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籍的一群人,為適應水下,自幼被扎破耳膜,終生無法離開大海

“長著金屬翅膀的人在現實裡飛翔,長著羽毛翅膀的人在神話裡飛翔。”經過了千萬年時間的推移,物競天擇的自然環境,才誕生出瞭如今的我們。

在大自然中,並不僅僅因為大自然選擇了我們,也是我們選擇的大自然,正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我們才能進化成現在的這個模樣。

自然環境的多樣性造就了人種的多樣性,地域的獨特性造就了文化的多樣性。就像有的民族靠著遊牧衛生,有的民族靠著捕魚衛生,有的民族就靠著種植為生。

無國籍的一群人,為適應水下,自幼被扎破耳膜,終生無法離開大海

明朝馮夢龍的《醒世恆言》裡更說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見,地域要素對一個民族的影響是有多麼的深厚。而如今,致使我國人口貧困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那些路途不方便,靠山吃山的山村了,因為地理環境,交通不便,也就導致生活條件困難。

我們的地球的表面積有 51006萬平方公里,而海洋的面積便佔到了36174萬平方公里,佔了地球表面積的71%。海洋可以說是大自然給予人類最寶貴的一個財富了,相信大多數人都讀過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千百年來,以海為生的人就不在少數。

在世界各地都有著許多人以海為生,在印尼便有著一個特別的民族,

他們從出生到死去,都未曾離開過大海。

無國籍的一群人,為適應水下,自幼被扎破耳膜,終生無法離開大海

“海上民族”巴瑤族的源起

巴瑤族在印尼語中是有著“海上的民族”這個意思的,為什麼叫這個民族為“海上的民族”呢?這便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了。

據聞在一次巨大洪災中,一位老國王的女兒不幸被洪水沖走了,在國王得知自己的女兒被洪水沖走後,就派遣了軍隊去沿著洪流去找尋公主,並下了命令,若是找不回公主就不能返回。

無國籍的一群人,為適應水下,自幼被扎破耳膜,終生無法離開大海

大海撈針,能找到的機率真的太低太低了,這是士兵們搜尋了許久,卻依然找不到公主,反而留在了海面上生活,經過歷史的變遷,慢慢的就發展出了巴瑤族。

這個種族的人

他們並不隸屬於任何一個國家,他們是無國籍的一群人,

而在大海中生活,便意味著要經常下水,

他們為適應水下,從小就戳破耳膜,也因為這個原因終生無法離開大海。

環境適應與生活壓力

以前的巴瑤族只能靠打漁為生,對於陸地上的許多事物都不曾見識過,他們長期定居在大海之上,在海上搭起自己的高腳屋,能住在高腳屋裡面的巴瑤族,都算生活條件是比較好的了,而那些條件不好的巴瑤族人,只能住在捕魚的船上。

我們正常人在潛水的時候,若不借助裝置,最深只能潛下去10米左右,經過訓練的潛水員們也就能下潛到15米左右。

而巴瑤族他們,

卻能潛到30多米甚至更深的地方

。他們之所以能潛到這麼深的海域,都離不開他們從小戳破耳膜減壓與不斷地下水,不得不感嘆,生活的壓力,真的是把人類的潛能都激發了出來了。

無國籍的一群人,為適應水下,自幼被扎破耳膜,終生無法離開大海

那麼從小就戳破得了耳膜的巴瑤族平時又是怎麼樣溝通的呢?

