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恐懼心理、規範診療配合全病程管理,肺癌治療應“好藥”先行

肺癌一直有“癌症第一殺手”之稱,非小細胞肺癌作為肺癌中最為常見的型別,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健康問題。隨著精準醫學和靶向治療的研究進展,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已獲得大幅度提升。

12月5日,在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發起、阿斯利康中國支援、覓健患者平臺協辦的北京場“長存希望”肺癌患者支援關愛專案線上活動中,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副秘書長崔曉英表示,希望透過“長存希望”專案,能向更多人科普肺癌疾病管理知識,分享創新診療成果,幫助患者破除對肺癌的誤解,堅持規範診療,最終實現長生存的目標。

肺癌需要精準診斷和個體化治療

“在確診初期時,我做了兩個週期的化療,但效果卻不是很好。在醫生的建議下,我進行了基因檢測,根據EGFR19突變的基因檢測結果,改為單用靶向藥物治療,我的身體很快就有了好轉。”一位來自北京的肺癌患者線上分享了她的靶向藥治療經歷。

近年來,肺癌的治療領域不斷有令人矚目的新突破。其中,基因檢測成為幫助肺癌實現精準診療的關鍵環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醫師胡興勝介紹,靶向治療是透過阻斷能讓肺癌發生的關鍵驅動基因突變而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但能夠導致肺癌的驅動基因有很多種,包括EGFR、ALK、ROS1等常見突變,以及MET等罕見突變。每個患者的驅動基因都不相同,適合的藥物也各不相同。

透過及時進行基因檢測,能夠幫助患者找到自己的肺癌驅動基因,選擇合適的藥物,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體化精準治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幫助肺癌患者獲得更長生存。

“好藥”先行,延緩耐藥發生

不過,在靶向藥治療過程中,很多患者會面臨耐藥問題,第三代靶向藥正是為了解決一、二代靶向藥的耐藥問題而生。胡興勝提醒:“很多人因此認為,為了避免將來無藥可用,所以要把‘好藥’放在最後吃,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在臨床中我們也常常發現,當一、二代靶向藥發生耐藥後再使用三代靶向藥為時已晚,而先使用‘好藥’反而更有助於延緩耐藥的發生。”

據瞭解,在以EGFR突變陽性晚期非小細胞的治療中,目前一線使用三代靶向藥已經顯示出相較於一代靶向藥更優的資料。胡興勝說:“如果在治療初期就一線使用最新的三代靶向藥,EGFR突變陽性晚期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會遠遠地高於一代和二代,總生存期也能超過三年,而且還能顯著降低腦轉移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進展和死亡風險。針對ALK突變的三代靶向藥也表現出同樣的獲益,研究顯示,一線使用三代靶向藥後,進展或死亡風險比一線使用一代靶向藥低72%,中位無進展生存期也顯著延長,並能夠起到治療和預防腦轉移的作用。所以,現在國內外多部指南都推薦,一線就使用三代靶向藥物治療。”

胡興勝強調,不論使用何種藥物,在用藥過程中都應該及時進行基因檢測,如果發現耐藥突變,可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提升總生存期。

規範化診療與全病程管理至關重要

雖然肺癌的靶向治療已經獲得突飛猛進的成果,但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有很多患者沒能做到對肺癌的全程管理,有自行停藥的情況,對延長肺癌患者的生命週期起到了極大阻礙。而規範化診療與全病程管理對實現肺癌患者的長生存至關重要。

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與肺癌患者面臨的巨大心理壓力有關。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康復科主任唐麗麗指出,許多患者在確診後,會出現緊張、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以及對治療副作用的擔憂,選擇以逃避處理問題,這就導致肺癌患者難以做到堅持治療和全病程管理。

“患者應多去了解疾病知識,消除對肺癌的恐懼心理,同時應配合家屬的支援與鼓勵,必要時還可求助於專業的心理醫師或精神科醫生進行治療。”唐麗麗認為,早篩、早診、早治,能夠大大改善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讓整個患者癌症的生存期得到大大延長,甚至治癒。因此,肺癌確診後千萬不要“自暴自棄”,只有配合醫生治療,做到全病程管理和個體化精準治療,才能更好地緩解身體上的不適,同時改善生活質量。

文/張兆慧

“悲秋”情緒怎麼解?多曬太陽不宅家,腹式呼吸定神志

天涼泡腳記住這幾點 糖尿病患者出現足部破潰應及時就醫吃柿子禁忌多:酒後不吃皮不吃,不與高蛋白食物同食

本文為趣健康(ID:xjbjiangkang)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