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孩子休克症狀明顯,這次醫生頂著壓力決定為其手術

週末,院裡突然召集外科系所有相關科室專家會診。這是一個讓所有人都感覺有壓力的手術。原因是,動不動手術都面臨風險。不僅是患者的風險,醫生也可能有風險。

受傷孩子休克症狀明顯,這次醫生頂著壓力決定為其手術

什麼?醫生也有會風險?

是的。這裡的風險,主要是惹上醫療糾紛的風險。

現在人不知怎麼了,一旦治療預期不滿意就將責任歸咎於醫生。因此,大家工作的時候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這個患者,是一個13歲的男孩兒。騎腳踏車的時候,被突然駛出的計程車撞倒。當時,就人事不省。緊急送到醫院,發現不僅顱內有出血,脾臟也有損傷。

顱內出血相對穩定,但脾臟的損傷導致出血量不斷增加。不僅如此,血壓也在逐漸下降。

儘管已經輸血了,但輸的血質量不如他自身的血;輸入速度也相對趕不上出血速度,因此有了明顯的休克跡象。

緊急會診的目的,是讓大家評估立即手術或者等血壓好一點再手術的利弊。

受傷孩子休克症狀明顯,這次醫生頂著壓力決定為其手術

儘管加快輸血有可能使血壓好一點,屆時風險也可能不那麼大。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這樣做可能會伴隨更多風險。比如,大量輸血輸液可能導致的腦水腫,凝血功能紊亂可能導致的顱內出血進一步增加。

不論出現哪一個,都可能導致孩子的預後難以掌控。因此,在內環境未出現嚴重變化之前是最好的選擇。

這時,壓力來到了麻醉科這邊:血壓不穩的情況下手術麻醉,懂的人能理解,不懂的人可能就會誤解。弄不好,可能就是一場醫療糾紛。

而避免這些,只需要一個理由:患者血壓不穩,不宜著急上手術。而後,就可以將包袱甩給重症監護室和外科。

當看到孩子面板逐漸變得溼冷、紅潤逐漸轉為蒼白的時候,麻醉科毅然答應:立即手術!

然而,麻醉勢必帶來對迴圈的進一步抑制。屆時,已經岌岌可危的血壓可能就會崩盤。

受傷孩子休克症狀明顯,這次醫生頂著壓力決定為其手術

為了確保患者的迴圈能夠穩定,麻醉科為孩子進行了深部大血管的穿刺置管。有了這個暢通的通道,不僅解決了快速輸血輸液的問題,也可以達到快速給藥的目的。

看似是上一個麻醉,實則是在與時間賽跑,在提升血壓、出血以及輸血、凝血功能紊亂等矛盾中尋求平衡。不能失手的,就是孩子的生命。

儘管有新鮮冰凍血漿、也有冷沉澱,理論上能夠避免大量輸血導致的凝血功能紊亂,但仍然有紊亂的可能。一旦紊亂,就可能進入出血的惡性迴圈。到那時,儘管是在手術檯上亦或是送回重症監護室,也可能回天乏術了。

保住自己,完全可以不管不顧快速補血。但,孩子的命,後期可能一切聽天由命。可以說,麻醉科的處置至關重要。

為此,一開始不敢快速輸血輸液。面對可能進一步變壞的血壓,只能少量用一點升壓藥。而且,還不敢用多。用多了,可能會導致出血量增加。這時候,孩子的每一滴血都是寶貴的。

受傷孩子休克症狀明顯,這次醫生頂著壓力決定為其手術

就這樣,在血壓維持低限的狀態下開始了麻醉。

這過程其實很難的:如果不想因為麻醉導致血壓下降很多,就要控制麻醉深度不能太深。但是,這樣就有可能導致插管反射很強烈。為此,麻醉醫生選擇使用喉罩。

儘管知道喉罩的刺激已經很小,但還是放慢了插管速度、儘量輕柔地進行了插管。

看到幾乎沒有波動的血壓,大家懸著的心稍稍鬆了一口氣。

看到插管完成,外科立即動刀。

這個配合,也是一反常規。常規情況,外科要等到麻醉科插管完成才能刷手、消毒以及鋪巾、開刀等步驟。但是,時間是寶貴的。於是,大家達成共識——同步進行。

受傷孩子休克症狀明顯,這次醫生頂著壓力決定為其手術

開啟腹腔,血壓迅速下降,麻醉科積極往回拉血壓。卡閉脾臟血管,兇猛的血壓變化終於趨於平穩。這時,大家終於能緩一口氣。

一次一次的血氣分析,及時告知大家孩子的情況還可以。

術畢,大家趕緊送CT室複查腦部出血情況。片子上,顱內情況穩定。至此,大家終於放心了。

雖然是週末,但大家仍然感到充實。也許,這就是一個醫者最好的日常。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