從醫學上解釋,戳破耳膜並不會導致失聰,只會讓自己聽力下降,所以就算巴瑤族自少把耳膜戳破,他們還是可以聽見的。

聲音是透過兩種途徑傳到內耳的,一種是空氣震動帶起鼓膜震動,從而把聲音傳到內耳。當像巴瑤族他們耳膜破裂的,就只能透過鼓室內的空氣震動,從而產生聽覺,只不過這對於聲音的接收敏感度就要差上許多,所以巴瑤族到了年老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出現失聰的狀態。

過去,巴瑤族的孩子

不到10歲就要學會下海捕魚

,並以此為生,但隨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去到了巴瑤族生活的地方,仙本那。

無國籍的一群人,為適應水下,自幼被扎破耳膜,終生無法離開大海

不得不說,仙本那的景色是十分優美的,猶如天堂一般。隨著遊客的增多,大多數還是一些攝影愛好者,成為旅遊景區後,巴瑤族人靠海吃海的傳統觀念逐漸發生了變化,遊客的增多,使得他們收入來源方式也不再那麼的單一。

巴瑤族的孩子更學會了以玩耍表演的方式來賺取物資,不用再每天下水捕魚這麼危險與辛苦了。在如今,為何大多數巴瑤族人都還生活在海上呢,難道陸地上沒有生存位置了嗎?

其實除去曾經的傳說,巴瑤族人不上岸,還有一些他們自身的原因導致他們不能上岸。

巴瑤族人由於長時間浸泡在海里,

許多人都患上一種減壓病,就像風溼那般,經常會導致關節腫痛。也因為這種病,巴瑤族人們很難像正常人一樣在岸上活動,所以他們便一直在海上生活了。

無國籍的一群人,為適應水下,自幼被扎破耳膜,終生無法離開大海

離不開的大海

巴瑤族他們自小就生活在海上,便意味著他們是無法接受相關的教育。長期生活在海上,受到的教育也就只能是來自族人們代代相傳的知識。

有人說現在的他們已將可以不用在生活在海上了,年輕的完完全全可以上岸生活,是他們自己不肯上岸。但面對代代生活在海上的巴瑤族人,又沒有任何國籍,這也就導致他們無法在岸上受到國民的待遇,無法形成有效的競爭力,所以他們上岸後,所面對的生活只能是更加的困苦。

無國籍的一群人,為適應水下,自幼被扎破耳膜,終生無法離開大海

巴瑤族因為世代都在海上生活,一代代的遺傳與環境因素的改造,使得他的身體結構也變得與我們常人不同了。

有研究人員曾經將巴瑤族人的脾臟與鄰近村莊的人作對比,對比結果發現,巴瑤族人的脾臟要比鄰近村莊的人員要大50%。因為脾臟收縮一次,就相當含氧量增加了百分之5左右,脾臟的大小與潛水憋氣的能力是息息相關的。

而就連平時不怎麼去下水捕魚的巴瑤族人也是如此,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巴瑤族人的生活習慣已經刻在了他們的基因上了。

無國籍的一群人,為適應水下,自幼被扎破耳膜,終生無法離開大海

文明之間的衝突

巴瑤族雖然是海中能手,但由於缺乏教育,在捕魚過程中也缺乏相當科學性,往往就會造成當地魚類大量死亡,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有的巴瑤族人甚至會為了捕魚而採取極端的做法。像拿著氰化物潛入到深處把氰化物倒出來把魚毒死,自行研製土製火藥去炸魚,這些做法無一不是在殺雞取卵。

無國籍的一群人,為適應水下,自幼被扎破耳膜,終生無法離開大海

小結:

近年來,為了避免爭端和保護海洋資源,馬來西亞政府也開始鼓勵他們上岸謀生。雖然還有著許多巴瑤族人不願離開生活了一輩子的船屋,但也有許多人願意嘗試著離開大海的生活,邁向陸地。

當一個時代的文明與原始居民產生的碰撞,原始文化也一點點地融入到現在的這個社會當中,有人便提議我們不應該去打擾他們,讓他們一直自由的發展。

可是這些卻忘記了,我們之所以從蠻荒走向文明,離不開的正是這些文明與文明之間的碰撞。

如今我們像是長著金屬翅膀的人在現實裡飛翔,而他們更像長著羽毛翅膀的人在神話裡飛翔,他們曾經與自然的融洽,是我們無法可比擬的,若不是現代與現代文明的衝突,或許他們還能生活的更美好。

但這些衝突卻是一個時代的大勢所趨,是無可避免的,一個時代對與錯,也只能留到後人去評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