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醫一週內連續成功完成兩例 “人工心臟”植入手術

近日,繼今年7月成功實施江蘇省首例人工心臟同時也是首例國產人工心臟“植入式磁懸浮心室輔助裝置”植入術後,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豐教授團隊又在一週內連續成功完成兩例“人工心臟”植入手術,兩名終末期心衰患者在其幫助下“重生”,生命均得以延續。

罹患擴張性心肌病5年,術後他“一口氣走了570米”

現年54歲的陳先生是江蘇淮安人,5年前因活動後感到胸悶心慌氣喘,在醫院被診斷為“擴張性心肌病”,一直保守內科治療。這麼多年來,陳先生的症狀時好時壞,嚴重時連路都走不了,心功能分級非常低。“今年9月,我在江蘇省人民醫院微信公眾號上看到這裡開展了‘人工心臟’技術,不用等心臟供體,而是用機器來幫助患者代償受損的心功能,可以極大提高生活質量,我就想帶他來試試。”陳先生的女兒說。

11月4日,該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邵永豐教授團隊順利為陳先生實施了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植入術”,並同時為其加強營養指導和康復鍛鍊,“術後第一天,我爸就拔除了氣管插管,第二天就能下床鍛鍊了。”陳先生女兒告訴記者。

“人工心臟”到底有多厲害?邵主任介紹,術後陳先生甚至突發過室顫,“當時血壓波形呈一條直線,換作平常肯定要馬上搶救的,但是患者卻絲毫感覺不到,依然談笑風生”。隨著病情的恢復,陳先生終於在拔除所有引流管後,穿著布鞋,大踏步走到了監護病房外,“當時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一點也不氣喘胸悶了,6分鐘一口氣走了570米,臉不紅心不慌,要知道,手術前我是走幾步路就氣喘到不行的人啊!”陳先生一邊說,一邊撫摸著他的血泵控制器,笑道:“這可真是名副其實的‘人工心臟’!”

菸酒不忌,隨時可能猝死的他決定“拼一把”

第二位患者張先生來自連雲港,47歲的他曾經是一名保安。因工作原因,張先生經常熬夜,平時又酷愛喝酒抽菸,漸漸地他感到活動後有些胸悶氣喘,但並沒有放在心上。直到5個月前症狀明顯加重,張先生才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就診,被診斷為“擴張性心肌病”,此時,張先生的心臟已經變得很大,功能也很差,隨時都有猝死的風險。

“診斷出來我的天都要塌了,後悔啊!”張先生回憶,在經過一段保守內科治療後,他的心衰症狀並沒有明顯改善,而肝腎功能也隨之慢慢出現了問題,“我聽說省人醫第一例‘人工心臟’患者康復出院,那個患者也是擴張性心肌病,我就決定要拼一把,就找到邵永豐主任說了我的想法。”張先生說。

在完成所有術前檢查後,邵主任團隊評估認為可以為患者裝入“人工心臟”,11月11日,在醫院的支援下,為其成功實施了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裝置植入術”。邵主任介紹,因為張先生長期抽菸喝酒,肺的基礎條件不好,術後發生了肺部感染,“不過在我們專家團隊的精心治療下,感染很快就控制住了,沒多久便順利拔除了氣管插管。”邵主任說。

術後,張先生積極配合治療,增強營養,康復鍛鍊,不僅心臟舒坦了,他的肝臟和腎臟功能也因為得到了“人工心臟”的支援而逐漸改善,指標恢復正常,“現在我吃嘛嘛香,走起路來腳下生風啊!這個‘人工心臟’真是名副其實,以後我一定會好好生活,改掉不良生活習慣,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暢快呼吸的感覺!”張先生感慨。

“人工心臟”植入手術實現常態化,終末期心衰治療步入新階段

11月26日是全國心衰日,邵主任告訴記者,心力衰竭是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期階段,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時代,心力衰竭患病率和患病數量持續增加,對於大部分的心力衰竭患者來說,挽救生命的治療方案就是實施心臟移植手術和人工心臟植入手術。但心臟移植供體嚴重匱乏,供不應求,受益人群窄,許多患者在等待移植手術中而失去生命。據統計,我國目前至少有1000萬名心力衰竭患者,而每年實施心臟移植手術僅有500例左右。

心室輔助裝置是一種新型的除移植外最有效的心衰外科治療手段,其既可用於心臟移植前過渡治療,也可用於心衰恢復前過渡治療,還可作為永久性替代治療。“人工心臟植入手術的普及推廣,將為這部分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經調查,術後部分患者原有心臟功能還可能恢復,這個時候就可以考慮再將人工心臟摘除。”邵永豐說。

據邵永豐教授介紹,陳先生和張先生兩位患者植入的屬於目前最先進、第三代人工心臟——植入式磁液懸浮心室輔助裝置,其裝置小巧,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較小,患者平時僅需背上“電池包”,維持人工心臟“發動機”的正常運轉,即可做到生活與常人無異。據瞭解,12月陸續還會有患者接受“人工心臟”植入手術,這標誌著該院“人工心臟”植入手術實現常態化,醫院終末期心衰的治療步入了新階段。

通訊員 何雨田 張偉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孫蘇靜