?

秦始皇為什麼如何記恨樊於期?兩人之間有什麼恩怨?

因為秦法雖然苛刻,但對戰敗卻少有治罪的記載,頂多不過免職,更別說到族誅的地步。這種情況前有王陵、王齕趁長平餘威圍攻邯鄲而受挫,結果是王陵被替換,王齕繼續為將。

後又有李信、蒙恬這兩個年輕將領帶二十萬大軍攻楚而大敗,李信、蒙恬之後也一樣得以帶領秦軍攻齊。這都說明了一個問題:秦軍將領即使作戰失敗敗根本不會遭到秦皇滅族、懸賞首級的處理。

桓齮作為一代名將肯定對此心知肚明,根本就不會,也沒有必要逃到燕國。所以,他和逃往燕國的樊於期不可能是同一個人。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樊於期不是桓齮,也不是因為戰敗逃走到燕國而招到秦皇的忌恨,那麼樊於期究竟可能做了什麼事情呢?

一個推論:樊於期的抉擇由來

本來史書上關於樊於期的記載就很少,關於他因何惹怒秦王的資料也很尚未發現,那麼,要想知道答案,我們只能依據現有資料進行推論。

四木以為,我們可以從秦王對他的懲罰說起。翻閱秦國自秦穆公以來的史料,在秦國時期,尚無一例因為兵敗被處以重罪的將軍。

例如秦穆公任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三人為帥率軍奔襲鄭國,企圖敗露後,秦軍歸途中在殽山中晉軍伏擊而全軍覆沒,三帥被俘,後來幸得秦穆公女即晉文公夫人所救,孟明視等三人方僥倖脫身歸秦。秦穆公不是追究敗將罪責,而是“素服郊迎”,甚至“遂復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再如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魏公子無忌率五國聯軍敗秦將蒙驁於河外,但蒙驁並未因兵敗獲罪,仍任秦軍首席大將而率大軍不斷向魏國進攻,直至其逝世。或許有人說秦始皇比較嚴厲,但是正如上文所言,他對王陵、王齕、李信和蒙恬的處理,就不好解釋了。

要知道,秦王對樊於期的處罰是家族全沒,還懸賞購其頭顱可得“金千斤,邑萬戶”,想要殺之而後快,這完全是一種切齒之痛。所以,這根本不是敗軍之罪,而應該是謀反之類的重罪。

秦始皇為什麼如何記恨樊於期?兩人之間有什麼恩怨?

這就讓人不得不想起,與樊於期相關的公元239年的“成蟜之變”。據《史記》記載: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四木以為樊於期應該正是在此之後,漫遊逃到燕國。

而據《東周列國志》的演繹,正是樊於期鼓動甚至策劃了公子成蟜的謀反。原因是樊於期因為知道不滿呂不韋和趙姬有染,甚至懷疑嬴政不是秦國正統,所以才打算擁立公子成蟜。這會引起秦始皇多大的忌恨,大家可想而知。

四木以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敢於自刎,無畏生死的樊於期在當時沒有被殺,反而選擇逃跑,他不是怕死,而是因為他壯志未酬。在秦始皇誅殺他家族後,兩人之間的仇恨就已經不共戴天。

所以,一旦有機會能夠謀殺甚至有助於謀殺秦始皇的時候,他就會毫不猶豫,甚至自獻頭顱。行文至此,相關的疑問也就煙消雲散了。不知道大家對樊於期幫助荊軻刺秦怎麼看?希望感興趣的朋友能夠各抒己見,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