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為何被古代義大利商人稱為“光明之城”和“東方第一大港”?

提到絲綢之路,大家往往想到的都是長長的商隊,西去的駝鈴,黃沙、關隘與大漠。其實這僅僅指的是陸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興盛時間主要是漢唐,中國強有力的開拓政策、積極戍邊的精銳軍隊,使得陸上絲綢之路興盛至極。但陸上絲路與中央政府意志、內地社會局勢、族群關係都有很大關聯。一旦朝廷因內亂(如王莽篡漢、安史之亂等)而無暇西顧,陸上絲綢之路就會被迫關閉。按照美國學者芮樂偉的觀點,陸上絲綢之路帶來的經濟總量並不高,其經濟基礎一是戍堡所帶來的軍鎮經濟,二是短途、小額貿易的貨郎經濟。長期以來,活躍在陸地絲路上的商人,那種幾百人的大商團並不多,主流還是牽著幾頭駱駝的小商販。

陸地絲綢之路的成就,其實更多的體現為文化傳播,如宗教、藝術、動植物、食物、風俗習慣等。要說經濟的話,還是要以海上絲綢之路為核心。

泉州為何被古代義大利商人稱為“光明之城”和“東方第一大港”?

海上絲綢之路盛況

海上絲綢之路的誕生時間,恐怕不比陸上絲綢之路晚。早在先秦的時候,中國人就開始透過廣東、福建沿海,與域外民族做生意了。與陸上絲路不同,海上絲路更多的是一種民間自發行為,沒有政府推動,不用軍隊去先行開拓。廣闊、沒有關卡和敵國的大海,更能激發起沿海居民的開拓心理。當中國政治和經濟中心在北方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規模並沒有那麼大,但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知識和造船技術。等到三國後中國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海上絲路迅速興盛起來。到了宋元兩代,國家收入的大頭就是貿易。

泉州為何被古代義大利商人稱為“光明之城”和“東方第一大港”?

南海一號出土的金鐲

就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為例。泉州在唐朝的時候是四大海港之一,進入宋朝後由於航海技術的大發展,和宋朝君臣對海外貿易的開放態度,迅速成為世界最繁華的大海港之一。如著名的“南海一號”沉船,

截至2016年1月5日,總共出土文物14000餘件套、標本2575件、凝結物55噸,其中瓷器13000餘件套、金器151件套、銀器124件套、銅器170件,銅錢約17000枚

以及大量動植物標本、船木等。據專家推測,這艘船雖然是在廣東陽江附近沉默,但很可能是從泉州發船,原定目的地可能是南亞、西亞。出土文物裡有金手鐲、金腰帶和金戒指。金手鐲非常粗大,重4兩。金腰帶有1。8米長。這很可能是當年船主身上的飾品,一般人還戴不了。可想而知,一個魁梧挺拔的巨漢,非常符合“泉州土豪”的身份。這走一趟貨,如果順利到達西亞,再從外國進一批香料回國,來回一轉手,不知能買多少套都城臨安二環內的房子。

泉州為何被古代義大利商人稱為“光明之城”和“東方第一大港”?

執掌泉州權力多年的蒲壽庚

泉州一向是一個國際港口,往來這裡的商賈,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印度人,很多人在這裡做生意後置業,跟當地人生兒育女,不走了。剛才說的“南海一號”船主,很有可能就是一個“胡商”。南宋有一個蒲氏家族,系漢化的阿拉伯人後裔,其代表人物蒲壽庚,利用自己的多重身份,對經營泉州做出了較大貢獻,泉州沒有遭大規模兵禍,從而為元朝時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打下了基礎。

不過此人在宋元鼎革之際,背叛宋朝,屠殺了幾千宋朝皇族和淮兵,將泉州拱手送給了元軍,這種行為是可恥的。

在馬可-波羅之前,曾有一個義大利的猶太商人來到泉州,這人叫雅各-德安科納,他於1271年,也就是宋度宗鹹淳七年來到泉州,一共呆了五個月,他把泉州稱為“光明之城”。元朝滅宋後,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忽必烈讓他護送科克清公主公主下嫁波斯,他們就是從泉州出海的。馬克-波羅說,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運載的胡椒,一般的國家每次只運去一船,而“剌桐港者,則有船舶萬餘”艘,規模非常大,可以說是東方第一大港。還有一種布料被成為“刺桐緞”,也是當時海外貿易的重要貨物。雅各和馬可-波羅的作品,都有“正偽”之辯,但無論其成書過程是真是假,到底是親至,還是僅僅採集了商人們的傳聞,總之二人對泉州的很多描寫,都是有事實依據的。

泉州為何被古代義大利商人稱為“光明之城”和“東方第一大港”?

海上絲綢路線圖

泉州為何會成為外國人眼中的“光明之城”和“東方第一大港”?有人說是因為地理位置好——泉州座落於晉江下游北岸,東臨大海,泉州灣海岸線曲折漫長,水道深邃,擁有“三灣十二港”,可以停泊大量海船;有人說因為有一條晉江,可以連通泉州和內地,而且靠近安溪這一茶葉場地;有人說因為中原戰亂頻繁,而泉州比較安逸,很多人才、資本和技術都南下去了泉州;有人說因為泉州造船業很發達,既是造船工廠又是商業集散地;還有人說是因為各大文明、各大宗教齊聚泉州,帶來的思想解放。

其實我們可以注意一個現象:泉州是僑鄉和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分佈在世界129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籍華僑華人750萬人,旅居香港同胞70萬人,旅居澳門同胞6萬人,臺灣漢族同胞中44。8%、約900萬人祖籍泉州。這說明什麼本質?上述硬體,如地理,水文,良港等,很多地方都具備,那麼泉州是如何脫穎而出的?我覺得主要是泉州人自古以來的進取精神。

泉州人從來就不是安於現狀、靠天吃飯的,既有南方人的精明,也有北方人的強悍,還有跨越國家和文明的恢弘視野。

而宋、元兩代對泉州民間開海的引導、扶持、保障,是政府和民間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運營,一個絕佳的合作案例。

泉州為何被古代義大利商人稱為“光明之城”和“東方第一大港”?

深具開拓精神的泉州人民

改革開放後,以泉州為代表的沿海城市,再次重演了歷史上的“開海”盛況。其實海上絲綢之路一直沒有消散。它的內在規律貫穿古今,還將川流不息地執行下去。更加需要在佈局、運營、執行等方面關注的,還是陸上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